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_月上柳梢头描述的哪个节日

  •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_月上柳梢头描述的哪个节日已关闭评论
  • 184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正月十五闹新春,红红火火过大年。春节过后,紧跟着的一个年味儿十足的节日,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当月光洒向大地,趁着天初暖,日初长,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忙里忙外,喜气洋洋,人们聚在一起看花灯、赏明月、猜灯谜、再咬一口甜糯的元宵、汤圆,在欢喜甜蜜中出发,奔向粘着好光景的新一年……

正月十五的浪漫记忆

过完春节,迎来元宵节,仿佛只有过完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年才算真正地过完。

今年春节档正在热播的年代剧《人世间》,勾起了一代人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回忆,那些儿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说起那时的元宵节,58岁的谭义芹滔滔不绝。

那时候不像现在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汤圆,想吃随时可吃到。那时候,汤圆只有在元宵节有卖,一年只能吃到这一次,那软糯香甜的味道能让人回味一整年,期待着下一个元宵节。

谭义芹是位老长春。她说,那时候没有超市,每当元宵节临近,长春的几家饭店就开始制作元宵了。最受春城人民欢迎的当属长春饭店的元宵。节前几天,长春饭店门前天天排长队,从早排到晚,由于供不应求,所以每人限购两袋,不少人就反复地排队,为了能多买几袋。

汤圆煮着吃,元宵炸着吃。每家好几个孩子,也是要查着数,不偏不向,每人定量。

那时候就想,这是世界上最香甜的东西,什么时候能敞开吃个够就好了。以至于现在我也喜欢吃汤圆,经常买上两袋。现在超市里口味太多了,黑芝麻、花生、五仁、豆沙、白糖、枣泥,还有了水果口味的,元宵节来了,我每样都买一袋,吃个全,吃个团圆,真是太幸福了。

今年,跟着短视频平台上的教程,谭义芹给孙子制作了两个鱼灯笼,祖孙两人忙活了一天,别提有多高兴了。小孙子蹦蹦跳跳提着灯笼到处炫耀,将妈妈给买的塑料灯笼丢在了一旁。

谭义芹对孙子讲,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就用玻璃片给我粘过一个灯笼,身边的小伙伴别提有多羡慕了。我那时灯笼里面放的是蜡烛,不敢快跑,怕蜡烛被风吹灭,不像现在这个用的是led灯,又亮又安全。

正月十五我们全家吃完汤圆去看花灯,拎着小灯笼,祖孙老少在一起团团圆圆,幸福满满。

自己包汤圆,节日味更浓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在很多人心中,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吃元宵和汤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进步,元宵和汤圆也在花样翻新,每年都有新口味、新款式,但是也有不少厨艺达人不满足于去超市买现成的,开始研究自制元宵和汤圆,许佳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90后,许佳热衷于下厨,尤其喜爱尝试做甜品,家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今年元宵节前,她早早就开始准备,她在网上看了很多教程,采购好所需要的原材料,准备自己包一些汤圆和亲戚朋友分享。我是前一阵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包汤圆的教程视频,发现好像不怎么难,所以我就想自己试试。我初步准备包黑芝麻馅的,这个比较简单而且我们全家都爱吃,还准备了两袋糯米粉,希望能成功!

黑芝麻研磨成粉,加糖和椰子油揉成团冷冻,糯米粉加入沸水和油揉成光滑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团放入黑芝麻馅包圆……由于是第一次包汤圆,许佳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反复查看教程,每个馅料、面团都要用厨房秤称重,确保大小一致。在心灵手巧的许佳手中,普通的原材料很快就变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整齐摆放在盘中十分惹人喜爱。

忙碌了几个小时,许佳的汤圆大功告成,她煮了几个尝尝味道。有一个煮破了黑芝麻馅漏出来了,可能是我没包严实,其他的都没有破,味道非常棒!品尝之后,她又把其他的汤圆重新加固了一下,确保外皮的收口没有缝隙。

自制汤圆虽然辛苦,但是许佳成就感满满。她告诉记者,为了让家人吃得健康,她还特意减少了白砂糖的量,并且把猪油换成了椰子油。我妈妈和姥姥特别爱吃汤圆,但是外边买的汤圆都很甜,不敢让她们多吃,这次我想着自己包汤圆,那就既要好吃又要健康。

对于许佳来说,元宵节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过元宵节,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才能买甜甜的元宵,小孩子都是很爱吃甜食,但是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很少能吃到,所以元宵节对于我来说可能比过年都有盼头。许佳笑着说道,以前都是爸妈给我买元宵,今年变成我给他们包汤圆,看着他们吃着开心我也觉得很有意义。而且我想再试试做水晶汤圆、卡通汤圆、星空汤圆和北方传统的元宵,还有最近特别火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汤圆,希望我能成功,也希望我包的汤圆能给亲朋好友增添一分节日的喜庆!

