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哪四位(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个人)

  • 初唐四杰是哪四位(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个人)已关闭评论
  • 180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书法史上的并称,典型的是四公子。四公子最早见于战国末期,各诸侯国竭力网罗人才,以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之危。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明末也有四公子:桐城方以智,如皋冒辟疆,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有明显效仿之意的则是民国四公子,而关于此四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不过张学良和袁寒云均见于各说;进而出现四大美男子甚至四大美女,并衍生出四大丑女等炒作的噱头,饭后娱乐而已。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抱团取暖,言下之意,就是当环境因素不太理想,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可以整合各自的人脉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取得一些突破。比如现在,动不动就拉一个群,就是这个道理。当下的书画圈子,几个人共同筹办一个书画展,每个人的粉丝都来捧场,场面就比较壮观。这就是1+1+1>3的原理。当更多人从中看到门道,就会群起效仿,三五成群,聊聊天之后,一不小心就办个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会有一些群体甚至并称出现,取一个好名是关键,可以令人印象深刻。但时过境迁,留下来的不多,因为多半是自封的。这和古人在本质上根本不同。古人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之后,由后人总结出来的,得到了普遍认可并约定俗成。

文学史中最有名的并称莫过于唐宋八大家,苏轼家有三人,但没有关系,水平够就行,最终得到了认可。诗歌史中,比如说李杜,后有小李杜,郊寒岛瘦、苏海韩潮;绘画史中有元四家、明四家等;篆刻史中有西泠八家;也有前四家、后四家和六家等不同说法,因为有多个评价标准。清代极有名的当属扬州八怪,八怪共十五家,因为有不同说法,但一些核心人物始终在里面。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书法家人物,到最后往往只有几个人,甚至只有一个人,能够出现合称,说明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是比较繁荣的,有实力者较多,经过时间的筛选,最后留下来,比如初唐四家、宋四家、吴门四才子,最后这个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有的则是后人总结推选出来的,如书法四贤、楷书四家和晚清四大名臣书法家,名臣书法的说法,无疑见证了先有人再有书法,是典型的书以人传,四位在书法史中的名气并不显著,也谈不上特别的贡献,主要是政治声名显赫,相比之下,其他的几组是人以书传。虽然说,其中大多数也是政治人物,但都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主要以翰墨名世,归根结底是对书法存在巨大贡献——这是书法史的评价标准。

一如西泠八家存在四、六家的说法一样,书法史中的一些并称有时也是存在争议的,最典型的,如宋四家中的蔡到底是蔡京还是蔡襄?如果按人品来说,蔡京不能入选,如果按照书风来说,蔡襄较之苏米黄三人,其书风并非是意而是法,更靠近唐人。蔡京在书法方面与苏黄米更匹配。有一些并称,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楷书四家,前三个是唐人,写的是真正的楷书,最后一个赵孟頫是元人,而且写的是行楷书,三个唐人加一个元人,有些不伦不类。这当中可能会有以讹传讹的情况存在。这种不对称就和《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南慕容一样,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有些并称完全是一种抬爱,不必完全当真。话说五百年后最公正,其实用不了那么长,五十年便很公正。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曾有二吴二张四人,五十年不到,就只知道一个吴湖帆了。 不难发现,并称多半以四者居多,也有三五个的,最多的是八个。佛教有四大金刚、四大菩萨,文学史中有四大名著,书法中又有人总结出四僧——智永、怀素、八大、弘一,便于研究对比。其实苏曼殊也算上了一个,只是和弘一同在一个时代,四这个数更令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的并称书法史中也有不少,如钟繇、王羲之并称钟王,王羲之父子并称二王,张旭、怀素并称颠张醉素,颜真卿、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苏轼、黄庭坚并称苏黄,董其昌是王铎的上司,二人并称北王南董。近代张大千与黄宾虹并称,也有认为黄当与齐白石并称,也有人认为齐白石当和吴昌硕并称,然而当事人却未必愿意,因为可能彼此看不起,近代时期有相当多的资料可以查证,互相之间存在恩恩怨怨。唐代除了书法方面有初唐四家之外,诗歌上也有初唐四家,或称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中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不满,故而言之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典故说明,有些时候,当事人并不情愿被编排在一起,旁观者以为强扭的瓜很甜,全然不顾当事人意愿,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指唐朝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元代赵孟頫 (赵体)。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等。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书法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代表作有《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世称柳少师。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书风遒媚、秀逸,笔法圆熟,结体严整,风格圆润清秀、端正严谨,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

初唐四家

初唐四家指唐代初期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谥文懿,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清丽中透着刚健。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以善书而由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受到赏识。褚遂良楷书有三个主要特点;笔法上吸收王羲之行书的特点,极其灵动;字形上随遇而安、因时制宜;再者,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比较舒朗,甚至一个字的布局也是比较舒朗。代表作《大雁塔圣教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世称薛少保。魏征的外甥。褚遂良的得意门生,当时的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代表作有《信行禅师碑》。

宋四家

宋四家指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四个人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笔法肉丰骨劲,字形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后世称黄山谷。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蔡襄(1012-1067),字君谟,谥忠惠。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充满妍丽温雅的气息。

书法四贤

晋 锺 繇 锺繇楷书《荐季直表》墨迹(局部)(右一)

书法四贤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书谱》评价: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

张芝(?-约192),字伯英。东汉书法家。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时字字独立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有草圣之称。

钟繇(151-230),字元常,称钟太傅,谥成侯。三国魏国书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称为楷书之祖。同王羲之并称钟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被后人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推为天下行书第一。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人称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来源:北京晚报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