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电展室 台军密码破译主力军
据说曾截获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全过程
一位台湾同行曾半认真半开玩笑对导报记者说,若跟朋友尤其是台湾朋友电话聊天,千万别聊那些可能涉密的话题哦,因为没准你的聊天信息就被台湾情报部门截获。
他所指的,是台湾有专门的讯号情报破译机构——电展室。
一位台安全部门退役人员介绍,电展室全称是国防部电讯发展室,前身是美军驻台时期的树林口监听站,美军撤出后,台军接管该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经营,如今建成了当前台军密码破译部队的主力。电展室低调而神秘,但在情报搜集方面,甚至一度红过军情局。电展室与国安局、军情局、军事安全总队并列为台主管情报工作的四大部门,其中电展室人员最多,规模最大,主要任务是监听、破译大陆电讯情报,包括对卫星讯号的截获,被誉为讯号情报破译高手。台军方官员曾说:只要是在空中的电波,电展室都会拦截并总能在很短时间内加以‘破解’。
台媒报道,该部队是台国防部一级情报机关,主要任务为搜集破译国际政治、经济和大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电讯情报,以及对解放军电子情报侦搜能力和相应人才培育进行跟踪。该部门的保密器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自行研发,并和国安局共同使用台湾仅有的三台超级计算机中的一台,用于密码破译工作。电展室还提供预警及负责防护台军官方网站,包括编制密码、编写反黑客程序等。据称,电展室曾截获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的全过程。
媒体形容,电展室的讯号监听与破译人员要靠耳朵吃饭、能释读天书。这是情报战中最枯燥、最艰难,也是最具挑战的工作。女性特有的细心与耐心使她们在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台军内部流传,电展室是军中少数卧虎藏凤的单位,营区内服役的美女军官比比皆是。
调查局 扮演双面角色的台版FBI
往来两岸民众易被监听,曾制造新党四杰案
若说军情局带给人的是特务、间谍、恐怖、不寒而栗等画面,那台湾调查局同样让人感觉背部凉凉。
2017年12月19日清晨,王炳忠、侯汉廷、林明正、陈斯俊等新党四杰突然被搜查并带走,事件令两岸舆论震动。而负责调查该案的,是台当局调查局。事后舆论不约而同采用绿色恐怖来形容此事。
台湾调查局隶属法务部,是由蒋介石时代的中统发展演变而来的。调查局下设犯罪侦防中心、集情中心、训委会、考纪会等15个单位,在岛内各地设有调查处。
在台湾,调查局具情搜与治安双重角色。情报方面,它相当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主要防范内乱与外患、泄露机密等行为;而治安方面,则进行犯罪调查,主要针对贪渎、贿选、贩毒、洗钱、重大经济犯罪、计算机犯罪等。
此外,调查局偶尔还在港澳地区和海外进行反谍侦破,并搜集大陆的情报资料和华侨的思想动态。
上面这位民代告诉记者,在两岸密切交流往来的今天,调查局的监听,其实不只是对台湾民众,也会对大陆民众尤其是常常从事两岸交流的大陆民众进行监听。万一被认为有事,‘调查局’可能就会进行正式调查。
对大陆情搜,除以上这些主要情治单位外,台当局警政署、海巡署、移民署也会有所涉及,只不过不是主要任务罢了。这位民代说,比如警政署刑事局对网络、电话的监控,海巡署对私渡情况的监控,移民署对两岸人员往来的情报掌控等等。
分析
台谍最爱接触的高危人群
在电影中,间谍的形象是这样的:西装革履,手持勃朗宁HP手枪,随身携带的密码箱放着功能强大的间谍工具,就像《007》电影主角詹姆斯·邦德那般。而在现实中,间谍远没有那么酷。也许,他们表面身份是一名官员;也许,他们就是茫茫人海中平凡无奇的人物。
导报记者梳理近30年来大陆爆发的台谍案,发现早些年党政军官员涉案的比例较大。以被判死刑的台谍为例,6人中有3人是解放军高官,分别是曾任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的刘连昆(少将军衔)、刘的前部下邵正宗(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指挥学院院长的刘广智(少将军衔);1人系政府官员,为全国社保基金会办公厅前主任佟达宁;1人系知名学者,为导弹技术专家郭万钧;1人表面身份是商人,为沃维汉。