正月十五闹花灯

灯,是元宵节不变的主题,打灯笼、闹花灯、看灯展的习俗至今流传。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我们小时候就是唱着这首歌谣、打着灯笼,寻来每年的正月十五的。今年43岁、家住前郭县的刘晓辉觉得,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了这个年,所以元宵节得端端正正地对待,炸元宵、煮汤圆、打灯笼、看花灯都要有,尤其是这个灯,是元宵节年俗最重要的一环,绝不可少。

我记忆里的元宵节,是和成群结队的小伙伴到街上看踩高跷、扭秧歌、二人转表演等传统民俗节目;是全家人一起到体育场看焰火大会、花灯展、猜灯谜;是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提着我爸亲手做的灯笼和朋友们笑闹……刘晓辉说,小的时候,每年的元宵节,县里都会在体育场举办花灯展和放烟花活动。一般晚上7点多,花灯队伍就会以锣鼓声开路,秧歌队、腰鼓队打头走,规模宏大的花灯车船紧随其后,然后是用五颜六色的绸布扎成的各个故事花灯队伍,历史故事、名著传说、民间寓言等等都有,故事里的飞禽走兽、瓜果树木都能做成灯,那些空中吊着的动物灯都是活动的,还能表演出龟免赛跑、蝴蝶飞舞呢。刘晓辉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县里最热闹的盛会之一,几乎全县的人都会来看,因为人太多了,大孩子们都被父母紧紧拽着手,小孩子则被大人举在头顶或者骑在脖子上看花灯和焰火。在她的记忆里,最美的元宵节回忆就是鼓乐声中一个个霓虹闪烁的灯车和各种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她每次都会从元宵灯会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邃与厚重。

看完灯会,就是小伙伴们打灯笼逛街的时间了。我家这边打灯笼有个说法,就是正月十五的灯笼最后要烧着了才‘有福’,小孩子会平平安安长一岁,所以小伙伴们晚上出去都会拿灯笼互相碰撞,等到大家的灯笼一个接一个地被风吹灭或因为碰撞而烧着了再回家。那时候电灯笼还很少,画着美人的绸布灯笼又比较贵,烧着了太可惜。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拿涂上花样的罐头瓶当灯笼,玻璃瓶一碰叮当响,声音清脆,里边的蜡烛也不容易被风吹灭,能玩好久,但是大家还是羡慕有棱有角、有图画的绸布花灯。我爸手巧,就照着市场上的绸布灯笼自己做,用高粱秆和往年做风筝剩下的竹条子扎骨架,拿涂上颜色、画了生肖的宣纸糊面,再穿上线、固定好蜡烛,系块萝卜坠在底下做平衡。我和弟弟就在旁边溜须着,一会儿给倒个浆糊、一会儿给递个铁丝。白天做好了,就宝贝般地放炕上的箱子上,谁也不给碰,就等着晚上全家看完灯会回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刘晓辉笑着说,儿时她对正月十五的向往,不亚于对大年三十的期盼,那流光溢彩的闹花灯、热热闹闹打灯笼的情景,只要想起便叫人心驰神往。如今虽然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每天都忙于生计和家庭,但心中对花灯的喜爱依然如故。

一个大饮料瓶、一根铁丝、面巾纸、胶水、水彩笔、去了头的拖把杆和一串小彩灯,这些是今年准备做花灯的材料。刘晓辉说,虽然市场上不乏会唱会动、有声有色,还做成了各种时兴动画形象的电子灯笼,但她还是想带着孩子亲手做灯笼。最近网上有许多关于非遗鱼灯的短视频,有原汁原味但工序复杂的,也有只用塑料瓶就能制作的简单版本的鱼灯,又漂亮又应景,孩子看了也眼馋。正好塑料瓶版本需要的材料家里都有,我们就做这个鱼灯了。刘晓辉决定,元宵节要带上这盏灯笼,带着全家人走街串巷,逛商场、游公园,一起回味儿时的乐趣,品味生活的美好。

元宵节里的民俗新体验

象征团团圆圆的元宵佳节,百姓不仅享受着阖家欢乐,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承着民俗,而且还能玩出不少新花样。

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奶头山村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村,这里的村民保留着朝鲜族传统习俗,也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提供了体验朝鲜族民俗的机会。元宵节,朝鲜族村民会做香喷喷的五谷饭和打糕,举行雪地篝火晚会,燃放烟花,一派热闹景象。吉林铭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丽娜告诉记者:正月十五,朝鲜族群众的习俗会吃五谷饭,制作打糕。五谷饭寓意丰收年,打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很多游客在元宵节来到奶头山村,也很喜欢体验民俗,品尝一下正宗的朝鲜族美食。

不过现如今除了可以换上朝鲜族服装,或者亲手制作打糕、体验民俗外,在奶头山村里能玩的新花样也更多了。在冰天雪地里涮一顿火锅十分受欢迎。炭火锅冒着热气,帐篷外就是皑皑白雪,不少到了奶头山村的人都想试试这样的冰火两重天。

传统佳节,换上一身复古服装,玩一场剧本杀,又是一种怎样的全新感受?在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里,大型实景互动探案戏剧《长春喜事》吸引了近百位市民,以年轻人居多,但也不乏几位年龄偏长的。这种时下很受年轻人喜欢的新玩法,不仅仅是看戏,而是自己也以不同的角色融入其中,大家各自需要找线索、做任务。今年莲花岛没有在元宵节举行传统的烟花秀、灯光秀等节目,而是用这样一个新潮的方式,带市民体验新玩法。

与创新过节方式相比,传统的赏花灯、冰灯活动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元宵节必做的事。长春市南湖公园的冰雪灯光展虽然已经持续一月有余,但元宵节赏灯的老传统仍然吸引很多市民。

62岁的张良说:我这代人,年轻的时候,一到正月十五的晚上就要出去走一圈,叫‘走百病’。那时候能有个看冰灯的地方可不容易,人挤人,人挨人。现在多好,全市有不少公园都有灯展。过节就当是凑热闹,也一定要出来走走,看看灯,才有那个过节的味儿。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茗 刘颖 于悦 马贺 韩玉红

编辑:吴茗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