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简介作者全部(淮南子是什么类型的书)

夜行书生 85 次浏览

说起《淮南子》,许多人都有所耳闻,但是深入阅读的人却不多,而就是这么一部书,得到了胡适、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的高度评价。

例如梁启超曾说:《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是汉初文化经典的代表,其思想主旨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然而又不仅仅是道家,《淮南子》一书对先秦诸子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与综合性,糅合了儒、法、墨、阴阳等诸家思想。

图为淮南王刘安的雕塑

《淮南子》既是学习传统经典的典范,也是基于社会现实重构经典的典范。《淮南子》的作者教后人如何在繁杂的史书中选取那些有效的文化典籍,并以适当的方式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使其产生现实功用。

它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成就源于文化与政治的对话,在政治与文化博弈的基础上形成思想主旨杂糅、不确定的特征。此外,《淮南子》的内容包罗天地万象,在综合先秦学术思想的同时,对当时社会上的天文、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都有记载。

正因如此,《淮南子》富含古人智慧,是践行选择、重构经典,并在其基础上积极创新的早期代表。如果说历史上有哪一部经典可以让人们同时涉猎先秦经典中的大多数文化资源,答案一定是《淮南子》。

今天,小北就带大家走进《淮南子》,从治国、审美、养生三个层面感受其中的思想精华。

01

治国之道:无为而无不为

1.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修务训》)

【理解】有人说,无为就是不发出声音,不做事,牵引不过来,推攘不过去,认为这样才是得道的样子。我认为并非如此。

【点题】把无为理解为悄然无声、没有行动、无所作为,是我们仅从表面字义所认识到的道家无为思想,是错误的。那么真正的无为是什么?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合宜性作为,而不是世俗理解的无所事事、不作为。

2. 人得其宜,物得其安。(《主术训》)

【理解】人们顺从自己的本性生活,没有东南西北的方向制约,饮食与游玩、嬉戏同步而没有冲突,呈现一片安定有序、怡然祥和之状。

【点题】这是《淮南子》的作者所憧憬的社会大治的样态,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物质富足,生活状态自由平和,没有巧诈、指责等人为的是非冲突。

3. 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齐俗训》)

【理解】君主、臣子、百姓都身处适合自己能力特征的岗位,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所有国家成员都在安定、有序的状态下生活。

【点题】《淮南子》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们都能在其所擅长的职位上发挥才能,不存在与周围人互相竞争的现象,在合宜的环境下有序生活、稳步发展。

4. 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缪称训》)

【理解】对于常人而言,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就能产生福气,而多欲多求会驱使人过多有为,从而遭遇诸多祸患。

【点题】以虚静本性处事,才合乎天道规律。反之,受私欲牵引的作为,则会在主观情绪躁动、负担沉重等驱动下,做出悖逆天道规律的事情,这样的作为就构成道家无为的对立面。

5. 乱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禁而诛不敢。民困于三责,则饰智而诈上,犯邪而干免。故虽峭法严刑,不能禁其奸。(《齐俗训》)

【理解】乱世的法律标准很高,却时常用来惩罚那些达不到要求的人;给百姓增加担负的工作,又惩罚不能胜任的人;给百姓的生活增加危险之事,又诛杀那些不敢从事危险之事的人。人们受到这三种责罚的困扰,就会想尽办法欺骗在上位者,运用不正当的方法来保全自己免受责罚,所以说,即使有苛刻的法律、严酷的刑罚,也无法禁止社会上的奸邪之事。

【点题】《淮南子》的作者认同法治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反对过度依赖法治,否定用过度严苛的法令来治国。在其看来,真正圣明的君主是不固守严苛刑罚的,只在必要的情况之下,适当借助法治来处理事务。同时,他们制定法律的方法,是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转移的,是一种宽松、平和、自由的处理事务方式。

6. 辅佐有能,黜谗佞之端,息巧辩之说(《览冥训》)

【理解】选用贤能的人才辅佐,不仅可以缓解君主的辛劳,罢免大量谄媚奸佞之人,还可以防止生出众多争辩巧诈之事。

【点题】君主既然选用有才能的臣下治国,就要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这种在上位者谦虚处下的态度,正是先秦道家所宣扬的处事智慧。

7. 君臣之施者,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主术训》)

【理解】君臣之间并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付出,其关系需要由互相施予、互相报答来维持。在这样的关系中,臣子会为了对君主贡献力量,为国家大义牺牲自我;君主则对臣子的贡献给予适当的赏赐和爵禄。国君不能赏赐没有功劳的臣子,臣下也不会为无德的君主而死。

【点题】君臣和睦的维系,离不开君臣互利。这里正是从现实利益层面来展开分析,指出君臣之间应该相互施予、相互报答。

02

审美之道:和于人心

8. 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览冥训》)

【理解】凤凰在至德之世翱翔,当时雷霆不再发作,风雨不会兴起,深谷大川不会泛滥,草木不再动摇。

【点题】《淮南子》中多次把凤凰与好的治国状态相联系,凤凰与美好社会的关联性构想,不仅表现在宏观层面的认知融合中,还将凤凰之美与盛世之美融为一体,刻画凤凰在至德之世的盛美翱翔之状。

9.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俶真训》)

【理解】万物都产生于同一天地之间,由同一和气汇聚。它们共享天地的覆盖、大地的运载、六合的长养、雨露的滋润和道德的扶持。正是它们之间共同、共通的地方特别多,所以从广域的视角既能洞见其整体,也能体察其细微。

