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 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血色黄昏中的原型)

  • 血色黄昏 李鸿章的洋务生涯(血色黄昏中的原型)已关闭评论
  • 257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主持人 王鲁湘——

今天我们继续讲讲李鸿章办洋务的故事。

马克思在评价鸦片战争时曾说,这场战争的结果之一,就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中国与西方接触之初,最突出的感觉是对方的船坚炮利,军事上的落差,其实,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元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使用大炮了,但因为害怕民间掌握这一技术,威胁专制统治,于是一直没有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自强运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恭亲王和文祥在京内主持,曾国藩、李鸿章在京外推动,而李鸿章率先在自己的机构中大胆地聘用洋人雇员。

1866年,一个出身低微的苏格兰人从上海给家乡的朋友写信说,我已经学了六年汉语,懂三种方言,假如我把一切都扔掉,等于我的时间白白浪费,另外,我回英国又能得到什么工作呢?中国刚刚向西方文明开放,每年它都会出现相当大的进步。

这个英国人叫傅兰雅,当时正在上海主办着一个叫《中国教会新报》的小报,他等待着机会,希望参与中国新的变革。

在此之前两年,即同治在年,在北京主持总理街门的恭亲王收到了一封同样来自上海的信,它出自江苏巡抚李鸿章之手,李鸿章向朝廷中枢建议,中国是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了,他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因为我们知道,李鸿章后来他提出是一个千年变局,三千年一个大变局,他的变局观是他处在上海这样一个五方杂处,中西交汇的地方得出的切身感受,和洋人打交道,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在信中,李鸿章还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例,列举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这篇文章出来以后,被很多史学家评为它是十九世纪一个最大的政治家做的一篇最大的改革文章,因为他的眼光远远超过他同时代的人,就是他跟曾国藩他的老师之间的分水岭,就是曾国藩更多的在于卫道,而他更多的站在变局和时代潮流的前沿。

李鸿章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在江南用洋枪洋炮镇压太平军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中国要转弱为强,一定要能自己造枪造炮,强大军事。他么,他的这一步是如何迈出的呢?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顺应西方的物质文明,要寻找制器之技和制器之人,不用他的人,用我们自己的人,培养制器之技和制器之人,他要有一套系统的办法,就是要废除科举或者在科举以外另外形成一条用人才的渠道。

1868年,身在上海的英国人傅兰雅终于等来了机会,他被李鸿章主持的新工厂江南制造局的聘书所吸引,希望他去做科技翻译官。

江南制造局正是李鸿章实现自强之本的第一步。1865年,李鸿章命人买下美国人佛尔士设在上海虹口的旗记铁厂,并将另外两个炮局并入,创办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一直到李鸿章从两江总督升任到直隶总督,这个军火工业金陵机器局和江南制造局的报销折,还是由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会签,因为它是淮军的随营军工企业。

【采访】 《李鸿章家族》作者 宋路霞——

官督商办,就是领导还是服从中央领导,具体的就是两江总督还有上海道,集资都是民间集资,官督商办,但是这个江南制造局是国营企业,军工企业嘛,那是国营。

来到江南制造局后,傅兰雅非常兴奋,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说,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职业,它受人尊敬,无比光荣,而且还有用。

傅兰雅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英国乡村牧师,他从未想过儿子竟能在中国获得一个年薪八百英镑的职位。儿子在信中告诉他,我每天喝一杯果酒,两杯啤酒,外加牛排和鸡蛋。

然而,江南制造局的工作并不像傅兰雅想像的那么轻松,李鸿章希望他的外国雇员能够把西方最新的工业成果带给中国,中国人要求傅兰雅教授蒸汽机的原理,而他对此一无所知,当时的中国人并不理解,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傅兰雅只好下功夫钻研科学,白天学习煤炭开矿,下午学习化学,晚上学习声学。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中,雇佣了很多外籍雇员,其中有一位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随淮军征战多年,很受李鸿章的信任。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局,任命马格里为督办。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当时一下子也找不着很合适的人选,他就认为这个做大炮,一定要洋人来做顾问,于是就把马格里请来让他当顾问,马格里他是学医的,他是个军医出身,但他也糊里糊涂的,就觉得这玩意儿也没有什么,然后他就答应了,以后就从英国弄来一些图纸,找了一些工匠,就开始做,没想到接连发生了两次大炮爆炸,尤其是第二次,炸死了很多工匠。

马格里早年从事医学,并不懂制造技术,在宁局监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炸死士兵五十人,重伤十三人,李鸿章很沮丧,当年7月,他撤销了马格里在宁局的任职。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那么李鸿章通过这件事情也受到很多官员同僚的非议,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感到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这个人才呢,就是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各有各的路数,所以他后来痛定思痛。