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台湾情报部门则将目标瞄准大陆普罗大众。据国安部门通报,有机会接触国家秘密的公职人员、退伍军人、高校师生、军工企业员工、国防科研单位人员,都是境外间谍组织关注的重点对象;军事发烧友、军事基地附近居民甚至普通网民,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策反利用。
可能很多人都有此疑问,我一个普通老百姓,能掌握什么情报?但近期公布的很多典型案例,涉案者正是那些普通老百姓。江苏国家安全机关日前披露这样一起案子:苏州某台资企业陆籍员工冯某,在赴台湾出差期间,通过手机交友软件与台湾女子刘某结识。受刘某指使,冯某充当大陆某军用机场军用飞机的观察员。受金钱利诱,冯某先后多次赴军事目标地区进行观测拍摄,并将相关情报传给刘某。2017年12月,冯某因参与间谍活动被抓捕归案。
讲述
赴台交流遇身份不明人士
大陆高校师生,也成为台湾间谍机构关注的重点,日前央视公布的几起案例,更暴露出问题的严重性。
厦大Z教授是大陆知名台湾研究学者,他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两岸进行学术交流,涉台研究绝对是一个高危行业!厦大作为对台研究重镇,一直受到台湾方面的重点关注。据Z教授介绍,在金门水头码头附近,有个调查局福建站,台当局通过这个机构,对厦门、厦大展开监控,对厦大台研院以及相关学者尤为眷顾。
Z教授经常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其间要与很多人打交道,过程中的确碰到过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前来接触。对方不亮明身份,也不赐名片,这类人的底细究竟为何,没人知道,只是觉得很可疑。Z教授透露,厦大一位老同志在台参会期间,就曾受到不明身份人士的纠缠,黏到深夜十一二点都不肯走。
当然,台湾一些机构本来就是台湾情治部门的外围组织,某些人的背景我们很清楚,Z教授说,但只要是合理合法的交流,也不会刻意去排斥他们。
此外,大学生也成为境外间谍策反的重点对象。一方面,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的经济、技术等领域的资料或参与相关课题,有情报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有的还需要寻找一些经济来源以支持学业。Z教授表示,福建高校每年都派不少学生赴台交流,一些家长也会把子女送往台湾就学,行前不仅要加强人身安全教育,也要加强政治安全教育。
除了陆生,大陆驻台记者也是常驻台湾的一群人,他们的防谍保密形势尤为严峻。大陆首批驻台记者范丽青就曾向媒体透露,自己在台期间,多次被岛内情报人员跟踪、监听,有一次发现房间的纸篓被人偷偷翻动过,她就理直气壮地在电话中将这些人臭骂了一顿。
驻台圈资深的Y记者告诉导报记者,很多驻台记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外出一段时间返回住处后,发现房内物品被翻动,或者笔记本电脑被打开过。此外,记者们所使用的台湾手机号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你在电话中说的每一句话,应该都被监听了。
应对
既要防谍也要防泄密
对于如何有效防谍,Z教授告诉导报记者,首先要具有高度敏感性,在对台交流时,应留一点心眼,要及时识别风险。Y记者则指出,驻台记者不仅仅是一名记者,也是党的舆论工作者,一定要从心理上重视防谍,在与岛内相关人士接触时,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驻台记者经常会收到饭局、离开台北采风等邀约,Y记者表示,面对这些好康,一定要仔细甄别,如果对方身份不明或者动机可疑,这样的活动宁可不参加,否则有可能会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Y记者进一步指出,在台湾驻点期间,外面的诱惑会很多,但应谨记不该去的场所一定不要去,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做。
Z教授表示,不管是党政军官员还是普通大众,都要防范境外莫名其妙的人前来接触,不要贪图小便宜,以防吞下鱼饵,最后成为别人口中的鱼肉,让人予取予求。
除了要防谍拒变,也要谨防泄密。Z教授指出,对于涉密的文件材料,一定要注意防护。单位在文件存储、打印、复印、传真方面,都要进行加密处理,避免网络泄密。
Y记者则建议,一些重要的采访或其它工作事宜,尽量不在电话中进行,当面采访保密性更强。相关稿件写好后也要注意保管好,给笔记本电脑安装加密防火墙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