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二、三、四、五、六(寓言)?(一、二、三、四、五、六的寓言是什么?)

  • 什么是一、二、三、四、五、六(寓言)?(一、二、三、四、五、六的寓言是什么?)已关闭评论
  • 202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随笔创作

古代不少知名读书人,自比书虫(也称书蠹)。如陆游在《灯下读书戏作》云:吾生如蠹鱼,亦复类熠耀。

今人写文章出书,也喜欢用书蠹自拟,如黄裳写过《银鱼集》、王强《书蠹牛津消夏记》、谢其章有《蠹鱼集》和《书蠹艳异录》三篇以及流沙河的《书鱼知小》等。

然而,纵观古今,真正称得上书虫的应算毛泽东。

毛泽东的雄才大略,除了天资聪颖,从书本汲取智慧营养是分不开的。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与书相伴的一生。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的有众多文人称为书虫,那毛泽东还真是个大书虫。

有关自称书蠹的书籍

一嗜,即嗜书如命。

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这是毛泽东与书相伴终生的座右铭。

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书可以一天不读,要是一天不吃饭、不睡觉那可不行,可是毛泽东却倒过来了,也就是说他把读书与命一样等同看待,说他嗜书如命一点也不为过。

童年上私塾时,毛泽东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完成塾师布置的作业后,偷看其它书而被塾师责罚和父亲的打骂。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求知欲更加旺盛。他到处借书来读,包括和尚的经书。在韶山冲读不到其它书,就跑到湘乡外婆家去借。停学在家的两年中,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坚持读书到深夜。

在湘乡、长沙学习时,更是废寝忘食。毛泽东后来回忆他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生活时说:我正像牛闯进了菜园,初尝菜味,就大口大口吃个不停。

不管在战火纷飞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从来都把读书作为工作以外的头等大事。即使是在的长征路上,带病的毛泽东也不间断读书。张闻天夫人刘英回忆: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拖着病体,躺在担架上看书;没有东西吃,肚子饿,一边躺着看书,一边从口袋里抓麦粒吃。

最能说明毛泽东嗜书如命的例子就是毛泽东临终前一天还念念不忘读书。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一天,根据医疗记录,医务人员几次将他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他精神稍好,还坚持要批阅文件、读书,前后阅读了11次,阅读时间合计为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两小时读一次,每次约15分钟。

书是毛泽东的第二恋人,书是毛泽东的第二生命,是书伴随毛泽东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书伴随毛泽东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

二博,即博览群书。

读书破万卷是形容书读的多,毛泽东一生所读过的书,即使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也难能与他相比。

少儿念私塾时期,毛泽东就熟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

青年时期,特别是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和任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期间,更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的书。

战争年代,流离奔波,他还是想方设法收集革命书籍,不间断读马列著作。所读的有《反杜林论》、《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等,其中《反杜林论》,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就是在1932年4月红军打漳州时收集到的。

到了延安,毛泽东读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毛泽东寓所——中南海菊香书屋没有任何豪华的摆设,唯独个人藏书近10万册。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读的书涉及的门类很多,包括不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还有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及,其中文、史、哲书籍读得比较多,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泽东非常酷爱。

毛泽东自己曾经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

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

三恒,即持之以恒。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曾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在读书学习上始终无止境地追求着,用手不释卷来形容毛泽东读书的恒心是最恰当不过了。他一生读书未断,无论是少年时代,中晚年时期,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间断过读书。

四精,即精研细读。

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与众不同,采取博览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有的书一般浏览,略知其义,有的书却深入研读,探其真谛。

毛泽东提倡三复四温即孔子的温故知新,他认为重要的马列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资本论》等革命大书都反复读;感兴趣的书如楚辞,唐诗宋词和一些史籍及古典小说,他都阅读多次。有的书读了十几遍、几十遍。4000万字的史学巨著《二十四史》读了3遍。《资治通鉴》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宝典,他读了17遍。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他从13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70年之久。有一次,毛泽东跟护士讨论《红楼梦》书中情节说,我看十几遍,有的地方都还没有读懂。

毛泽东多次指出,学习马列主义一定要认真读书,坐下来,钻进去,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不能像看小说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要一句句、一段段地认真思考,用心领会。

五注,即评点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一大特点。但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万字的读书批注。曾经的同学萧子升最怕毛泽东借书,因为被毛泽东看过的书页满是勾点圈符号,所以有时索性就把书送给毛泽东。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他留下了27604个字,这些批注,就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

他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或思想的评论,有的是联想相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涌泉的喷发。批注有短有长,不拘一格,短的只一个字,长的达2000字不等。

他很少用笔记本,而是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

六致用,即学以致用。

长期的读书积累,储备了毛泽东的渊博知识,厚积而薄发。他在写文章、讲话和诗词创作中常常巧妙得体地运用那些生动而深刻的典故、警言、诗词,表现富有的感染力。他曾经说过:读书要精通,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从教育救国的改良思想转为参加革命,是因为反复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

他十分推崇诸葛亮和曹操,在井冈山时期,他把《三国志》、《三国演义》读懂了,从中学习文韬武略用于反围剿等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写《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剖析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六大战例,把后发制人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入木三分。

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时,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十几遍,再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挥笔纵论,层层剖解。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接着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地阅读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智慧。

他还读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古为今用,他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为八项注意)就是从曾文正公的爱民歌中得以启发。

他一生无数次会见外宾,用语诙谐幽默。典故信手拈来,让客人感到会谈场面既轻松,所表达的意思又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引用了愚公移山寓言作著名演讲,全面阐述了愚公移山这一寓言的革命意蕴。此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毛泽东一生创作的诗词几乎离不开用典,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总之,学以致用,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读书目的。

小结:毛泽东用笔杆子指挥千军万马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用笔杆子指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他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成分,武装自己的头脑。小编上述毛泽东读书的几种方法,我们不一定都能学得来,但哪怕学得其中一种,也将终生受用了。

夜行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