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女金盘脍鲤鱼 「侍女」

  • 侍女金盘脍鲤鱼 「侍女」已关闭评论
  • 186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以挚为心,携友同行。大家好,这里是挚友语音版!今天,我们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唐朝的鱼》,作者邱俊霖。

鱼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文人墨客们与鱼邂逅了,自然也免不了要拿出纸笔赋诗一首,与好友们分享一下鱼中之趣。

说到鱼,自然离不开吃!不过在唐代,鱼可不能乱吃,比如鲤鱼按规定就不能吃。当时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谁敢在唐朝卖鲤鱼,就得挨六十大板。

至于为何不能吃鲤鱼,源于唐朝的皇帝姓李,吃鲤不就是吃李吗?所以鲤鱼不仅不能吃,还获得了一个霸气的名字——赤鲟公。

或许,正是因为鲤鱼在当时地位显赫,因此成为了许多唐代诗人歌颂的对象。比如中唐诗人章孝标在《鲤鱼》当中写到:眼似珍珠鳞似金。直接用珍珠和金子来描绘鲤鱼的形象。

而李白在《赠崔侍郎》中更是用鲤鱼来自喻: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李白在诗中直截了当的将鲤鱼当作不是凡鱼能够比拟的珍贵鱼类。当然了,说到底,李白终究还是在发牢骚,通过自比鲤鱼来从侧面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然而透过唐诗,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或许是因为实在太好吃了,许多人还是冒着挨揍的风险偷偷吃鲤鱼。比如诗佛王维在《洛阳女儿行》当中写到: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这是写洛阳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子,她的婢女捧上黄金的盘子,里面盛着烹制精细的鲤鱼。

白居易在《舟行》中也写到: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用大米饭裹着红鲤鱼一起在船头蒸熟,吃饱了真满足。看来唐朝统治者确实低估了吃货们的战斗力。

除了鲤鱼,各式各样的鱼都有可能会成为唐代吃货们的盘中餐,当然了,唐代人对于鱼的吃法是十分讲究的。现代人喜欢用荷叶包裹鸡肉或是猪肉,做成香喷喷的荷包鸡或者荷包肉,而唐代有些人则用荷叶包裹鱼,做成美味的荷包鱼。盛唐时期的诗人李颀曾经送给了当时的书法家张旭一首诗,诗中写到: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荷叶与鱼,都是自然界的水中之物,用荷叶包裹着鱼肉一起蒸熟,荷叶的清香与鱼肉的细腻融为了一体,仿佛让读者从诗句当中便能闻到鱼肉的香气,同时又能感受到鱼戏莲叶间的趣味。

除了蒸荷包鱼,唐代的人们还喜欢吃鱼脍,脍指的是生肉,所以鱼脍就是生鱼片。唐代人不仅十分热衷于吃生鱼片,而且还认为这是鱼肉最高端的食用方式。

唐代宫廷中就有一道名为金齑玉脍的名菜,齑就是捣碎的佐料。这道菜以鲈鱼为主料,桔瓣为齑,将鲈鱼肉切成薄细片,再浇上桔汁,肉质细嫩鲜美,成菜时如金似玉,鱼肉鲜嫩,清香爽口,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鱼生。

曾是唐玄宗身边大红人的李白就有幸品尝过这道菜,后来他回忆起来的时候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称赞到:吹箫舞彩凤,酌醴脍神鱼。在李白眼中,这道金齑玉脍就是当之无愧的神鱼。

大诗人杜甫也对生鱼片大加赞赏,在交通和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唐代,生鱼片是十分昂贵的,杜甫一般负担不起吃鱼脍的费用,好不容易受邀参加了一个高端局,终于吃上了一回鱼脍,于是,杜甫将生鱼片从取鱼、切肉到进嘴的过程都记录了下来。

对于鱼脍的滋味,他这样评价: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无色细下是形容刀工精湛,而碎雪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鱼肉的白嫩。但遗憾的是放箸未觉金盘空,杜甫还没吃过瘾,盘子就见底了。

看来,鱼脍的美味令唐代人无法抗拒,像王昌龄、白居易等大诗人,也都是鱼脍的忠实粉丝。王昌龄在《送程六》当中写到:青鱼雪落鲙橙齑。白居易在《和微之诗》当中也写到:鱼鲙芥酱调。这些诗句介绍了唐代诗人们吃生鱼片时的调料,其中有芥末酱料,同时也有橙子等酸味的水果,这多多少少是在模仿宫廷内的吃法,这样不仅可以给鱼肉去腥,也能让鱼肉的滋味更加丰富。

透过唐代人的诗句,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唐时鱼味之鲜美。唐朝的那些鱼似乎穿越了千年时光,牵动着人们的味蕾。

来源:《挚友》

作者:邱俊霖 配音:崔晓红

编辑:宣文部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