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感是什么意思(时代感和年代感的区别)

夜行书生 178 次浏览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当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时,传播的内容上就有了互文性特征。《人世间》从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到现实题材剧呈现形式的转变,实现了小说-影视之间的跨界转化。

文本转化碰撞现实人生

互文性一方面使电视剧保留了原著中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为电视剧剧情提供了源资料;另一方面,影视化的叙事模式为文学作品开创了新的成长空间,电视剧为适应影像的呈现效果,会对文学作品进行再次创作。

这种话语的建构方式蕴含着阐释社群的思维,其依托具有共享性和集体性的文本内容,去建构趋于一致的价值观和信念,最终逐步确立起文化权威。

就切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熟龄受众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对时代记忆的重温与重构,亦是对整个时代的视觉延续与传承。

此外,这部剧还将文学作品中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细致生动的故事情节进行影视化的塑造和呈现,实现了转化之后的影视表达,形成了互文的声画呈现,完成了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延伸。

麦克卢汉曾说: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只有这样,它的效果才强大而持久。

从传播效果来看,《人世间》实现了文学与影视的强强联合,不仅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还让传播效果实现了一定的艺术超越性。从这点来看,这部剧基本属于文学作品改编剧中成功的艺术范例。

时间跨度衡量人生百态

电视剧《人世间》呈现了吉春市跨越五十年间的岁月变迁,展示出我国经济、文化都在不断进步和蓬勃发展的步伐。

建国之初,我国事业的发展需要更高的生产力,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生产和建设的目标。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周父周志刚率先奔赴西南地区献力大三线的建设,周女周蓉南下前往贵州偏远乡村支教,老大周秉义去向本省的部队生产建设兵团,周秉昆不得已留在母亲身边,勾画出吉春市区内伐木场、酱油厂和书店等地方的空间图谱。

立体的空间图谱不仅连接了周家跌宕起伏的生活百态,也拓宽了那一时期全国不同地区的人物命运及其生活图景。周家五口在命运沉浮中所流露的亲情,在不远千里跨越祖国山河时所展现的民族情。

在山穷水尽里所留存的浪漫爱情,都呈现了那个时代里最朴素真实、最引发共鸣、最鲜活生动的存在。通过勾勒空间图谱与人们内心的潜在情感产生共鸣,奠定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基石。

空间图谱链接人物命运

《人世间》以平乐区为中心向不同地域扩散,形成折射时代发展进步和地域风貌特色的放射式空间图谱,并以此来连接周家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变革。

从古至今,集体无意识下的中国人民都对家乡有着特殊且浓烈的情结,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复杂。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联系起来的思乡情怀,突破了地域的单一性,牵绊着民众一生的情感寄托。平乐区作为周家人的家乡,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全剧围绕平乐区光字片,以周家为核心描述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平民百姓的奋斗诗歌以及人际关系的情感纠纷。

在低洼拥挤的光字片里搭建起荜门蓬户的临时之家,将人物命运的笔锋聚焦到普通的平民百姓阶层,在一个个以温暖、积极、向善为主基调的镜头中,映射着普通平民为改变坎坷命运的奋斗拼搏,更透露着不同阶层人物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在《人世间》呈现的50年里,一代年轻人从青年老年的转变,在年龄层面上营造了熟悉感,从而形成情感互文;在地域范围上,这部剧涵盖了以吉春为主的东北地区、以贵州、深圳为辅的南方地区,实现了南北大范围覆盖。

正是时间和空间的双管齐下,促使和《人世间》相关的话题能捕捉到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空间和时间共同助力现实题材剧的有效传播,同时培育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生长土壤。

视听符号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擅长用直观的声音和画面语言来讲故事,而声画恰是电视艺术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文学作品被电视剧用影视叙事的方法进行复刻并再次还原,会成功唤起受众的历史回忆。此外,视听符号的传递也会让受众真实地体悟到那个年代被点燃的思想火花。

人物符号勾画百姓群像图

《人世间》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就男性形象而言,主角周秉昆表现出了时而胆小,时而勇敢的性格。

周志刚(周父)沉默寡言,为人宽容,但对自己的家人却很严厉,形象地诠释了父爱如山的深刻含义。

也就是这种特质,才显示出平民的价值:他们表面上胆小懦弱,实际上却很有韧性。在漫长的时间里,他们形成了无声的多数,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主力军。

从女性的角度来分析,李素华的宽容大度与坚韧,郑娟的坚强隐忍与感恩,春燕儿的人情世故与爱憎分明,这一切都说明了光字片妇女的坚韧。

周蓉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具备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同时也具有了对爱的大胆和自立。简言之,无论知青或平民,都体现出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民族道德与价值观所形成的个性特征。

媒体的整合使大众声音得到了充分解放,同时也使民众逐渐认识到了平凡个人的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无声的多数的重要性被突现出来,许多像周秉昆和郑娟这样的平凡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被这个世界所肯定。

《人世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大众的心理,试图塑造出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挖掘出他们对这个时代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世间》才能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

物象符号填补年代感留白

在《人世间》构建的历史场景中,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老物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象器具,还蕴藏了一层特定的意义——有意义的形式。

它不仅仅表现一个表面的、静止的存在者,更是表现存在者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呈现出光芒,使自己成为美的存在,而美则是使作品真理的敞开,是真理发生的一种方式。

《人世间》画面中那些具有年代感的道具有着符号象征意义,成为一种向观众敞开的叙事性意象。

诸如大金鹿牌自行车、国营照相馆、雷锋帽、毛主席像章、计划经济时期的票据等多个标志性物件都是年代感的象征,就连光字片里的一块石头,或是房屋的小配件,都在竭尽全力地还原着最初的真实模样。

然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足以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烟火味浓、诗意盎然的年代。

诚然,这部剧刻意将符合当下时代的物件尽可能复现在观众面前,凭借电视剧画面的艺术叙事功能,使物件本身演变成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既能凸显出人物生活的年代感和历史真实感,也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魅力。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