就在李鸿章雄心勃勃地开始他的洋务实践时,一件麻烦事出现了。

1863年5月,李鸿章在上海府邸接待了一个叫李泰国的英国人,李泰国十五岁来华,精通中文,当时是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他来找李鸿章是来要钱的。

原来,前一年清政府委托李泰国在英国购置一支舰队,组成清国海军,以对付长江上的太平军。李泰国在英国购置了八艘轮船,爱聘请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长阿思本为舰队司令管代,在未得到中国政府授权下,李泰国要求阿思本只对他本人负责,不仅如此,今后中国购买的军舰、新式海军都要归阿思本管理指挥。对这一切,李泰国的解释是,我是一个受中国政府雇佣的外国人,我为他们做事,而并非他们的下属,一个英国绅士,在一位亚洲野蛮人下面做事,那种观念是悖谬的。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你本来是我们的雇员嘛,所以这个事情,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大帅绝对不能容忍,叫李鸿章处理这个事,然后李鸿章据理力争,然后采取了一些手腕。

傲慢的李泰国从英国回来后,双将舰队任意加价,并三天两头找江苏巡抚李鸿章索要购置军舰的款项,李鸿章早已对李泰国的吃里爬外不满,便断然道:别说现在没钱,就是有钱也不给。

李泰国大怒,威胁要到北京告状,李鸿章并不示弱,说,不给就是不给,我现有重兵十万,若你如此要挟,可能会激怒军情,你我不免一战。

李泰国拂袖而去,李鸿章并不相送,随后致函总理衙门,在信中他首先表达了对李泰国任意加价的不满,国家度支有节,不能像买菜一样任意加价,将来漫无限制,我们怎么办?然后,他表达了对李泰国专权的强烈不满,中国人买的舰队怎么能让外国人控制呢?为虎傅翼,后患将不可终穷也。最后,他推荐用另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取代傲慢无礼的李泰国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出生在北爱尔兰的一个穷乡僻壤,他矮小清瘦,精明务实,对中国雇主很忠心。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李鸿章这个人吧,他实际上用人他是这样的,他还是中国这套,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考察你,很直观地,觉得你这个人呢没有什么二心,就是没有什么真正危害我的心,那就放胆地用。李泰国这个人特跋扈,有一种不诚之心,但是赫德很讲究这个东西,这样以后呢,完了赫德办事又很认真。

李鸿章在信中夸奖赫德人尚平正,周旋中外之间,随事尽力,众誉交推。李鸿章建议总理衙门,应该多利用赫德打压李泰国,以夷制夷。

1863年时的李鸿章只是一个江苏巡抚,但他在信中竟敢如此细致地向中央谏言,其敢于任事的作风毕露无遗。

在上海,与李鸿章争执一番后,李泰国来到北京,一定要总理衙门让可他擅自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但总署则坚持舰队应由中国管理。最后,李泰国勉强同意舰队之实质指挥权在清政府,中国可派人上船学习。

总理衙门对此表示满意,但李鸿章却觉得万万不可,他说:中国派人上船有三难,一是外国水兵有百人之多,彼众我寡,语言不通,中国官员根本无法指挥;二是李泰国从中使坏,难保统兵大员不受挟制;三是洋人未必肯实心教练。

他语重心长地说,鸿章近与若辈交涉军务,悉心体会,微有阅历,又深知李泰国心术险诈,目前不愿中国人接管,将来也肯定不愿意中国人接近。愚虑所及,不敢不为殿下切实陈之。

总理衙门接到李鸿章的信后并有重视,他们认为,李巡抚实在是过虑了。然而,事情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英国舰长阿思本9月20日到达北京后,即与李泰国一起到总理衙门,坚决要求推翻前议,亲自掌管中国海军。这时北京才认识到,李泰国根本无尽将军舰交给中国,最后,在美国驻华公使的调节下,双方同意将花五十五万英镑购置的舰队驶回英国变卖,中国支付给李泰国、阿思本和其他兵员一笔遣返费。一买一卖,清政府损失了数十万两银子。

事后,按李鸿章的建议,赫德代替了吃里爬外的李泰国,担任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当时,海关总税务司一职由外国人担任,主要考虑到外国人较大清官员更了解国际法,也更为清廉。

