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大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北高南低,矿产资源丰富。总面积603700平方千米,是欧洲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全国分为24个州,1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2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尔市)。截至2022年9月,乌克兰总人口为4113万人(不含克里米亚地区),有110多个民族,乌克兰族占77%,俄罗斯族占17%,主要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俄语广泛使用。
旧石器时代早期,乌克兰现疆域内就存在古代人类活动的痕迹。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1187年的《罗斯史记》,意为边陲之地。1240年,蒙古帝国远征军占领基辅。之后蒙古金帐汗国、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先后统治乌克兰。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合约》,乌俄正式合并。1922年,加入苏联(西部乌克兰1939年加入)。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
乌克兰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乌克兰是世界第五大IT服务出口国,也是中东欧最大的软件开发编程和IT外包服务市场。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乌克兰与俄罗斯断交。
一、历史沿革
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良好。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乌因而饱经战乱。乌克兰民族是古罗斯族的分支。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年)。
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12—14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基辅罗斯在13世纪被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占领。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13—15世纪,乌克兰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二、行政区划
全国有24个州,2个直辖市,1个自治共和国,共27个一级行政区。下辖459个市,490个区,886个镇和10278个村。
1、一级行政区
2个直辖市:基辅(首都)、塞瓦斯托波尔(2014年3月18日加入俄罗斯)
1个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2014年3月18日加入俄罗斯)
24个州:基辅州、文尼察州、沃伦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日托米尔州、外喀尔巴阡州、扎波罗热州、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基洛沃格勒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波尔塔瓦州、罗夫诺州、苏梅州、捷尔诺波尔州、哈尔科夫州、赫尔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尔卡瑟州、切尔诺夫策州、切尔尼戈夫州、利沃夫州(2014年2月19日有媒体消息宣布独立,后来州官网澄清是谣言)、卢甘斯克州(2014年5月12日宣布独立,但并未获得任何国家或地区承认)、顿涅茨克州(2014年5月12日宣布独立,但并未获得任何国家或地区承认)。
2、特殊自治
2014年9月16日,乌克兰议会通过东部地区特殊地位法案,赋予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部分区域为期三年的特殊自治权。法案规定的特殊地位并非针对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全境,并且法案给予这些地区的只是临时自治权,这些地方仍属于乌克兰领土。
3、首都
基辅。人口:278万。面积827平方公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中心。8月最高气温37℃,1月最低气温-26℃。
三、自然资源
1、资源
乌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黑土地,占世界黑土总量的1/4。境内有100多条流长超过100公里的河流,2万多个湖泊。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43%,跨越三个植被带-森林沼泽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乌已探明有80多种可供开采的富矿,主要包括煤、铁、锰、镍、钛、汞、石墨、耐火土、石材等,这些矿产分布在全国7000多个地区,其中有4000多个地区已进行开发。乌已探明的铁矿石的储量有275亿吨;锰矿石的储量超过2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煤、染料矿石、陶土地腊和石墨的储量也比较丰富。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其中80%蕴藏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和黑海沿岸,乌国内所需石油90%依赖进口。顿巴斯为乌最大的煤矿,已探明储量1090亿吨。
2、自然
国土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300公里,南北长900公里,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大部分地区属东欧平原。西部喀尔巴阡山脉的戈维尔拉山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南部有克里米亚山脉罗曼-科什山。东北为中俄罗斯高地的一部分,东南有亚速海近岸丘陵和顿涅茨岭。
境内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6条,最长的是第聂伯河,流经乌克兰河段长981公里。其它的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顿涅茨河、普鲁特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境内有3000多个自然湖泊,主要有亚尔普格湖、萨赛克湖、卡古尔湖和阿利别伊湖等。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为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东南部为300毫米,西北部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四、国家象征
1、国旗
呈长方形,由上蓝下黄两块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乌克兰曾于1917年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52年起采用和原苏联国旗相似的带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只是旗面下部为蓝色宽边。1991年宣布独立,1992年恢复乌克兰独立时的蓝、黄两色旗为国旗。
2、国徽
为盾徽。蓝色盾面上的金色三叉戟是国徽的主体,它是弗拉基米尔大公时代基辅国家的标志,象征乌克兰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连续性,也是乌克兰国家观念复兴和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标志。
五、国家人口
乌克兰人口4555万(2013年1月1日)。共有130多个民族,乌克兰人占77%,俄罗斯人约占20%,其他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希腊人、德意志人、保加利亚人等。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乌克兰语和俄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六、社会事业
1、文化
乌克兰文化政策的宗旨是:国家对文艺组织和艺术家提供法律保障,支持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对其实行政治或行政干预,保持文化艺术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身价值和独立性,保证创作自由,保存文化遗产,为各民族人民进一步发展其传统文化创造必要条件。吸引各方资金,以支持文化基层单位和重要文艺机构开展活动。截至2010年底,乌共有国家级剧院138所,各级博物馆478家,各类图书馆2.06万个,藏书3.52亿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8万个。
2、教育
实行国家管理和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与科技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参与制定国家教育、科学和干部职业培训法规,制定教育发展纲要、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全乌教育工作。地方教育由地方权力执行机构及地方自治机构负责管理并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校外教育机构及中等师范学校均隶属上述机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向其所属学校拨款,为教育工作者及青少年提供社会保障,为学生就近入学并接受教育创造必要条件。
教育体制主要由学前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组成,还有校外教育、继续教育、副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自学教育。截至2010年底,乌共有975所高校,教师42,4万,招收学生24,9万。著名大学有国立基辅大学、国立技术大学(基辅工学院)、基辅音乐学院、国立哈尔科夫大学、国立哈尔科夫师范大学、国立利沃夫大学、国立辛菲罗波尔大学、敖德萨音乐学院等。
3、体育
乌克兰国家队首次参加世界杯决赛圈的比赛是在2006的德国世界杯上,头号球星安德烈·舍甫琴科也入选这一界世界杯。
4、科技
乌克兰是独联体国家中科技实力仅次于俄罗斯的科技大国,前苏联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乌克兰偏重开展了以航天、军工为中心的科研生产活动,苏联解体之后,给乌克兰留下了一个庞大的以军工为核心的科研生产体系。乌克兰有数百家企业和数十个科研单位涉及航天技术,其中心和基地是位于东部城市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的《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制造厂》。乌克兰是国际空间站计划成员国,国际空间站上建有乌克兰舱。另外乌在地球通信卫星、地球和海洋资源卫星、空间遥感,小卫星应用等方面也拥有巨大的科技潜力。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