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即便全面放开二孩已经第三年了,中国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仍没能停止。(新华社 曹一/图)
即便全面放开二孩已经第三年了,中国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仍没能停止。
2019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人口数据,全国出生人口1523万,比2017年末减少200万;死亡人数993万,比上年增7万。中国总人口目前为13.95亿。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2018年初撰文称,中国早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这是因为中国养育小孩的痛苦指数极高,表现在高昂的养育成本、越来越严重的看护困难以及大城市高企的房价。
在一二线城市生育二孩的直接成本超过百万,堪比发达国家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然而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白领工资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他写道。
针对这一话题,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人口学者易富贤,以及同样长年坚持人口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
什么时候开始负增长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最新公布的这组人口统计数据?
易富贤:我认为高估了出生数,低估了死亡数。
目前中国主要是用教育、分娩和户籍数据来校正出生人数,但其实最权威的数据是人口普查和小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5,而2018年的出生比2015年减少8%,那么将育龄妇女平移,可推算2018年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02。这也为间接证据所佐证。
实际总和生育率远低于理想子女数,比如日本1992年-2010年平均理想子女数是2.53个,但是实际生育率只有1.37。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理想子女数还在2.0个以上,但是2018年的实际生育率分别只有大约0.96、1.04。而多项全国性调查显示,中国的理想子女数只有1.6-1.9个,那么实际生育率为1.0左右也是可信的。
中国所有人都可以合法生一个孩子,一孩次生育率与生育政策无关,而是与养育成本、生育意愿、婚育年龄、结婚率、离婚率、不孕症等相关,一孩次生育率的变化是有高度规律性的。
人口普查和小普查显示,1989年、2000年、2010年、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1.01、0.87、0.73、0.56,直线下降。东北由于婚育年龄最晚、结婚率最低、离婚率最高、生育意愿最低,一孩次生育率领跌全国,2000年、2010年、2015年分别只有0.79、0.59、0.41,超前全国5年左右。
随着结婚率的降低、离婚率的提高,生育率会不断下降。日本、中国台湾、韩国都是随着离结比(离婚数与结婚数的比率)的提高,一孩次生育率直线下降。1989年、2000年、2010年、2015年中国的离结比分别为8%、14%、22%、31%,也与一孩次生育率直线强相关。而中国的离结比从2015年的31%继续提高到2017年的42%,同期妇女初育年龄从26.5岁提高到27.3岁。可见,2015年后全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应该沿着东北的老路继续下降,2018年应该只有大约0.47(0.44-0.50)。而2018年的一孩大约占总出生的47%(45%-49%),那么可以推算总和生育率可能只有1.0左右(0.90-1.10)。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中的中国的预期寿命与中国官方数据一致,而中国台湾预期寿命超前大陆17年左右。我将这两套死亡模式融合,推算中国的死亡人数。
根据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0左右(0.90-1.10),如果采纳中国官方公布的年龄结构(2018年总人口139538万人),那么2018年出生1019万(917万-1120万),死亡1122万人,减少103万人。
如果采纳我在《中国大陆当下人口实证研究——2016年中国只有12.8亿人》中缩水的人口结构,那么2018年出生942万(848万-1036万),死亡1006万,减少64万人。可见,2018年中国人口确实开始负增长。
而由于育龄妇女大幅减少和死亡人数的增加,2019年需要生育率为1.2以上才能避免人口负增长。但是2019年一孩次生育率和二孩占比都将继续下降,那么总和生育率将会低于1.0,人口应该会大幅负增长。
中国社科院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中国人口要到2030年才开始负增长,其实这是复制联合国2017年的预测。而联合国的预测已多次调整, 比如将中国1990年总人口调高到117245万人,比1990年普查的113368万人多出3877万人;认为2018年总人口为141505万,而国家统计局刚刚宣布只有139538万,相差1967万;认为中国2006-2010年、2011-2015年的生育率为1.58、1.60,而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显示只有1.36、1.17。
王广州:目前出生人口只公布了特别宏观的总数,我们之前也做过研究,觉得2018年肯定比2017年是下降的,如果没有重大举措刺激的话,2019年还是会下降。目前出生趋势跟我们的判断是一样的,但是幅度降得快了一些。
一个例子是,我们在调查生育意愿时,以前99%的人一生都生育过孩子,到了2010年全国大普查的时候,这个数字下降到了97%。每十年一次的小普查也是一样的趋势,北京市2005年与1995年相比,终生预期不生育的比例高了十倍,变化非常快。
中国的变化发生得特别快
南方周末: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刺激作用与之前预测效果相比如何?
易富贤:2014年之所以只实行单独二孩政策,是因为二十多位主流人口学家在《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预测,如果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率将反弹到4.4,每年将出生4700万人;即便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生育率也将反弹到2.4。于是国家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当时国家卫计委预测,每年会多出生200万人,生育率将反弹到1.8以上。
结果显然没有实现。2015年是单独二孩出生高峰年,统计年鉴显示,不但没多生200多万人,反而少生了32万人;小普查证实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8,更不是2.4。
2015年单独二孩遇冷后,时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中预测,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8年的生育率将达到2.09,将出生2189万。但现在,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不但没有如预期那样比2016年多出生422万人,反而少生了263万人,说明全面二孩政策遇冷。
南方周末:为什么在政策放开后,人们生育的意愿仍然不强?
