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很久没看电视了,前天闲来无事打开电视,正好看到芒果台最新推出的音乐综艺节目
《声生不息》,主题是怀念港乐,看了半个多小时,听了几首歌,周笔畅、毛不易、李健、李克勤、林子祥、叶倩文、杨千桦等新老歌手均演唱了歌曲。
第二 天在短视频平台陆续地刷到了该期节目的片段。网友盛赞了林子祥夫妻宝刀未老,和周笔畅、杨千桦、李克勤的唱功,但评论区最扎眼的是对毛不易和李健的粤语发音提出的批评甚至指责。而这部分声音是来自于母语为粤语地区的网友。
我是一个资深的港乐迷,我是北方人,我喜欢粤语歌曲多于喜欢其他语种的歌曲,包括普通话歌曲、中国其他地区方言歌曲和其他外语歌曲,从许冠杰、徐小凤、黄凯芹、陈百强,到现在网上最新流行起来的叫上不歌手名字的《不该用情》、王赫野《大风吹》,以及这两天很火的《晚风心里吹》,港乐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整个内地的流行音乐都是从模仿港台音乐,主要是港乐开始的。而港乐又是从模仿日本音乐开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很多文化都是从模仿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既不值得骄傲,也不会因此感觉低人一等,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以及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要经过一个从模仿到探索最后实现超越的过程,无论是文学、绘画乃至音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正所谓的拿来主义,模仿,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模仿水平的高低似乎成为判定一个歌手的标准。
港乐因香港经济先于大陆繁荣而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引领着华语乐坛,更因其主要以粤语歌为主流而使得粤语比国语歌有了某种优越性,很多以粤语为母语的人甚至因此以拥有正宗的粤语发音而拥有了相应的优越感,每每有非粤语地区歌手演唱粤语歌时,都会摆出地域优越感评头论足。
可是反过来其他地区的歌迷,对于香港歌手在演唱国语歌曲时的发音不准却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们首先来说说粤语歌曲。粤语歌曲之所以受众如此之广,跟粤语本身的优势有关。众所周知,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而粤语分九声六调,相对普通话来讲,粤语更有韵律性,而且在古代很多诗词作者的作品都是以粤语的习惯去创作,所以很多古诗词用粤语朗诵起来更有韵味,粤语铿锵有力,有一种非常古典的美感,非常适合抒情,建国初期,在确立全民通用的普通话时,据说粤语仅一票之差没有入选,而选定了河北承德滦平县地方语言作为普通话的标准发音,粤语也因此遗憾地没有成为官方语言,这也是很多粤语地区的人内心的意不平。
然而港乐随着香港经济的辉煌而辉煌,随着香港经济的衰落而衰落,近年来,因为华语音乐创新乏力,很多歌手开始炒冷饭,翻唱曾经风靡一时的港乐,这似乎让人们又一次注意到了粤语,它的美感是无可替代的,它独特的韵律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也使很多粤语使用者更多了几分意不平,他们觉得唱好粤语歌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粤语歌曲的音乐性要远远高于国语歌曲,他们以标准的粤语为荣,一旦有别的地区的歌手演唱粤语歌曲,他们就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你的声音再好,可是你的发音不准,潜台词其实就是只有粤语歌曲才是最好的。
而如果有一个外国歌手演唱中国歌曲时出现发音不准的问题却并没有多少人跳出来指责他的发音问题,因为外国人学唱中国歌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玩票,是文化融合,甚至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用下,外国人肯唱中国歌曲对我们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抬举,而同为中国人,演唱粤语歌曲,遭遇到刻薄的指责,其潜台词无非是,粤语歌曲的高大上你驾驭不了。
这是港乐曾经的辉煌,给予粤语地区的人们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无处不在,每当出现这样的评论时,总会引起人们莫名的反感,如果真的感觉粤语歌曲好,最好的做法是推荐给更多的人去听,去唱,去学习,而非一上来就否定,这样的态度,粤语歌曲只能作为曾经的辉煌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不利于粤语歌曲的发展和传承。
我是乔治,关注我,更多的想法分享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