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东西二字的含义很多,如果拆开来说,东和西即是地理位置中所指的方向,但如果合起来的话,东西除了仍可指地理上的方向(如东西道路)外,还可代指一切事物。
比如说,我们看到某物时,一时叫不上名字来,就可以说这东西。
如果我们出门去购物,也常常会随口说出去买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说是买东西呢?而不是随口说是买南北呢?
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实却是包含了我国古代人的大智慧。
在古代,人们以五行对应方位,东、西、南、北、中分别对应的是木、金、火、水、土,也就是:东西主木金,南北主水火。
在古人看来,因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而金木为可拿可放的实物,故能买卖;而水火则为不可拿不可放之物,故不能买卖。这样,属金木的东西可以被买卖,而属水火的南北就不可以买卖了。
因此,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可以说买东西,但却不能说成买南北。
后来,金、木代指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银、木料、木材之类的实物,而是代指生活中的一切实物,这样也就把东西代换成了一切实物,购买货物也就定格成了——买东西。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还有一个关于买东西的小典故,也能说明古人对东西的定义。
有一次,朱熹在街头上遇到好友盛温和,盛温和手提了一个竹篮子说自己要去店铺,并约朱熹一会到家里聊天。
朱熹看着盛温和手里的竹篮就问道:贤弟手提竹篮何用?
盛温和回答说:装东西。
朱熹追问:不能装南北吗?
盛温和回答说:不可以,东方属木,西方属金,竹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竹篮子何装?
于是,后人据此而把买货物称作买东西。
不过,也有人考证指出,买东西一词起源于东汉,当时有东、西二京,也就是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人们买到东都洛阳购买货物就叫买东,到西京长安购买货物就叫买西,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东西当成了货物的代名词,从而把购买货物叫成了买东西。
清代对东西更是有精到的解释: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说,百姓的吃、穿、用都是取之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而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得来的,而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
不管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反正我们一直也把吃食物叫做吃东西,这个是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
怎么样?我们古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是包含了很大的智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