豆腐是谁发明的(豆腐是中国特有的吗)

夜行书生 153 次浏览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朱自清《冬》

01

豆腐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在老百姓的烟火气中,往往少不了豆腐的身影,它寄托着人们太多朴素的感情。关于豆腐的种种妙处,我曾写下《豆腐礼赞》一文,今天再来说说豆腐的发明。

豆腐是中国的一项古老发明,它就像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关于豆腐的发明故事,有好多版本。

先来看一个民间传说。

说是古代有一家人,婆婆非常吝啬,对待儿媳妇更是苛刻,连豆浆都不舍得让她喝。

有一天婆婆出远门,她前脚一走,媳妇便赶紧开始磨黄豆,煮豆浆。就在豆浆刚煮熟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媳妇以为是婆婆回来了,赶紧把刚烧好的豆浆,倒进了旁边的坛子里。她开门一看,原来是丈夫回来了。媳妇便准备和丈夫一起喝豆浆,谁知打开坛盖子一看,豆浆竟然凝固成又白又嫩的东西。

原来这个坛子,以前是用来装咸菜的,里面残留了盐卤,刚煮熟的豆浆倒进去,遇到盐卤就凝固了。俩人试着尝了一下,发现居然是可口美味。为了纪念媳妇的发明,于是丈夫就将其取名为豆腐(妇)。

02

在历史记载中,豆腐的发明者,有乐毅、刘长(瓮春)、刘安、王莽、关羽等不同说法,目前最被认可的,是刘安发明一说。

五代谢绰所著《宋拾遗录》: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诗末标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元代吴瑞在《日本用草》一书写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王刘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李时珍在书中引用《淮南子》(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淮南八公相鹤经》、三十六水法等淮南王及八公著述,来描述豆腐的做法。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与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

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八公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豆浆也自然是刘安所爱。汉乐府歌辞《淮南王篇》这样写到: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 所谓寒浆,即豆浆。

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有人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刘安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豆腐从此诞生了。

在淮南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说的就是刘安发明豆腐的故事。

现代出土的汉墓遗址,在墓中的墙壁上,就发现有制作豆腐的石刻,说明在汉代的时候,确实已经有了豆腐。

1961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村发掘了两座汉墓,其中一号墓的画像石上有庖厨图,图中就有做豆腐的画面。经有关专家认定,此图为豆腐作坊,表现的是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浸豆、磨豆、滤浆、点浆、榨水等工艺过程,与今天的民间做法极为相似,所缺的只是一个煮浆的画面。

1965年,在安徽寿县茶庵乡瓦房村汉墓中出土一灰陶水磨,现收藏在寿县城博物馆。该磨与现代八公山下豆腐坊用的水磨形状基本相同。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豆腐发明于汉代的时间、地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了。

03

刘安发明豆腐后,八公山周围的村镇都开始做豆腐,不但自己吃还卖给慕名来的外地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豆腐红遍全国,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唐代大和尚鉴真不得不提。天宝12年(公元754年),鉴真东渡日本,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带到那里。据说,现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

到了唐宋时期,豆腐工艺以及烹饪技法已经丰富多彩了。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脑、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在其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

南宋人林洪在其所撰写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两款豆腐菜肴 " 雪霞羹 " 和 " 东坡豆腐 ",前者谓:" 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

清代的首席美食家袁枚,把豆腐作为了杂素之首,放在最开头进行阐述。袁枚提倡吃豆腐,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里。光是在《随园食单》素菜单里,就写了九种豆腐的制法。

这里插播袁枚有关豆腐的一件趣事。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这豆腐是和芙蓉花在一起烹煮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艳似云霞,吃起来清嫩鲜美,令人叹为观止。袁枚急忙请教做法。主人不肯传授,笑道: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若肯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诉你。袁枚马上离席弯腰施礼,随即大笑道:我今为豆腐折腰矣!

