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优势

  •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遗优势已关闭评论
  • 268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这中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华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等。汉族劳动人民是最早发明并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就成为深受各国喜爱的闻名产品。此后,中国与西方通商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为丝国。而浙江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也是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

蚕桑

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桑丝织是汉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

『历史渊源』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从汉代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汉族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给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这是中国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桑蚕的故事』

关于桑蚕的故事,从未断过,中国人对于桑蚕文化的喜爱仿若刻在了骨子里。女子采桑养蚕丝织的场景,出现在诗歌里,唱词里,水墨画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桑蚕农耕,本就是中国人田园牧歌生活里最美的日常。悠悠五千年,岁月如梭,但桑蚕丝织却从未在生活中走远。

一直以来,在坊间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更有嫘祖创造养蚕缫丝之说。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在管理制作衣服饰物过程中,偶然发现林间有种虫子会吐出白丝线,此线用作制衣之料甚佳,由此便创造了养蚕缫丝之法。

『蚕桑丝织技艺』

绫、罗、绸、缎、锦、绡、绢、纱,一缕蚕丝编织起整个衣冠中华,再华丽柔美的丝绸其实都不过来自于那一颗颗洁白无瑕的蚕茧。

悠悠五千年,时光荏苒,服饰文化千变万化,而丝绸的记忆却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苏绣、南京云锦、湘绣,每一种丝织技艺都在时光的消逝中行走着、传承着,历久弥新。

▲古代丝绸衣服

中国的丝织技艺五花八门,各种流派总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独门秘技。丝织技艺纷繁复杂,但基本过程也无外乎择茧、缫丝、织造、印染、刺绣几道工序。

【缫丝】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早在唐宋时期,缫丝技艺便已在民间广为使用。

在过去,女人们便是依靠这些最原始的工艺,最简单的缫丝工具,把一个个紧紧缠绕的茧变成了那一捆捆白丝线。

【织造】

缫丝之后,女人们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下一个工序——织造。外行人总是爱小看丝织技艺,更有人笑称丝织不过按照经纬线,将蚕丝线成型罢了。殊不知,这看似简单的丝织过程,却被织女们演绎地千变万化,简单的白丝线在织女的素手下,走出一种种独特的针法。

绫罗绸缎,便是依着不同的织造工艺制造出来,虽然同源,却各有秋千。

绫,质地细薄,光泽甚好,汉代散花绫可与刺绣比美。

罗,质地刚柔滑爽,夏日上身立感凉爽透气。

绸,经纬交错紧密,质地密实,耐用性极好。

缎,表面光滑明亮,精致细腻,正反面有明显差别。

唐宋时期,民间织造已十分纯熟,江南一带更是家家户户植桑养蚕织造。如同《东城杂记》中描写的一样,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印染】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绫罗绸缎的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离不开女子们在染色和印花上的奇思妙想,而古代的多数染料都取于植物,青取蓝草,红自茜草,黄源栀子,紫由紫草。

将丝织放入染液中浸染或涂染,再借助明矾、铁浆、草木灰等媒染加固,晾晒后,各色的绸缎便已完成。

古往今来,女子们常常为那些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着迷,那些服饰透露出的雍容高贵的绸缎质感,呈现着含蓄优雅的服饰色调,有着神秘迷人的印花图案。但归根究底,凡此种种,都得益于手艺人的创造。

【刺绣】

在历史的传承中,刺绣在中华史上早已一枝独秀,甚至成为千古绝唱。在当下,各式绣法百家争鸣。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极具江南地方特色。

粤绣针法丰富,把针线起落、丝理走向、排列疏密等都用于强化图像表现力。

蜀绣用线工整厚重,设色典雅,线法光亮、紧密柔和,题材多吉庆寓意。

几千年来,桑蚕文化无疑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中,同时也逐渐成为中华大地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在经历时光的打磨优化后,田园生产的淳朴质感与现代时尚感并存,绽放出新的光彩。

『保护与传承』

为更好地保存保护祖先留下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江苏、四川等三省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门联合行动,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项目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又鲜活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2009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中丝博)始建于1987年,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最早归属于纺织工业部,算是一个国家倡建、行业众筹建成的博物馆,1999年,中丝博的管辖权由浙江省丝绸公司归划为省文化厅、文物局管理,开始走向专业化、系统化的博物馆运营道路。

中丝博也从最初的一个中国丝绸行业专题博物馆,发展成为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完整收藏、展示、教育、传承和研究完整体系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

中丝博从2015年8月开始闭馆提升改造,2016年9月新馆开放后,形成了四大展陈框架:历史文物,基本展现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工艺过程,以丝绸的传播工艺及加工过程为主要内容;科技保护,为观众展现保护的过程,是近年新增版块;现代时尚,展现中国及西方的时装,以创新思维与产业结合。

如今中丝博的发展目标很明确:要打造成一个包括收藏展示、纺织品文物科技保护、人类非遗传承、时尚创新四个板块的研究型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要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平台、机构;要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行业平台。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