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与行(“知和行”为什么是一体?)

  • 国学知与行(“知和行”为什么是一体?)已关闭评论
  • 212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一、

当谈到知行合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把知行合一这句话,理解成一种方法论。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一种他认为可以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做成一件事情,或者提升自我的修养的途径,这是一种方法论。

当我们把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当做方法的时候,或许会存在一种认知局限,如果我们试着把它理解成一种规则和现象,再去理解知行合一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或是更好的一种收获。

为什么说是现象或者结果呢?

如果说知行合一是一种方法,就是知和行是两者分离的,首先是通透的知,然后是彻底的行,这样理解即便是深刻,但也终归是将其分为两者了。

而我认为,知与行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

就是当你真正深刻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才会去行这一件事情,而且只有你真正去行的时候,你才算彻底的、更通透的认识它,这才叫真正的知,在没有行之前,所谓的知并非是真知,至少只是浅层意思时的知。

有这样一句很通俗的话:当你没有经历过的时候,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知与行的感受就是如此,你没有真正去行的时候,你所谓的知永远不是深层意义上的知,只是停留在浅层意识上的知,也就是停留在浅层意识中,不能深刻指导你去行动的一种意识。而且只有你真正去行的时候,才能更彻底更通透的去认识这个事物,这才叫做真正的知。

王阳明曾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从哲学的角度是这样诠释的,我们的头脑是一种理性思维,但是这种理性思维只是浅层的维度,而我们的心是生命情感,它处在一个更高的维度。

我们的理性思维往往只能决定我们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能决定我们人生多数行为的,是我们的深层意识,也就是心。

就好像在生活中,当我们遇见了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是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以及如何处理,多数情况下都是深层意识去决定的。所以说,当我们不能用深层意识去作用于我们的人生时,我们仍然是未知,我们的知,是停留于浅层表象的知,而不是真正融入于内心深层意识的知。

所谓真知,就是自己的心能够感受世间真正的天理所在,并能够由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时的状态。

很多人经常说:我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未能真知这个问题直接导致的现象。

二、

伟人在《实践论》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就是对于知行合一最好的诠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如果想要真正的做到知,并且让知更好的去指导自己的行,就要让自己真正的去认识到世界的真理,一旦认识到生命真理,并且发自内心的认同时,我们的思想行为都会立刻改变,我们的人生结果和命运也都会随之而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知行合一这句话,从方法论引申到现象论,或者规律论上,把它当做一种规律,而不是当做一种方法,因为只有你认同它是一种规律的时候,你才可能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在潜移默化之间,把真正有用的东西逐渐深化到自己的意识之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命状态,由此产生好的作用。

明代有一个学者叫张溥,他有一个很独特的读书方法,就是多次抄写、多次阅读、多次焚烧,目的就是加深理解,熟读精思,所以叫做七焚法或者七录法。

这种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就是每读一篇新文章的时候,就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就是抄完之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就是朗读之后,立刻把文章丢进火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就这样反复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遍以上,直到把这篇文章彻底记下来理解为止。

他一直坚持这种读书的方法,还把自己的书房叫做七录斋,也叫七焚斋,后来出了一本文集,将文集命名为《七录斋集》。

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老方法,并不十分认可,其实这种方法虽然说看似愚笨一些,但是有时看似愚笨的功夫恰恰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在我们不断的读、写、背的过程中,就会加深自己对这件事物的记忆和理解,慢慢的把这个文章融化到自己记忆最深处的时候,这才算真正读过这篇文章,那么在以后的人生中,文章中的智慧才能够作用于自己的生活。

我们不是强调所有人做任何事情,都死板硬套地用这种方法,只是告诉大家真正的知行合一,都来自于一个深刻的记忆和发自内心的理解,最后才能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当你有一天能无意识地用你学到的事物去指导于人生时,这个时候才算是真知,人生知行合一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完成。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