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
林木被山峦隔断,
凸现月光下的山岗,
反衬出竹林掩映的隐墙。
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的目光,
使我去审视
衰草萧瑟处的一个小池塘。
白色的水鸟
翻动着天空的
书页,
红色的荷花
映照着水面,
送来缕缕
幽香。
在疏落的
村舍外,
在古老的
古城旁,
我柱着藜杖
漫步徐行,
久久徘徊
伴着一轮斜阳。
呀!我要致意
昨夜三更的一场透雨,
使我浮生
在苦热的煎熬中
又得一日清凉。
【评】
此词有的版本题作《时谪黄州》。一般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从此词所反映出的情绪来说,确当作于黄州生活的中后期。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初贬黄州时,虽也有诗人例作水漕郎(《初到黄州》)等旷达之语,但心灵深处的痛苦却无法压抑: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而这首《鹧鸪天》,描写田园风光,极富牧歌情调,与元丰五年所作的《西江月》我欲醉眠芳草一致,但比之要舒缓。
此词景致,是下片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之所感发,但词人却先将所观所感到的画面呈现出来,直入境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首句由三个意象:林、山、竹组成,加以断字、明字、隐字,就表现出词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使这三个并列的意象产生内在的联系:由于林带的中断而能远眺明月的山峦,而山之明又反衬出竹林掩映之隐。就位置来说,是中景、远景与近景的组合,就光线色彩来说,是明与暗的统一,就目光展示的次序来说,是由远至近。乱蝉一句,进一步将目光凝止在第一个点上,这一变化,是由乱蝉的音响带入的,蝉的鸣叫收敛了词人之目光,使之注视柳荫下蓑草边的小池塘。林断一句,景致很美,但有点过于美了,使人容易感到是在西湖一类的境界之中而非田园风光,乱蝉、衰草则弥补了这点不足,同时,这乱字、衰字多少透露了一些作为罪犯贬谪黄州的苏轼心理的另一侧面,透露了词人那种淡淡的哀伤,与结处呼应。
词人审美聚焦于小池塘,以下二句,自然承之而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此二句化用杜甫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句式,但却没有模仿的感觉,因为它极融洽地与这组田园风光溶为了一体:白色的水鸟在碧空翻飞;时隐时现,红色的荷花不时传送出细细的幽香。翻空写白鸟之戏耍;照水则写荷花如同美女,以水为镜,顾影自怜之态,在词人的审美观照下,自然界的万物也都具有人的情感,它们与词人呼应对答,互诉心曲。从色彩上看,又增添了鸟之白与花之红,这种审美选择,大概也与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此四句,由远及近,由高及低,丝丝入扣,层层相生,有意象的艺术组合,有移情手法的运用,有相互衬托的色调,有盛夏高柳中的蝉鸣,有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时之间,八音俱至,五美俱陈,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上片刻画之景绝美,但似仍嫌野味不够,有此村舍、古城四字,田园景致境界就更加清晰,杖藜徐步四字,词人形象始出,转斜阳三字,不仅为这已然绝妙的田园画卷又抹上了一笔斜辉和一轮圆圆的夕日,而且透露了词人久久徘徊,留连忘返之态。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蕴深远。从表层意思来看,词人是在感谢老天爷在此酷然难当之际,普降甘霖,使得词人在酷暑的熬煎之中,又得到片刻之清爽,能有兴致在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欣赏了林断山明、乱蝉衰草的景致,其情如翻空之白鸟,其思如照水之红蕖;从深一层的意思来理解,词人将三更之雨饰以富有人情味的殷勤二字,将生活之意写成富有宗教色彩的浮生——意谓人生在此如浮游之短暂,此岸世界不过是人类寓形于宇内的苦难的一瞬,而彼岸世界才是人的最终归宿。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词人是由此及彼,由小见大,由一瞬而思永恒,由目前之甘霖清景而远涉整个大自然给予它的恩慧:它永远是词人不弃的伴旅,在词人痛苦的浮生中,它永远会给予词人以慰藉。这样,词人在这篇牧歌式的田园风光里,就透露了对人生、社会以及对个人遭际所怀的不平之心,它与田园风光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和谐地构成了这二重矛盾心理的田园小夜曲,委婉清丽,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