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回归逻辑,是疫情防控政策制定的基础,其实也是一切政策的基础。
11月底,广州打响放开的第一枪:所有临时管控地区全部解除,非必要不做核酸。
接着,各地层层减码的放开措施有如雨后春笋,有的不查核酸、健康码,有的不用扫场所码、做落地检。
但各地的政策不尽一致,甚至互相打架,迫切需要全国一盘棋的统一政策。
终于,在12月7日中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共十条措施。
下午3时,联防联控机制又举行新闻发布会,进一步解读新十条,回答记者提问。
把这十条掰开来一看,发现怎么是熟悉的配方——不就是上海上半年疫情刚开始爆发时,准备采取的策略吗?
一、精准防控才是最优的
2022年1月13日,上海宣布将静安区愚园一家20平的奶茶店霓裳茶舞,定为中风险地区。
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出现过的占地面积最小的中风险地区,隔壁的理发店照常营业,依然灯火通明。
惟其如此,才能在防控的前提之下,将影响范围尽可能缩小,将民众的不便降至最低。
当时如此做法,过于超前,并没有多少人理解支持,招来的都是嘲笑和讽刺。
3月份后,疫情的迅速爆发,封控范围越来越大,从小区、到街道,再到浦东、浦西鸳鸯火锅式封控,然后全市静默,付出三个多月静默的代价,才勉强实现清零。
接着,暑期、国庆两波疫情,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河南,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启全城静默模式,最长的乌鲁木齐长达一百多天,依然无法清零。
新十条进一步明确精准防控的定义:高风险区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不得随意扩大,也不得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
而且,高风险区要快封快解,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就要及时解封。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动辄临时封控、甚至静默,将成为历史。
二、居家隔离是成本最低的
上次的二十条取消了次密接,但密接还需隔离,当然有些地方采取了弹性政策。
新十条则规定,密接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可以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
新十条更大的突破在于分类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这样一来,将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减少医疗资源的挤兑,把有限资源向重症患者的救治倾斜。
3月份上海疫情爆发后,恰恰是将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拉到方舱,更多的密接无处安置,疏散到江苏、浙江地区。
由于方舱需要抽调医护人员,又造成医院的正常诊疗大受影响。
方舱一度出现无症状患者在唱歌跳舞,医护人员却累得晕倒的怪相。
而大量救护车,为了运送数量众多的无症状感染者,要改造成负压救护车,造成普通120救护资源严重不足,有的急症病人要等数个小时才能叫上救护车。
三、全员核酸是最大的浪费
只要发现一个阳性,哪怕是无症状感染者,轻则一轮轮的全员核酸,重则全城静默。
3月份上海疫情爆发后,由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量太大,从江苏、浙江,甚至解放军抽调了很多医护人员支援上海。
某种意义上,恰恰是全员核酸,才使得阳性绵绵不绝。
因为奥密克戎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人群聚集、采集不规范,很多小区阳性一直不绝,只能采取更为严格的封控手段。
前段时间曝出一些核酸检测机构作假:把阴性检成阳性,制造恐慌;把阳性检成阴性,造成大面积的隐秘传播。
一轮轮的全员核酸,哪怕是采取混管方式,也使得地方财政不堪重负。
现在只针对重点、特殊人群检测核酸,除特殊场所外的一般场所,无需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开展落地检。
全员核酸检测成为历史,普通民众终于摆脱了靠核酸续命的尴尬。
四、奥密克戎根本无法防住,也无需害怕
上海疫情爆发之初,很多人指责华亭宾馆的疫情防控存在漏洞,才使得疫情蔓延。
要知道,自2020年武汉疫情后,上海承担了全国1/3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一半的国际航班,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新冠的原始毒株、德尔塔,我们都防住了,而奥密克戎的特点,决定了严防死守也防不住,要实现清零,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封城模式。
对于小城市还好办,对于大城市,由于要保障基本的运转,即使封控,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清零
只要和国外有人员、货物往来,就不可能杜绝奥密克戎的进入,我们也不可能像神秘邻国一样,成为国际社会的孤岛。
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太强,而且非常隐秘,等到发现时,很可能已经隐秘传播数轮,无法溯源。
这也是暑期后,全国各地的疫情,很难查清源头,而且此起彼伏的原因。
奥密克戎增强的同时,其毒性也大大降低,从上海的数据,再到近期的数据,90%左右的感染者是无症状、轻症,重症、危重症比例极低,而且大多是有严重基础病的老人。
毫不夸张地说,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已经无限接近流感,只是其传播力要更强。
也正因为如此,新十条才会大胆推进居家隔离。
五、接种疫苗仍然是防重症的有效手段
新冠在不断变异,到了奥密克戎,其毒株突破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随着奥密克戎各种变异株的逃逸能力增强、疫苗效力的降低,即使接种数剂疫苗后,也有可能感染新冠,而且可能会反复感染。
张文宏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疫苗的广泛接种,一定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疫苗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将是我们降低医疗挤兑、战胜这场疫情的关键。
因此,新十条中着重提到,要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一百米,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为了打消老年人接种禁忌的顾虑,要求科学判定、科普宣传,并且可采取激励措施,以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对于老年人群的基础病及疫苗接种情况,要求基层建立台账,以便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六、吸取上海的经验教训
3月26日上午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
上海采用重点区域+非重点区域,核酸检测+抗原自检的方式,这是上海目前的一种探索,可以说也是被逼出来的。
上海这个城市承载了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重要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
吴凡解释道:这样的探索第一个特点就是病毒传得快,第二个特点就是城市的特点,上海这个城市承载了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重要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
针对有人提出下决心封城的建议,她举例:如果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
吴凡的说法,以及张文宏的分析,和奶茶店的精准防控一样,在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嘲讽,甚至谩骂。
其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上海付出三个多月的封控代价,才迎来动态清零。
长时间的封控,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巨大,对产业链影响巨大,直接的、间接的损失超数万亿,更不用说对信心的打击。
据统计,上海封控期间,总感染人数约在64万,其中无症状、轻症占90%以上,进入定点医院治疗的约10%,其中重症在6000人左右,死亡人数仅为588人。
而且死亡人数中,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肺部感染,是因为基础病并发证去世的。
应当说,上海的总感染样本数,已经具有统计学意义了,可以得出奥密克戎毒性大大下降的结论。
更为重要的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采用封控措施,付出几个月的停滞代价,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是无论如何不能承受的。
暑期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封了一百多天,也无法实现清零,还引发不少次生灾害。
进入11月后,广州、重庆、北京,三座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又同时面临大范围的传播,再也无法像上海一样按下暂停键了!
那些嘲笑奶茶店封控、嘲笑吴凡、张文宏的人啊,你们对上海欠一个道歉!
学霸的作业看不懂,还去嘲笑,最后转了一圈,还是要抄学霸作业!
疫情三年,我国已经走过最危险的阶段,即将进入后疫情时代。
接下来,要拼经济发展了,毕竟,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