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题:原来你是这样的非遗
新华社记者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智慧,非遗正以年轻人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更助力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中国草到夏布
收来的夏布搭在院中晾晒,谭智祥透过阳光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细节:麻线排列整齐,呈现自然的淡黄色。谭智祥再清楚不过,从一棵苎麻到一匹优质夏布,背后是大大小小的60多道工序。
苎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以其为原料编织的夏布,因清凉舒适、轻薄透气,且常在夏季穿着而得名。浏阳夏布织工精巧、质地细腻,自清代起就远销日本等地,2016年列入第五批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谭智祥是家中制作夏布第五代传承人,也是浏阳夏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辉煌、黯淡、新生,谭智祥是浏阳夏布命运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浏阳夏布依托各大外贸公司大量出口海外,年销量在10万匹以上。然而好景不长,夏布制作工艺复杂、出品较慢、工钱较低,人们在农闲时更愿意去报酬高的花炮厂工作。
2014年,经营一家烟花企业的鲁松元有一次在高坪镇,看到在自家院内打麻、绩纱、织布的谭智祥和挂在架子上的夏布时,他想起了儿时家里曾用过的夏布蚊帐、门帘。
夏布透气凉爽,我们家家户户都用过。鲁松元说,夏布取材于自然,又是纯手工制作,可以衍生的产品有很多,现在却淡出人们的视野。我们应该让夏布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
新生,从改变开始。浏阳市文化产业园牵头成立了夏布文创中心,鲁松元成立的浏阳心之夏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就在其中。他拜谭智祥为师,学习夏布的制作流程,并设计了箱包、服装、墙布、门帘等夏布文创产品。
新生,让夏布走向世界。2018年,心之夏公司的文创产品在法国的巴黎博览会展出。来自浏阳的设计师易洪波,将夏布服装带上纽约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浏阳夏布及各类文创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法国等海外市场。这根中国草,成为别具一格的中国包中国衫……
新生,让更多人因夏布过上好日子。谭智祥将高坪镇各村农户组织起来,由他提供苎麻原料,再送往农户家中分纱、织布,每人每天有80元收入,将近200人足不出户就能增收。
潮州木雕:多重镂空的惊艳出场
木槌敲击着刻刀,木屑纷纷掉落,一个虾蟹穿行追逐的木篓初现雏形……年过六旬的潮州木雕传承人何汉林正在雕刻一件半米高的作品《蟹篓》。
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州木雕,主要流行于广东潮州、汕头、揭阳等古代属潮州府的地域。操着一口浓重潮汕口音普通话的何汉林说:我在一整块樟木上逐层雕刻,除了大面积掏空得使用电钻外,其它的全部是手工雕刻。他指着两百多件雕刀、锯、钻等工具说:潮州木雕有沉雕、浮雕、通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所以需要不同的雕刀来对应不同的弧度和花样。
多重镂空是潮州木雕独有的艺术特色。何汉林以蟹篓举例说,作品要雕出好几层来,每层连而不断、相互呼应,从外层向内层雕刻会越来越难,因为需要用雕刀小心翼翼地穿过已经成形的外层竹篓,在内层原木上雕刻出篓内追逐的螃蟹和龙虾,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瘦瘦的何汉林看似少言寡语,一进入他那间仅有5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就像变了一个人,充满热情,活力四射。
看到木雕从业者日渐稀少,何汉林有些心焦,他抽出更多时间在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义务教授木雕技艺,在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展示木雕魅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非遗项目感兴趣,高级技工学校有几个学生缠着我‘收徒’呢!何汉林笑着说。
湘绣+文创 小清新才可爱
湘绣+文创,会+出什么?在长沙市岳麓山下的中国湘绣创意馆里,有一群90后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的文创研发,水晶镇纸、笔记本、新中式屏风……在他们的创意中,湘绣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多可能。
肖瑛是这个团队的元老。大学毕业后,她跟随导师孙舜尧进入湘绣行业,2018年她正式拜入湘绣大师刘爱云门下,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
团队依托于湖南师范大学湘绣创新研发中心,希望通过创意设计将湘绣的传统技法与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让湘绣回归生活。
在创意馆里,青花瓷色系的梅兰竹菊湘绣团扇被装裱成一组挂画,还有湘绣版齐白石国画屏风等,每一件产品都颇具独特艺术魅力。
传统湘绣绣娘喜爱对比度强烈的正红正绿配色,我们则选择了小清新的配色和装裱方式;传统绣娘喜爱绣满整张布料,而我们做文创只需要局部刺绣。肖瑛介绍,在装裱和配色上创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湘绣元素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和人们喜爱的产品相结合。
肖瑛说,未来我们的产品要走向全国乃至海外,让更多人爱上中国湘绣。(记者刘芳洲、詹奕嘉、王婧菲、刘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