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现今,我们会以孤寡老人来形容一些无儿无女、没有生活依靠的老人家。站在这一点上看,孤寡解释古今无天大分别,只是比现在划分的还要细一点。《礼记·王制》有载: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孟子又将此四类人归为鳏寡孤独。但大家有留意到一些以春秋战国为背景的电视电影中,国君都自称寡人,我们读过《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也自称寡人,这些几乎权倾天下的人称孤道寡,为什么这样?
在古代语言上,谦词比较较多。尤其说到自己的时候,会称自己为鄙人、敝人,自己的家是陋室,自己写的是拙作等等。我们常说称孤道寡是指君主,孤家、寡人是君主的自称,是一种谦逊表现。
不过,以孤寡来表现谦虚,我们似乎难以理解。王侯自称寡人在春秋战国时为最盛,凡王侯公卿均可称寡人。那时各国相争,人口众多即是强盛之兆,有德而人心归向,寡人是自谦为寡德之人。到了汉代,寡人渐渐成为皇帝专用语。汉初韩信为齐王时,对谋士蒯通说:先生相寡人何?此外。如淮南王黥布、吴王濞这些叛臣均自称过寡人,韩信当时仅仅是一名将军,这样的自称有犯上之嫌。
及至东汉末年,军阀袁绍、刘表、曹操、孙权及刘备等人都称孤。但到了晋唐以降,皇帝大臣们再也不称孤道寡,皇帝普遍自称朕。据了解,元太祖、太宗等文章皆称朕,至清代更是如此,例如康熙在《御制全唐诗·序》中曰: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在清代的御批中,基本找不到孤家寡人之类的自称。
达官显贵由谦称自己孤寡,但后世渐渐弃用,老子一早已经有论,《老子·三十九》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这里指,显贵以百姓为根本,高官以下民为基础,所以自谦为孤寡是争取臣民的拥护辅助,这一切要真诚,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否则只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