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我的女儿是2006年参加高考。两代人的高考画风不同,回忆一下做个比对。
我当年参加高考,家里也重视,但是没有像今天的家长这么重视。
1982年7月6日,我早早起床吃了早餐,并在院子里用冷水冲了一下头,觉得这样更能够醒脑一些。就这样拿着准考证、笔、纸什么的,就步行大概3公里路,来到了我的考场,这是一所小学,我到达考场时,很多同学已经提前到达了,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坐下等待,之后是发卷,开考。整个三天的考试,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值得记忆。那时候,步行那么远,并不觉得是个事情。要是今天,步行3公里路,去参加高考,估计是难以想象的情节,可是在我们那个年代,稀松平常。
作为文科考生,我那年的成绩也不理想。语文虽然考了高分,但是历史地理这两门占分很重(分别都是100分)的学科,而且现在回忆起来,并不是非常难学的学科,我考的成绩不理想,集体记不得了都是60、70分左右的样子,加上数学本就是拖后腿的,120分只考了60多分。雪上加霜的是我的英语分数考得高,但是总分达不到本科线哪怕就是差一分,拿英语就算参考分,如果总分达到本科线英语就全部计算分数。
现在回想当年,受害最大的是因为没有宏观的分析能力,没有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地理不太感兴趣就不用功,不用心。可是说,历史和地理这两门课,我都没有物理化学用工多。我就问自己,你到底傻不傻,明明被动选择了文科,为啥还要对理科的学科恋恋不舍。高考后,我被录取到安徽省宿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读了三年书。这个学校很破旧,但是我还是认真的把他读完了,那时候国家包分配,毕业后我就成为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
我的女儿是2006年参加高考的。当时她已经跟随我从安徽省来到了四川省绵阳市生活,她就读在一所全寄宿私立中学。那时候,绵阳是高考氛围,不比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差。大街上到处是横幅标语,一派励志大片的感觉。参加高考的学校,全部都是由学校租赁汽车,进行专车接送,几点几分在校门口集合上车前往考场,考完之后,几点几分在考场外哪里哪里集合上车返回自己的学校。整个城市基本按下静音键,街上商家高声播放各种广告也调至最小。关键要道口都有警察指挥交通,所有车辆统统给高考专车让行。
我的女儿是个慢性子,干什么事情一板一眼,就不知道着急。2006年高考第一天,按照要求是8点钟到达上车地点,汽车是8点05分准时开动,由老师跟车护送集体前往考场参加高考。可是,其他同学都是在7点半左右就到达乘车点了,老师也都到了,还有维持秩序的管理人员,后勤保障的负责同志,人家早就在那里清点了好几次人数,发现只有我女儿没有到。这时候虽然没有到8点05分,但是,大家心情都很着急,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的负责同志做出决定,你们先走吧,这一车的人就为了等一个人,别说是10分钟,就是1分钟大家都焦急难耐。于是,送考的大客车,在7点50分,就徐徐启动朝着考场出发了。
我的女儿按照要求8点准时到达乘车点,可是,送考的大客车踪影全无。正在她四下张望,发现后勤保障的那位负责同志迎上来了,说你是刘畅吗,因为同学们都提前到了,在这里等得着急,他们7点50分就先走了,你没有来迟,是他们来的太早了,我是专车来送你去考场的。这位后勤保障的同志,真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啊。如果他换一种说法,女儿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高考的发挥也不一定呢。
就这样我的女儿就乘坐这位后勤保障负责同志的专车奔赴了考场。她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甚至,她都没有把这个细节输入记忆。整个情节是到高考后我才听说的,还是别人告诉我的。我向女儿核实,她说就是这样的啊。一脸很正常。
女儿顺利完成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40分,录取到了四川大学,在江岸校区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