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三岁的小宝昨天坐在我大腿上玩打字,闻到我收藏的藤椒瓜子的香味,熟练地从我抽屉里取出瓜子开始嗑。因为喜欢,所以他之前就学会了自己剥瓜子,但太慢,很不过瘾,便总央求我帮忙。昨天我出手相助,剥的速度赶不上他吃的速度,于是想到了趁此机会练一下他的延迟满足。和孩子商量了一下,他大约也觉得这么吃不过瘾,同意等我剥十粒再吃。于是他一边在我电脑上敲字母,一边斜眼瞟着我的进度。我慢慢剥,不时给自己来一粒。估计他一直在心里数着,到十粒后就一把抓过去,塞到嘴里,掉地上的两粒也捡起吃了。吃完后孩子还想吃,主动说他可以等,这次要十五粒......
之前孩子想吃糖时,我也同他玩过类似的游戏,但没成功过。可能瓜子诱惑一般,或一粒一粒吃太不过瘾,孩子便接受了延迟满足。也好,从容易开始做起。
说起延迟满足,必提斯坦福沃尔特·米切尔博士的棉花糖实验——让幼儿园的孩子选择一样奖励(棉花糖、曲奇饼等)和等待后获得双倍奖励(一般为十五分钟)。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等待到双份奖励,在随后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这三分之一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等)。
其实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延迟满足都算是一种能力,尤其与享乐相关时。面对眼前的诱惑和能即时实现的满足,为了某个理由而选择等待或推迟一定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种思维必然导向自律,而过程中对自我的掌控感以及后来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就感会增强人的自信和自尊。试想在一个自律、自信、自尊的孩子面前,家长该多省事!
我家小宝之前在糖果、玩具面前可没表现出一点延迟满足的能力,估计与年龄有关,但既然其本质是一种思维能力,那咱或许有机会让孩子后天习得。重点是得引导孩子往这个角度去思考,主动追求延迟满足后的更好结果。我在这个项目里不需要做太多,就是发现或创造机会,事前引导思考和提供选择,事后兑现承诺和及时强化。特别需要我注意的是要让孩子的选择逐渐完全自主而非我强加。简单粗暴地拒绝满足孩子的需要培养不出他延迟满足的思维,因为这等于想用他律培养自律,往往掉进强扭的瓜不甜的坑里——本想让孩子学会自律后我可以享受轻松的亲子关系,结果自律没培养出来,先把亲子关系给破坏了,岂不血亏?!
我觉得也不用把延时满足理解得那么狭隘,对孩子长时间努力的结果进行额外的肯定也会传达相同的信息。之前小宝玩积木,刚开始总喜欢搭一些简单的形状,有一次费半天劲终于搭出一座宏伟的建筑,老婆看见后很夸张地问是谁搭的,如此高大美丽,孩子骄傲地说:我搭的。老婆接着把我叫过去,该配合老婆的表演我一定配合——我也故作惊讶,说这么复杂一定是老婆搭的。儿子高声大喊:是我搭的!是我搭的!接着老婆开始拍照留念,还特意说了句: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才能搭出这么美丽的作品吧?小宝很用力地回答道:嗯!......从此以后小宝就不再搭简单形状了。用更长的时间,努力获得更好的结果,这不是延迟满足的要义所在吗?
结尾八卦一下,爱情来临时,能延迟满足吗?因棉花糖实验而成名的米切尔博士告诉我们这有点难。话说有一天他见到一风情万种的女人,明知道是旁边哈佛某教授的老婆,也管不了那么多,一来二去俩人就腻在了一起,美妇与老公离婚收场。而这位在哈佛的冤大头老公,当初也是对该女子一见钟情,转头就和发妻离了婚,所以应了那句天道好循环。这位老公也大名鼎鼎,他便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