赫德上任之初便对雇员们说,必须时时谨记在心,海关税务司署是中国衙门,不是洋机构,所以每位职员必须依中国人的意志行事。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李鸿章和赫德也是这样的,他们几乎在同时登上了中国的晚清的政治舞台,那么在他们的背后有个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整个税务司就是包给赫德办了,全是洋雇员,整体洋雇员,华人去干只能当译员,最低级的那个办事员,整个都是他们办的,谁知道这里怎么回事?虽然有海关监督,也不懂业务,但是赫德办得很好,中国海关收入在这个赫德之前是微乎其微啊。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他很廉洁,就是他拿了你的俸禄,他绝对不会在晚清那种弥漫的那种腐朽的风气里再去拿什么红包,回扣等等,他知道中国官员很弄这一套,他可以用这一套去弄中国官员,他自己不干。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办了十几年以后,关税就已经成了第三大收入了,成绩斐然啊,你想那个时候是什么呢?是值百抽五的税,很低的税啊,那世界上最低的关税了,他居然能办出这样的成就来,那是不容易的。

后来,恭亲王称赫德为我们的赫德,他在总税务司任上工作了五十年,其间拒绝了英国聘任其为驻华公使的职务,他为中国打造了一支由二百五十二名英国人和一百五十六名其他西方人士组成的海关团队,这个团队高效廉洁,日后为大清国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税收。

1868年,江南制造局组装的一支火轮惠吉号下水试航,轰动上海,翻译官英国人傅兰雅很兴奋,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认识了中国最高的军事官员,他会乐意把我叫到他左右,与他试航。

可惜试航仪式上并没有想起这位洋雇员,李鸿章只是将傅兰雅当成一个外国专家,有问题找他解决,如此而已。

尽管没有加薪,没有提拔,傅兰雅仍然很卖力的工作,他和他的中国同事徐寿、徐建寅等人一起翻译了九十八种西方科技文化经典著作,这些翻译大都采取口译笔述的形式,由傅兰雅口译,再由中国同事转化为精妙的古文。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他就沟通,他不懂英文,但是他们两个懂,懂了以后用更好的当时用文文翻译来表达,这是了不起啊。

傅兰雅通过自学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他精心地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中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些化学元素的名字,都是由他创造性地制定的——钾、钠、铅、钙等等,他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此时,傅兰雅已经意识到,他所工作的国度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在一些开明的官员的推动下,每一天你都能体会到这里令人兴奋的变化。

1972年8月21日,就在傅兰雅还在为翻译一个新名词而苦恼时,离他不远的码头上,一群战战兢兢的孩子们正在等待着上船,他们要去一个叫花旗国的地方,他们便是中国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派出留美幼童的想法来自于一个叫容闳的广东人,容闳自幼家境贫寒,很早就在教会的安排下去了美国留学,他先接受西式教育,后学中国经典,是当时国人中的一异数。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有一批人叫最早跟洋人打交道,他得风气之先,还有有人出洋的,他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买办,中国的那个买办啊,后来被抨击为买办资产阶级是最反动的阶级,不对,中国的买办实际上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最先进的一部分人,他们最早得风气之先,中国现代化事业都是他们刺激,他们推动的、李鸿章幕下有很多这样的人。

容闳不同于当时抱着忠君思想的士大夫,他说,中国不能说有一个好政府,它与英美或其他基督教国家相差很远,中国当权者有成千上万,从最高级到基层,只有少数人在履行官职时诚实忠心,想到人民的利益,并公正地对待百姓。

1863年,容闳接受江南制造局的委托,在美国代购机器,同时,他提出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曾国藩的支持,李鸿章也很感兴趣。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他的近代化是从军事开始,引进洋枪洋炮,然后引进制造洋枪洋炮的机器,然后引进制造军舰的机器,机器引进来以后怎么办呢?他要施其法不必尽用其人,我要培养我自己的人才,但培养人才这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他这个没办法,所以当时他们的选择是接受了容闳的建议。

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这两句话是李鸿章在给朝廷建议派出留美幼童的奏折里说的。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所以去的都是十二岁到十五岁左右的幼童,幼童去学十五年,回来二十七八岁,正好三十而立报效祖国,是这么一个想法。

1872年8月2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正在上海码头等待着上船,他们将被安排到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佛德学院就读。

面对着黄浦江滔滔江水,每个幼童心中都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惶恐。留美幼童李恩富日后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了自己当时和母亲告别的场面:我没有拥抱她,也没有亲吻她,这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可不是体面的做法,我所做的就晌我的母亲磕了四个头。她想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但我能看见泪水在她眼睛中转,她只是给了我一些零花钱,嘱咐我做个好孩子,经常经给家里写信。

主持人 王鲁湘——

恭亲王奕訢等朝廷中枢大臣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感中国没有外语人才,在外事中因而屡屡被洋翻译所欺,逐在1862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培养中国翻译人才。同文馆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科举制度,争议随之出现。

