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话说起来,明朝吴承恩创作的孙悟空这一形象,已然深入人心。而六小龄童在电视剧里饰演的孙悟空,则将这一形象固化,成为一个将会在很多年内都耳熟能详的标识。但是《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形象究竟源自于此呢?
显而易见,这一形象的形成,绝对不是吴承恩内心深处突然想出来的,而是有复杂的背景资料作为佐证。就如同唐僧在历史上确有此人,孙悟空这一形象在历史上一定也有所依托。不管是现实,还是长期的传说,总得需要有一个依据。
六小龄童饰演孙悟空
现在看来,有些说法可能性不大,比如说孙悟空这个形象来自于印度。其他的都有可能,比如新野猴戏、西域胡僧、无支祁、车奉朝、石磐陀。这几个都简单介绍下,新野猴戏,在于吴承恩曾在新野任职,这里的猴戏对他创作应该有影响;西域胡僧,是唐僧取景过程中总得遇到的和尚;而无支祁,则是中国传说中的水怪,其形象和孙悟空很像;车奉朝则是去过西域的和尚,石磐陀据说则是唐僧取经时收的弟子。
这些形象,或者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或者在史料中有所依托,或者是吴承恩现实中能够遇到的,确实和孙悟空的形象有些关联。说哪一个是独特的来源都不是很靠谱,因为还需要注意到吴承恩的生活年代,其实是明代,所以这些内容对他的影响应该是一致的。
Q版孙悟空
与其说这些具体的形象本身对吴承恩的影响,还不如说这些形象在宋元时期的传播,可能给吴承恩更多的思考。如南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院本《唐三藏》、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这些都是对既有的某些形象进行了加工,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孙悟空形象。
吴承恩在这个的基础上,应该也有自己的思考,包括对古籍和传说里面相关内容的再分析和再提取,总之孙悟空的形象,到此算是定型,而能形成,肯定也是很多年不断的演变。
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