王广州:我们在2012-2016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育龄人群认为养育孩子压力比较大。而且各个阶层、不同受教育水平的育龄人群之间对养育子女的压力评价没有差异。最主要的依次是经济压力、教育和照料负担。
南方周末: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生育处在什么状况?
王广州: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口高峰不太可能超过14.3亿,预计总人口峰值出现在2025-2028年前后。
根据数学模型推导,在全面放开二孩后,如果只有40%的一孩妈妈生育第二个孩子,那么2100年中国总人口比2010年近似减半,即使有60%的一孩妈妈生育第二个孩子,2100年中国人口总量也只有2010年的65%左右,要减少4.6亿。
易富贤:这已经是中国自清朝中期以来最低的出生人数了。
中国人口在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出生人口突破1000万。1949年人口5.4亿,生育率6.0以上,出生约1930万人。但是2018年生育率只有1.0左右,只出生1000多万人,是1949年的一半,也是清朝中期以来最低的出生人数。
如果今后中国能将生育率稳定在1.0,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将降低到10.4亿、3.8亿,占世界比例将降低到11.5%、4.3%。而中国人口在历史上长期占世界的1/3,在1950-1980年也还稳定在22%。人口数量的减少,伴随的是年龄结构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64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018年的12%提高到2050年的35%。
中国、印度、美国的中位年龄,1980年分别是22岁、20岁、30岁,2018年分别是40岁、28岁、38岁,将继续增加到2030年的46岁、32岁、40岁,2050年则分别是57岁、40岁、44岁。
全球都在人口萎缩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什么水平?
王广州:中国现在进入低生育陷阱了。粗略估算,2005-2010年,全世界的平均总和生育率在2.54,2018年是2.4,比目前中国的情况高0.8以上。
目前,欧洲的情况是南欧和西欧差不多,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1.3左右;北欧和法国、英国在1.8-1.9,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要么不生,要生就不止一个。
美国绝大多数时间生育率在2.0左右,即便经济不好的时候也在1.7-1.8。而且它整体结构比较合理,新生儿和老人结构稳定,交退休金和领退休金的比例基本是可预期的。
亚洲,日本1.2-1.3,韩国很低,印度、越南也在下降。印度原来在3.0以上,各地差别不大,但是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到1.7了。人口结构的转变,日本比韩国早了十年,韩国比中国早了10-15年的样子,但是中国的变化发生得特别快。
南方周末:目前全球人口总量处于一个怎样的变化趋势当中?国际上有什么有效的刺激生育的方式?
易富贤:目前是全球都在萎缩。日本的生育环境比中国好,生育意愿远高于中国,绞尽脑汁鼓励生育,才将总和生育率从2005年的1.26提升到2015年的1.45,包括政府花钱建了大量的幼托机构,但是2018年又降至1.42,今后提升生育率的难度很大。
俄罗斯是全球鼓励生育最成功的国家,通过恢复东正教传统文化、成立母亲基金、政府提供产假补助、为年轻人买房提供贷款等措施,将生育率从1999年的1.16提升到2015年的1.78,但是2017年又降至1.62,2018年应该低于1.6,说明俄罗斯的人口政策又遇到了瓶颈,这应该跟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有关。
俄罗斯的一些反危机措施(尤其是产假制度)值得中国借鉴,俄妇女在生育前后,可休140天全薪假;然后可休1.5年半薪假,由国家社会保险基金而非雇主支付,雇主就不会歧视女性;如果需要,还可休1.5年无薪假,保留职位。妇女一生可休4.5年半薪产假,以便不间断地照顾好三个宝宝,也不担心会影响职业生涯。俄罗斯和英国的带薪产假都可由祖父母分享(算工作、计工龄、缴社保),便于让母亲早返职场。
美国的生育率也从2007年的2.12下降到2017年的1.77,2018年仍在下降。可见低生育率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鼓励生育是非常难的,日本花了这么大力气鼓励生育,才艰难地将生育率稳定在1.4。而2018年韩国、中国台湾的生育率分别只有0.96、1.04。而中国的2000年以来的生育率比日本还低,2010-2016年中国只有1.18,日本还有1.42。并且我们的生育意愿也比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还要低,尤其是我们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都是围绕着主流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进行的。
我们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生育率稳定在1.0,不然则可能沿着东北的老路继续下降。2000年、2010年、2015年东北的总和生育率分别只有0.90、0.75、0.56。总和生育率只有0.56,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下一代人只有上一代人的1/4。而中国需要总和生育率在2.2左右,才能维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不减。
从养小为主变为养老为主
南方周末: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告称,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目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王广州:在我看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有三次非常重要的转折:2013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的新增劳动力开始下降,是第一次重大转折;近两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少儿人口,意味着从人数上养小为主的社会转化为养老为主了;还有一次重大转折将发生在2028或203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少儿人口。也就是说,原来说超过六十岁的人就要领退休金了,但其实即便提高退休年龄,养老金可持续风险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还是会来,离解决问题还差得远。
所以为什么我们对低生育陷阱着急?因为问题已经很严峻了。要把生育率想方设法提高到1.6-1.8以上,如果更低的话,整个社会和经济情况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人口问题是环境和长期形成的制度造成的,单项制度很难有明显作用,必须配套整体的改革措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