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同志们,朋友们,《上海闲话》今天正式开播,先请听第一集,《话说上海》。
上海,是一个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都很出名的大城市。如果说,论商业,论工业,论科技教育,论城市建设,全世界都至少有十个城市可以同上海别一别苗头,那么,要论城市的历史,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没有一个城市是可以同上海相比拟的。
在上海,无论在哪个区域,只要你朝脚下挖个洞,就很可能挖到五六千年前先民创造或用过的东西。
这不是夸张,而是很容易验证的事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松泽文化、马家浜文化,还有马桥文化、赵陵山文化,每个文化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这些放在西方世界,每一个都会引起轰动的古文化,有的距上海不过百公里,有的就在上海。
有朋友说,上海是由只有七百年历史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这是将一颗象牙当成整个大象。
有的专家又说,上海是开埠后才发展起来的。什么叫开埠?就是一百多年前上海这个埠被逼着向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开放。难道六千多年前就站在人类文明之巅的上海,是被一百多年前的一群强盗抢夺之后才发展的?
其实,过去千百年中,上海这个地方的真实面目,一些历史书、文学书上都早有过生动描述。比如《红楼梦》,一开篇就有: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这里所说的神仙一流人物,现在的上海不希奇,当年就只有上海这样的地方才有。
有朋友可能会问:这里说的是姑苏呀,同上海有什么关系?其实,这里说的姑苏,只是红尘中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一等富贵风流之地,只有上海。
清朝嘉庆年间编纂的《松江府志·风俗》(松江是上海的一个区,从唐朝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就被命名为华亭县)卷中这样描写华亭县的民俗风物:地东、南负海,北通江,有鱼、盐、稻、蟹之饶。多富商大贾,俗以浮侈相高,不能力本业。然衣冠之盛亦为江浙诸县之最,虽佃家中人,衣食才足,喜教子弟以读书,秀民才士往往起家为达官,由是竞劝于学,弦歌之声相闻。居官不必以击断鸷猛为治,亦可以礼仪驯服也。这里记述的是唐宋时期的华亭县,那时即已经衣冠之盛为江浙诸县之最了,与江苏的姑苏相比,自然是一等富贵风流之地了。
由此也可以明白,将在中国历史上已成名一千多年的一等城市,说成一百多年前才借光洋人富贵的,是何等的荒唐。
松江古称华亭,最早是因为三国吴大帝孙权封大将陆逊华亭侯而出名的,那时离今天已有一千八百年了。
但是,古代上海驰名中外,还要比孙权陆逊时期早得多。不过,古代的上海,不叫华亭,也不叫松江,而是将上海这个名称调个头,叫做海上。
海上这个名称,不仅在历史典藉中早有明确记载,而且名头十分响亮,成为许多名人骚客吟诗作文的常用题材。
如《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孝武即汉武帝。
再如《汉书·郊祀志上》:及秦始皇至海上,则方士争言之。这些方士,自然是徐福的同行。其实,当年徐福东渡,地点至今有争议,除了江苏赣榆,还有浙江慈溪,发生争议的原因,是当时出发地是海上,而上海为中心的沿海,南北千里,当时都称为海上,那些码头秦始皇又都到过,所以东渡地点才成了疑案。
有关海上的诗文,古今甚多,如南朝梁 沉约 《夕行闻夜鹤》诗:愍海上之惊凫,伤云闲之离鹤。 唐皮日休《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最出名的,是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诗长达三十六句,浅吟高唱共九韵,是李白、杜甫都拜服的杰作,所以后人有孤篇盖全唐之说。有人说春江是指富春江,富春江哪来的千万里?此诗开首明明写的是长江吴淞江会合同入东海的长江口水文奇观,只有亲临长江口,才能领悟吴淞江水竟能连海平的壮举。有朋友或许以为说吴淞江会合长江入海错了,应该是黄浦江。其实当年借潮水和东海、长江平起平坐的确实是吴淞江,吴淞江是明代万历年间才重新疏通,黄浦江才借道入海,从此浦夺淞口,吴淞口也变得名不符实了。
近代人有关海上的诗,顾炎武的《海上》值得一看: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诗中除海上风光、秦始皇泒人入海觅仙药的典故外,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血腥气也隐约可闻。
直到上世纪初,一部通俗小说还题名为《海上花列传》。至于上海的许多老画家,作完画具名时,也是不约而同地先标上海上二字。
事实上,过去的海上,今天的上海,在中国,在世界,都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妇孺皆知。其实苏杭之上,都是海上。
古时的海上,范围极大,以上海为中心,西北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盐城,东南的杭州、嘉兴、绍兴、宁波、温州,同上海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大禹功成分封天下,将中国分成九州,上海属于扬州,上海周边的那些城市也都属于扬州。直到今天,在全中国,还是这块地方最富饶,只是换了个称呼,叫做长三角,即长江三角洲的简称,上海则被称作龙头。
其实,上海被当作华东沿海的龙头,应该至少有四千年了。
四千年前,印度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前苏联专家因此断定,稻谷栽培技术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四千年前,印度就有人种稻。
上世纪七十年代,靠近上海的中国的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稻谷。于是前苏联专家不发声了。
那么印度的种稻谷技术是哪里来的?如果你有兴趣,在海上各处找找,说不定就能找到答案。
