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提起二桃杀三士这则历史典故,在民国期间还闹出了一则趣闻,那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白话文运动,当时的著名教育家章士钊看不惯白话文,就写了一篇小文,说古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例如二桃杀三士,节奏多美,换成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就不伦不类,寒碜死人。为此,章士钊被鲁迅写了一篇文章,给狠狠地揶揄了一顿,说一代教育大家,竟将二桃杀三士理解为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看来其古文水平也着实一般,就请别再攻击白话文了!
二桃杀三士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景公在位期间的故事,说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三人,人人武艺高强、勇力盖世,也都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国相晏子(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有《晏子春秋》)经过他们三人面前,这三人没有一个人起身搭理晏子,很不够礼貌。晏子就对齐景公说:这三人都骄横无礼,长此下次,必致祸患,不如将他们除去。齐景公很宠信晏子,就对晏子说:既然如此,那你就看着办吧!。于是,在一次齐景公宴请鲁昭公的筵席上,晏子就对齐景公进言,席上还余剩两枚桃子,国君何不赏赐给三位勇士,让他们三人根据自己的功劳大小来分食呢?齐景公就批准了。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是位智人呀,让国君依据我们的功劳大小来分食桃子。然而,桃子不够分,没分到桃子的人就会被证明没有功劳。于是就说:我跟随国君打猎的时候,曾搏杀过野猪与老虎,以我的功劳,没人能比得上的。说完,就上前接过一枚桃子。田开疆接着说:我曾两次带兵击退过敌军,以我的功劳,更是没人能比得上的。说完,也上前接过了一枚桃子。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一起渡黄河,半途中从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只大鼋,一口就咬住了国君马车的左边那匹马,将马匹拖入到了滚滚黄河中,是我跳进波涛汹涌的黄河里,拼命杀死了大鼋,才使得国君的性命转危为安。以我的功劳,才该分食桃子,你们两位又怎么能比得了?何不退还桃子呢?说完,就抽出了利剑。
公孙接与田开疆说:我们两位都没你勇敢,功劳也比不上你,拿了桃子不让,就是贪婪,让了还不自杀的话,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于是,这两位都把桃子退还了,而拔剑自刎了。古冶子见状就说:你们两位都死了,只有我一个人独活,这就是不仁;我出言羞辱了你们,而自我夸耀,这就是不义;我痛恨自己的言行,不自杀的话,就是不勇;如此,我还有什么颜面苟活於世呢?说完,也拔剑自刎了,这便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千百年以来,虽有很多人都为此而佩服晏子的智谋之高深;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晏子手段之毒辣而为三位勇士叫屈。诸葛亮平生最爱吟的一首诗(史载其好为梁甫吟)《梁甫吟》便是依此而作。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这首诗据说是诸葛亮所作,也有人认为不是诸葛亮所作,但是诸葛亮平生是最爱吟这首诗,却是无疑的,由诗中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句,可见诸葛亮也是对这三位勇士之死而极为感慨的。李白在《惧谗》一诗中也有: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如果说这三位勇士自恃战功、有些倨傲,那是可以相信的。但是,如此知仁、知义、知耻的三位勇士,晏子说他们将不利于国君、为祸於齐国,是很难让人信服的。至于有些人说这三位勇士是权臣,那更是无稽之谈;这三位只是作为齐景公的私人保镖、全无根基,又不操持国政,还谈什么权臣呢?真正的权臣,是那些有深厚家族根基的卿大夫,是可以替代齐国的田氏那些家族。
所以,这三位勇士其实就是得罪了晏子、着了晏子的道了。诸葛亮与李白等也都认为这三位勇士是中了谗言而死的。三人分食两桃,必有勇士分不到桃,而分不到桃的勇士必视之为耻辱。而士是可以杀不可以辱的,所以其必将会愤而自杀。一旦,三人中有一人自杀,其余的两位也就都必然感到羞愧,而基於义气,也都会自杀。这就是二桃能杀三士的原因所在。我每读至此,都为这三位勇士的高贵精神所触动。今人或许会笑之愚蠢,但这鲜血涂抹的绚丽正是士之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