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能归中国吗(大陆为什么不收购台积电)

  • 台积电能归中国吗(大陆为什么不收购台积电)已关闭评论
  • 617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摊牌了!台积电再度送走500名技术人员,要彻底放弃大陆市场?

芯片的制造过程无比复杂,在全球化产业链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会想着去自主化,很多企业也只专注于单项技术的拔尖,并没有想着去布局全产业链技术,但在芯片规则的实行下,一切都开始变味了。

美企依靠着核心的技术,且在芯片研发设计上的成绩,其地位一直维持在上游水平,但在芯片规则的不断升级下,贸易自由的丧失,全球化的产业体系不再被信任,美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劣势也被无限放大了。

为了弥补在芯片代工上的劣势,老美想尽办法让台积电沦为了相关限制启动的棋子,在包机将大量人才送往美地区之后,台积电也彻底摊牌了,表态将再度送走500名技术人员,只不过这次目的地不是美国了,这将带来什么市场变化呢?

台积电开始变味了?

在如今的芯片产业界里,台积电、ASML可谓是叱咤风云,任何一颗高端芯片的成型,都离不开这两家企业,两家企业精密的合作关系,也是推动芯片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拥有着顶尖的技术、配合上EUV光刻机的优先供应,也让台积电在代工领域所向披靡。

台积电是由归国华人张忠谋创立的,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依然成为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企业,这似乎也逐步让其忘记了初衷,而这也和另一位归国华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就是创立中芯国际的张汝京,让中国芯片代工产业少走了多年的弯路。

其归国后的第一站也是台湾省,担任了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职位,但后续这家芯片企业被台积电给收购了,彼时张汝京提出了要去大陆建厂的要求,当时张忠谋没有拒绝、也没有任何表态,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踏上了归国创业之路,很快就成立了中芯国际。

但张忠谋并没有遵守诺言,再次对中芯国际进行了干扰,显然对张汝京的能力是有所忌惮的,为了保住中芯国际,张汝京只能选择了离职,好在这家企业随后又迎来了梁孟松和蒋尚义,如今已经成为了全球前五的芯片代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国产芯片的发展。

而台积电在刘德音接手之后,直接答应了赴美建厂的计划,虽然其中有着不可控的因素,但也并非已经到了无法解决的状态,毕竟美企需要高度依赖于台湾省工厂的代工,且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替代,然而刘德音却表态:大陆市场不重要,目前无意于去美化产能的建设!

在赴美建设5nm产能后,又决定了扩产3nm的工厂,并且还将年产晶圆量提升至60万片,而工厂的移机典礼还专门包机数十架,除了运送旧设备之外,还转移了千人规模的高级技术人员,已经有了这样的开头,显然海外建厂的计划并不会这么结束。

根据最新的消息传出,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已经承认,后续还将利用包机将500-600名的台积电员工送到日本去,将会和索尼以及电装公司合建28nm、22nm、16nm以及12nm的代工厂,预计将会在2024年完成建设,看来台积电彻底选择了摊牌!

台积电要放弃大陆市场了?

在日本的建厂是今年才有的规划,然而在2024年就能完成投产,而在美地区建设的工厂进度相比,区别还是很大的,似乎台积电是有意在拖延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投产时间,而启动日本工厂的建设,明显是给自己寻找退路。

此前的台积电一直致力于产能的本土化,张忠谋从来就没有想着去海外建厂,这才能将自身的优势无限放大,赴美建厂之后规则就此被打破,为了避免被老美完全的框住,只能顺势开启了全球化布局,先后考察了德国、印度、日本市场。

而相对而言日本的供应链相对完善,在工厂建设上可以实现无缝衔接,甚至于还能够再度压缩成本,这也被选为了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而目前台积电最宝贵的就是技术人员,实际规模已经突破了5万,因此派驻出去的1000多名人员,也不算动到了根基。

虽然台积电会在建厂国家招聘技术人员,但要想在工厂内正常工作,至少需要经过3~5年的培训,而这个时间自然是由台积电来掌控的,因此海外建厂还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就看了刘德音本人的意愿了。

但要说完全放弃了大陆市场,只要台积电不傻都做不出来,没有启动对大陆的布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遭到了老美的牵制,但要说大量赴美建厂,肯定也不会是张忠谋的本意,目前的状态更像是缓兵之计。

美地区工厂投产的时间,可以说是由台积电自身掌控的,单纯凭借这两座工厂,也不可能满足美企的实际需求,双方之间彼此都在耍着小心眼,但只要台积电实现了技术的去美化,一切就将彻底转变,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