上海自古以来就为中国人喜爱,因为它是江南的代表,是鱼米之乡的代表。上海还盛产盐,蟹。四千年前的上海,气候也更加温和,当时这里梅花鹿成群,这些鹿十鹿九回头,来了就不愿走。还有就是仙鹤。
中国人自古重视风水,上海的环境,也造成了沿海少有的风水宝地。风水理论讲究龙脉,看龙脉有旱龙法和水龙法之分,上海是典型的水龙得位的宝地。所以,上海几千年一直长盛不衰,居民也越来越多,终于长时期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前,上海是国民政府的特別市。五月二十五日夜,解放军进上海市区。然而天公不作美,大雨不断。夜深了,战士需要休息。时任上海市军管会主任的陈毅,一声令下,马路上所有军人就地而卧,直至第二天清晨,为上海市民发现,人人感动莫明。而毛泽东得报,却连呼道:好!好!好!好!
当时正在犹豫是否去北京参政的宋庆龄亲眼看到这个场景,立即结束了犹豫,立即同共产党代表动身去北京。上海的二百万工人和五百万市民,也从此坚定了走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七十多年来,再没有回头。
据《上海财政税务志》,从1949-1990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总计3911.79亿元,其中上交中央支出3283.66亿元,占百分之83.94。而上海地方财政支出仅占全国的百分之1.65%
1965年,上海工业年生产能力在全国占的比重为,钢占五分之一,钢材、机床、棉纱均占四分之一,缝纫机占三分之二,手表占十分之九。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鉴,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为27749.16亿元。而上海统计局2009年鉴显示,2007年上海上缴中央财政收入为4 923.18亿元,上海上缴中央财政收入占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为百分之17.74:。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鉴,2007年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为12188.85亿元,上海占百分之4.88。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鉴,2007年年末全国有132129万人,上海有1858万人,上海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1.4%。也就是说,上海人均上缴中央财政是全国人均上缴中央财政收入的12.7倍。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的住房条件是全国城市中最差的,为啥?因为钱都给中央拿走了,没钱盖房。
象这样形式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全世界能找出第二亇吗?但是上海人民能平静自若地接受这样的关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和城市,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不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只要是党和国家的需要,上海人民群众都会无条件支持,哪怕是为此必须承担难以估值的牺牲。
即使是在当前的前所未有的抗疫斗争中,上海承担我国一半以上入境航班和境外输入病例,隐含输入的风险在全国首当前冲。这又是一个何等巨大的风险?
但是,上海的人民群众,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始终在默默地承受着这样的风险。对于这样的城市和市民,不赞扬也就罢了,如果还要恶意中伤,请问你的良心何在?
历史早已证明,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的上海,还是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也是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更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希望。因为上海有着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人阶级的队伍,早在几十年前就占领了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和现代国防科技的领地。
其实,四千年前,大禹领导下的治水大军,就是一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人队伍。他们左手拿着规矩(圆规和直尺),右手拿着准绳,餐风露宿,忘我工作,穿越千万里的江河潮水居然能够连海平,不正是他们留下的杰作吗?而今天的以工人为主体的上海人民,继承的正是当年这些老前辈的作风。
社会主义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那么多城镇,最有条件成为第一批实践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就是上海人民。因他们最有条件创造丰富的物质,取消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从来不时兴排外,因为生活条件好,一直在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老子就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做不切实际的梦,因为上海人早就懂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到上海寻梦,一切皆有可能,但不存在不劳而获的机会。因为,今天的上海,就是一代代上海的劳动人民造就的。不劳动,不但没有小市民,哪里有贵族、老板、老爷、公子、富二代、官二代以至N二代?
一切热爱生活,但又愿正视生活的朋友,上海欢迎你,上海人民也每天都在欢天喜地地结织着新的朋友。如果你也想认识上海的朋友,请听《上海闲话》第二集:《话说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