【点题】《淮南子》中的美学气势,表现为对广阔宇宙在不同维度的宏观描述。作者体察万物的视角,时常停留于天地、六合、阴阳等无所不包的虚空形象中。

10. 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唯天地能函之。(《缪称训》)

【理解】太阳不知道黑夜,月亮不知道白天,让日月同放光辉,两者是不能兼顾的,只有天地宇宙才能把它们尽数包含。

【点题】《淮南子》的作者之所以选择阐述问题的宏大视域,是因为当气势、格局变小之后,透过部分事物或事物的局部,不足以把一些没有同时出现的事物及其关系看得周全。

11. 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道应训》)

【理解】强台南望料山,下临方皇之水,左边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在这种气势宏大、美景连连的地方,人们身处其中自然就心存欢乐,甚至连死亡的威胁都能在此处被忘却。

【点题】以宏大的气势之美为底蕴,《淮南子》对当时的建筑物强台的刻画,在壮美中透着优美与喜悦,这种山河锦绣之美,能够沁人心脾、引人入胜,让欣赏者流连其间,甚至乐而忘忧。

12.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人间训》)

【理解】大山极尽它的高耸,于是云雨在这里兴起;水流极尽它的深沉,于是蛟龙在其中产生。

【点题】《淮南子》中的气势之美,还表现在作者通过主观设想,在极高、极深的环境中构想世人所公认的美好景致与美的事物。

13. 圣人无去之心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失。(《诠言训》)

【理解】圣人的心中没有丑的东西需要抛弃,所以心中就没有丑。同样,他们不积极索取美的东西,所以自身的美也就不会失去。

【点题】真正的美,需要摒弃刻意的人为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人心的参与。美,是需要人心来体察的,是与人的精神、情感共存的。能直击人的精神与情感的美,才是最为根本的美。

14.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君形者亡焉。(《说山训》)

图为电视剧《西施》中的西施

【理解】打扮得美如西施,虽然拥有美丽的外表却不讨人喜欢,如果缺少内在的美,就难以以外在表象赢得人们的喜欢。

【点题】外在之美既包括事物的精美形制、图案与装饰,又包括人的美好形貌;内在美则是透过人或事物的外表,所体察到的美的精髓、内核。就二者的关系而言,这里认为不存在外在美与内在美并茂的情况,内在美是人与事物外在之美的主宰,是更为纯粹的美。

03

养生之道:内外兼修

15. 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精神训》)

【理解】只重视形体而忽略精神,或者只持守精神而漠视形体,都会使另一方面缺失。

【点题】《淮南子》中养生的核心要旨,在于对道的遵循,其推崇的是内外兼养的养生之道,将修之于身与修之于心同时兼顾。

16. 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诠言训》)

【理解】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起居有常、饮食适当、精神安定和适宜运动,自然而然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扰,身心自然安康。

【点题】《淮南子》中的养生智慧,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预防。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形神康健,可以起到预防疾病、邪气的作用。其二,药食养生。是指人们应该做到饮食适当。这里所说的饮食食材,既包括正常的食材,也包括一些药用食材。其三,精神养护。指的是通过适时调整自身形体与精神,以使精神安定。

17. 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飱非不赡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诠言训》)

【理解】即使再渴也不能喝生水,再饿也不能大吃。喝生水、大吃是对身体适当饮食规律的悖逆。

【点题】《淮南子》的作者认为,生水和饱餐会危害人的身体本性,现代科学养生观念中,喝生水和暴饮暴食都对人的机体健康有损,二者对饮食与身体保养关系的内在认知是一致的。

18. 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精神训》)

【理解】人在身体劳累的时候应当休息,如果坚持不休息,继续使形体劳顿,那么身体就会僵硬,形体生命会走向昏死状态。

【点题】生命固然不能避免辛劳,但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是维系生命机体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精神持续用于操劳外物,那么人的精神就会走向枯竭,走向精力使用的尽头,而精神的适当停用、休憩,则可以避免枯竭,所以,以预防的方式养生,不仅要借助饮食休息,还有赖于精神层面的适度调节。

19.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道应训》)

【理解】当一个人处在富贵之中,一味用财富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有悖于养生的;一个人如果处在贫贱中,为利益奔波,拖累自己的形体,同样也是有悖于养生的。

【点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内心的平静、淡然,这是常人预防身体与精神疾病的必要方式。

20. 达至道者则不然,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情者不以累德,不便于性者不以滑和。(《精神训》)

【理解】真正懂得修养精神的人,他们往往善于修治、调节自己的内心,用和气来涵养性情,用适宜有度的方式持守自身。他们喜爱道术而忘却卑贱,安于德性而忘却贫穷。他们持守虚静本性而无欲求,有了愿望也能自然实现。他们往往内心平和,没有喜好,有了喜好也一定能够得到。那些对真情本性无益的东西,绝不让它们损伤自己的品德;那些对人的本性不适宜的东西,绝不让它们扰乱内心的平和。

【点题】这是《淮南子》中提出的养生之道的精髓。

你对《淮南子》的哪句话最感兴趣?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一本书参透汉代奇书《淮南子》里的中国智慧

《淮南子》的智慧

作者:景婧

以平实语言、重要主题、精选原句,见《淮南子》精髓,以一本书参悟先秦后的诸子百家之思。

-End-

编辑:王钰莹、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