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4岁了不怎么说话

  • 小孩4岁了不怎么说话已关闭评论
  • 224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自闭症孩子的康复关键问题很多,如何选择?选择的标准有哪些?家长的期望值是否可以实现?自闭症孩子的未来是否可以独立生存?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家长。面对一个四岁孩子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刻板行为等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如何学会用更专业的眼光去帮助孩子。

自闭症的共病问题

共病是指两种或多种障碍共同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且第二诊断须指出区别于第一诊断的核心症状。

共病障碍在自闭症儿童身上很普遍且常伴随多个,但其病因机制尚未明确。家长在自闭症儿童身上发现的共病障碍,常见的有言语障碍、感统失调、智力障碍、多动症、癫痫、睡眠或进障碍、强迫症、胃肠道疾病。很多研究也发现,在自闭症患者中,有70%至少有一项共病障碍,41%有两项甚至更多。

之所以要重视共病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前期出现的误诊,另一方面为后期的康复训练提出更多综合性康复的需求。干预自闭症核心问题时,需要同时解决这些共病问题,这对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更有帮助。

对自闭症干预问题的认识:

1、对最佳干预年龄的认识。有家长和教师认为,最佳干预年龄是0岁~3岁,甚至越早越好。认为最佳干预年龄是3岁~6岁,四岁孩子语言障碍恰好处于可被干预的阶段,家长一定要把握机会。

2、对最佳干预场所的选择。对于最佳干预场所的选择,家长和教师首推各类康复机构,超过半数的教师认识到家庭同样是自闭症儿童重要的教育场所,对于社区融合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也胜于家长,而家长则更希望儿童能够进入幼儿园或者学校进行融合

自闭症康复,扬长还是避短?

对扬长还是补短的态度,很多家长摇摆不定,既想发展孩子的特长,又想赶紧弥补孩子的缺陷,孰重孰轻难以抉择。实际上,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其障碍与优势并存。特殊教育干预中扬长以补短是指关注儿童潜在的优势和能力,通过能做、会做的事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激发动机,提高自信,而不主张一味补短。自闭症儿童的突出优势表现在视觉学习能力,机械记忆能力,音乐、艺术能力。特别是某些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特长尤为突出,值得侧重培养。

此外,在动手操作和感知运动领域等方面,某些自闭症孩子也有独特天分。可以看出这些才能往往具有右脑的倾向直觉的、艺术的、非符号化的,也往往成为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突破口。不管是扬长还是避短,家长一定要长远规划,为孩子寻找一个个性化、针对性的康复机构非常重要。

常用的干预方法要重视

特殊教师最常用的干预方法是以ABA为代表的行为干预,其次是感统训练和结构化教学。而家长们对于强调人际支持的人际关系干预和整合的SCERTS模式则了解较少。

在其他的补充干预选项中,教师补充了认知训练和情绪管理训练。可以看出,目前机构采用的干预方法大都借鉴国外,且难以准确操作。有些干预方法的科学性也有待商榷,如感统训练,属于循证研究中尚未被证实有效的干预方法。

矫正项目_阳光语言矫正中心官网-国内集语音病理学,语言认知学研究,和语言障碍矫正实践研究为一体的专业语言障碍矫正机构。

不说话就是自闭症吗?自闭症误解有多少?

孩子不说话是自闭症吗?语言发育迟缓和自闭症有什么区别吗?

如何区分自闭症和多动症?为啥容易弄混?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