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的意思(孤蝉的意思)

夜行书生 113 次浏览

四月秀,五月鸣蜩。——《诗经·七月》蝉之鸣自上古起,便随夏末流火应节奏响,闻其声可知时令流转。最初的诗歌里亦是多以蝉喻时光流转,及至魏晋,恣意开放的人文风气之下蝉终被赋予哀戚的情感色彩。

寒蝉之意由此流响。待到中华诗歌的巅峰时代——大唐,蝉之意在跌宕起伏的时局变幻之中更是成就出千面绝唱。

1承继前朝自比高洁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蝉作为夏季使节的职责在大唐并没有被剥夺。直至今日,盛夏蝉鸣依旧是关于夏季的独特音符。世间万物能入诗歌意象总逃不过日久生情定律。相守往复,才能令人印象深刻移情共鸣。

蝉与诗人不可斩断的宿命相遇,令无数唐朝儿郎情根深种自成佳话。清朗疏俊的虞世南便为蝉谱写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洁名句。他怜惜蝉儿孤居枝头,餐风饮露,更懂得它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年少成名,一生坎坷曲折的骆宾王更觉自己与蝉同病相怜,无人理解。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阴暗潮湿,残破不堪的监牢里,只有迎风难行的孤蝉知晓自己的苦楚与坚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世间有谁知高洁真意?唯有梧桐树上流响不断,了表寸心。身边的人注定流转不停,所幸总有些事物会带着熟悉的知觉重回世间。

蝉意在初唐的繁华绮丽里显得尤为特别,并无浓墨重彩的着笔,云淡风轻里便刻画出清雅的风骨,婉转千年至今读来依旧清淡风雅令人回味。

2情愁丛生不能消解

蝉鸣奏响,秋风乍起。生于酷暑的蝉,终究亡于寒凉。它的声嘶力竭,日夜吟唱凄厉而绵长。仿佛满载着对世间的不舍与渴望,一声一曲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情愁丛生,注定难消。

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中唐诗人白乐天的诗作里,蝉声总是带着如此萧瑟与不舍的气息。它贪恋盛夏的热烈,如同诗人对重回盛唐繁华的相思渴望。

只是再多缱绻的不舍都抵不过岁月的磋磨,情深不寿,只得坐望时节更替,静候蝉声消亡于苍白的槐花枝头。随着大唐气蕴的消散,蝉鸣里的清冽孤高逐渐变得多愁浑浊。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曾经令人倍感清雅的蝉声终是衰弱成了催人老去的苍凉曲调。恰如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她也曾有绮丽的幻想,以为自己可以逃脱优伶既定的命运。

可年华老去,再精湛的琵琶技艺也无人问津,徒留对往昔的无语凝噎。是以,座下的江州司马泣泪最多,他哭自己与琵琶女殊途同归的命运,空有抱负却始终逃不过时局的捉弄。

他更是为步步坠入黑暗的大唐哭泣,蝉鸣与整座王朝一同老去,陪伴着无数文人墨客斑白头发,直至终了。它的声音里,充满着中唐的挣扎与彷徨,只是已然病入膏肓,终究药石枉然。

3孤寂潦倒转瞬即逝

当大唐拖着自己的病躯,步步走向落寞的晚唐时节时,也曾有过挣扎的蝉鸣彻底沦落成孤寂伤痛的暗哑之声。

五更疏已断,一树碧无情。曾经的高洁疏朗在这个看不到明天的时代终成绝响。当人的心底充满阳光温暖时,看到的事物多是明媚璀璨的,灰心丧气时万物皆是黯然失色。

晚唐的不见天光里,诗人看到的蝉不再高洁多情,只记得它在无边的黑暗里挣扎死去,年华短暂,无尽凄凉。伴随秋风而起的蝉鸣,仿佛是它病入膏肓后的凄厉嘶吼。

亦如自己亦如这个世间,蝉鸣之声从上古走来,若酿酒一般从初唐的清冽到中唐的沉郁最终化作晚唐的苦涩。它曾为大唐奏响序曲,也为其量身定制了挽歌。在晚唐的落日余晖里,凄厉演奏直至孤寂无声。

结尾

盛世王朝的大唐最终烟消云散,然而蝉鸣并不会断绝,在大唐的断壁残垣里,人们又将那些散落其中的曲谱一一重拾。当声声蝉鸣再此踏着时令的节拍重回世间时,它势必还会与一群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相遇。

再次陪伴一群人,一个王朝,一个季节,从青葱步入白首,自盛世转入衰落,由炽热直至荒凉。如同世间万物的流转轮回一般,生生不息。侧耳倾听,那声声蝉鸣由疏桐流响,执着而绵长,刹那间便是道不尽的地老天荒。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