04

豆腐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食材之后,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豆腐文化。

从古至今,吟咏豆腐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现摘录几首。

北宋苏东坡《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诗云: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方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中的瓠壶是指葫芦,而煮豆作乳脂方酥,说的就是煮豆制豆腐。

明代苏平《赞豆腐》诗,将制豆腐及其味美写得惟妙惟肖: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清代胡济苍有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诗句,不但描述了豆腐的软嫩味美,而且赞美了豆腐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的高尚风格。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关于豆腐可以编一部大书。岁月流逝,书未能写出,他却留下一首《豆腐》诗:

淮南治丹砂,偶然成豆腐。

馨香异兰麝,色白如牛乳。

迩来二千年,流传遍州府。

南北滋味别,老嫩随点卤。

肥鲜宜鱼肉,亦可和菜煮。

陈婆重麻辣,蜂窝沸砂盐。

食之好颜色,长幼融脏腑。

逐令千万民,丰年腹可鼓。

多谢种豆人,汗滴其下土。

关于豆腐,除了诗词,还有好多妙趣横生的对联。

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这是明代学者解缙小时候的故事。据说有位大官人问少年解缙父母在家干什么?解缙答了上面的对联。其实,解缙家是开豆腐店的,父亲白天黑夜挑水,水桶里映着日光月影,故说:肩挑日月;母亲天天在家推磨磨豆腐,故说手转乾坤。

动地惊天,脱裤打门斗五板;穷奢极侈,连篮买豆腐三斤。这是过去一副讽刺官学教官的对联。清代,县衙官学中教官是最穷酸的官职,其属下除书吏外,仅一名门役而已,所以打门役屁股,于教官而言自是大事一桩。下联极写其穷况,令人读之忍俊不住。从中也可以看到,豆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文人们舞文弄墨相比,老百姓的语言更接地气。民间关于豆腐的俗语太多了。

刀子嘴豆腐心,形容说话的人嘴巴刻薄,但内心善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形容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急不得。吃豆腐,形容调戏女子,占便宜的意思。还有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样的歇后语等等。现代人们也常用豆腐打比方说事,比如豆腐渣工程,形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工程。

在慢生活的从前,人们在小镇上,常看到这样的风情画:街头的石板路上,常有纸做的风灯随着担子摇摇晃晃地自远而近,挑担人悠远而低沉的调子喊出:豆——腐。 回忆这样的场景,就像老画家黄苗子所说,它会勾起你心头的一种特殊滋味的;原因它不单是叫你想到那香滑温情的味道,而更容易使你感觉到所谓乡土之情以及生活的多彩。

05

豆腐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品种齐全、花样繁多、风味独特、制作工艺简单、食用方便的特点。豆腐的吃法有很多,煎、炒、蒸、烧、煮皆宜。人们总是变换着花样,做出各种不同口味的豆腐,让人百吃不厌。人们每夹起一块入口,便能感受得到它的鲜嫩和爽滑。但是又有谁能知道豆腐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最终走到人们的餐桌上,都经历了多少曲折离奇的事情呢?

回头来看,豆腐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古代,五谷杂粮的顺序是稻黍稷麦菽,豆子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豆子极难消化吸收,所以民间有俗语吃豆攒屁,豆子吃多了屁一定很臭。可豆腐就不一样,豆腐又好吃又好消化,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算是上佳食品。

豆腐将大豆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大豆的营养在豆腐中尽情升华。我们知道,大豆含蛋白质很高(平均为35%),素有植物肉之称。脂肪平均值高达16%。因此,我国很多地区都把大豆当作最好的营养食品。而中国本身牛羊奶产量不多,古代婴儿代乳品大都用豆奶。实际上,豆奶比牛奶更易于中国人的肠胃吸收。过去种豆的田地习惯于用草木灰施肥,也保持了一种钙钾平衡,有利于人们的营养健康。

可以想见,中国人在缺少动物蛋白的古代,能繁衍至今,豆腐功不可灭。豆腐的发明绝不亚于四大发明。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