1867年,恭亲王奕訢上奏同文馆准备添设天文算学馆,并延聘洋人教习讲授,这一奏折遭到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其中以大学士、理学泰斗倭仁为代表,倭仁上折说,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讽刺洋务派道: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根本就是在卖国。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整个国家意识形态,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整个国家的绅士结构,就是那种精英结构没有变,还是那一套,他这套东西,务实这套东西呢他还认为是奇技淫巧,倭仁这个反对派呢,他是一个真诚的反对派,他是真诚的左派,他不是一个后来的人,后来的就是投机分子比较多了,他真诚的,他认为真是你这样不行。

恭亲王看到倭仁的折子后非常愤慨,他说,你既然有更好的救国良药,赶紧来告诉我,双方你争我吵,不可开交。

【采访】 《李鸿章全集》主编 翁飞——

恭亲王奕訢跟文祥(与倭仁)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这时李鸿章是在上海,我认为他是在做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就是他没有多少话,他已经把广方言馆办起来了,然后又办了翻译馆。

朝中的争论当然引起了慈禧高度的重视。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慈禧太后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因为女人嘛,她脑子里头没有那么多那种就是传统的观念,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没上过学,她就是说哪个东西好用,就去用哪个,那比较起来,看来还是这个东西好用,就是说,你还得变革,所以你不变不行。

慈禧太后深知学习西方的重要性,但她更要利用保守派牵制洋务派。她一方面同意设立算学馆,另一方面委任倭仁在同文馆内开设一个单独的汉学馆,和稀泥,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倭仁竟不领情,理学大师根本不想和洋务派为伍,骑马赴馆途中故意堕鞍落马,称病不去上任。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就是我们后来洋务派的纲领不是中体西用嘛,在中学和西学发生大的争议的时候,李鸿章是个实干家,我觉得李鸿章虽然他也局部介入,但是实际上他很聪明,我认为他比北京的中枢集团的这些开明官僚更要明智一点。

身高一米八零,有着云中鹤之称的李鸿章,在思想争论面前往往藏起自己高大的身躯,他深知传统的儒家社会变革之难,尽量三缄其口。早在创办江南制造局时,李鸿章便顾及朝中非议,给自己的翻译机构起名广方言馆,用方言代替外语,避免语汇上的争议。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其实李鸿章是想得很明白,李鸿章是想,他也看到了,这个想改变整个精英结构,想改变整个观念,就得改科举,科举一动,整个局面就会变,就说你考什么,大家学什么,但那时候确实是办不到,顶多就是办了一个广方言馆,一个等于是语言学校。

尽管李鸿章嘴上不说,但他给广方言馆亲笔题写的楹联却富有深意——声教遍东西,六寓同文宣雅化;诵弦宜春秋,四方专对裕通才。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所以当时李鸿章实际上就是改革派中是最明白的一个人,他未必就说后面事都看得清楚,至少他知道,这点他很清楚,所以他后来越走越远。

1869年,仍在江南制造局里兢兢业业从事着翻译工作的英国人傅兰雅,已经四十岁了,几年间,他须发皆白,但脸膛还算红润,他身着中国官服,操着纯正的北京话,完全是一个中国人的样子。傅兰雅拼命工作,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1869年,他的妻子产后染上伤寒,孩子也夭折了,妻子希望按英国人的方式,通过海上旅行来健康,但傅兰雅鼓不起勇气向中国上司请假,他说,这样的要求在中国会被当成是发泄不满。

【采访】 近代史专家 张鸣——

他有个雇佣道德,我在哪儿干,我就是你的人,我就给你负责。当然,如果他的母国跟你大清国开始冲突的时候,他肯定向着母国,包括赫德也是,但这个之前没有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确实很忠于我的雇主。

不久,傅兰雅又主持发行了一份科普月刊《格致汇编》,他愉快地阅读着中国读者的来信,这些人很多是通商口岸的商人,他们寻求有关农机具、照相法、纺织机械方面的知识。

傅兰雅一心想获得中国的功名,1870年,他的顶头上司李鸿章大人要上调北方任直隶总督了,所有人都感到很高兴,当然也包括傅兰雅,他希望上司的升迁能给自己带来提升。

李鸿章赴北方赴任时意气风发,他想起了自己当年第一次进京赶考时写下的诗句——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然而,在北方等待他的是一件又一件麻烦事。

主持人 王鲁湘——

傅兰雅说,自己的理想是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耳。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在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技方面,他的成就无人可及。日后,傅兰雅获得清廷3品衔,1896年他离开江南制造局,去了美国加州大学,并创立了东方语言系。1926年,他倾其财力,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聋哑学校——傅兰雅聋哑学校。

傅兰雅说,我的一切都是中国给的,我无以回报。傅兰雅聋哑学校1953年被人民政府接管,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聋人中学。

(第二集完)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