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来是一石猴。花果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因石猴探得水帘洞,被众猴拜为美猴王。这只石猴原无什么本事,与其他众猴一样,只会跳树攀枝,采花觅果,嬉笑顽耍。后来,因其历经四次磨难,百折不挠,最终升为斗战胜佛。
第一次磨难是参访仙道,拜师学艺。一个乱跳乱窜的猴子,要静下心学艺,好不容易。石猴为求长生不老之道,独自登筏,飘荡过海,在南赡洲地界上岸,穿州过府,串城游县,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走就是八九年余,好不容易找到祖师。在祖师那里,每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砍柴燃火、挑水运浆,在洞里又呆了六七年。随后又跟祖师学艺三年。孙悟空前后用了二十年光阴,不但学到了本事,而且学到了人类的文明伦理、礼貌语言,初步去了猴性。由喜动到习静,不能不算是一场磨难。
第二次磨难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捉,被众天兵押到斩妖台,刀砍斧剁、放火煨烧、电击雷打,丝毫不能伤损。后来,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用火扇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正是凭借这双火眼金睛,孙悟空才能一眼辨出人、妖、神。
第三次磨难是被如来佛翻掌一扑,在五行山压了五百年。其间真是天灾苦困遭折磨,口虽能言,身不能动,一个欢蹦乱跳的猴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惯了,五百年的束缚使美猴王磨了性子。人常说,能耐,能耐,能为能力,耐为耐力,此次磨难使孙悟空增长了能耐,学会了该忍则忍。而忍字乃儒家学说精髓之一。正因为这场磨难,孙悟空增强了耐心、恒心,才可能在西行路上坚韧不拔,既对唐僧屡屡的无端指责能心平气和、顾全大局,又对一次次的失败不屈不挠。
第四次磨难是在西行取经路上。孙悟空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唐僧对外分不清人妖,对内辨不清忠奸,奖懒罚勤,对孙悟空总是看着不顺眼,轻则责骂,重则念紧箍咒,甚至逐赶;猪八戒贪懒不说,还经常搬弄是非,投石落井。孙悟空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处事、处人之道,以和为贵求大同,度量和胸襟越练越大。西行路上的妖怪丛生,一个比一个厉害,孙悟空在与妖怪斗争的磨难中长了本领,不但敢打敢拼,而且讲究战略战术。西行取经路上十四年的磨难使孙悟空成为一个无私无畏的斗战胜佛。
我们看磨难有三层含义。一是物质的贫乏或者外在条件的恶劣。像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倍受人间之苦,十一岁就到社会上谋生路,历尽贫困和痛苦。二是肉体的伤残痛病。像乐圣贝多芬,青年时代突然耳聋,听不见自己创作的乐曲。三是精神的,对人的心理构成重大伤害的言行和情感都可以认为是磨难。像太史公司马迁、惨遭腐刑,蒙受了奇耻大辱,满腔悲愤。肉体的磨难和精神的痛苦对人生有没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磨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那磨难为什么是人生财富呢?
其一,它能激起我们的潜能。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平时由于缺少压力,或由于惰性,很难激发出来。但是,在被讽刺、被诬陷、被围困、受打击的时候,潜能则可能最充分地爆发出来。周文王坐牢时写出《易经》;孔子在困境时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赋出《离骚》。
其二,它能锻炼我们的能力。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难和坎坷教会人们更多的东西,磨炼人的意志和品质,特别能够培育、锻炼人才。逆境使人知道世事艰难,会比平时更加倍努力地学习、钻研、锻炼。
其三,磨难使人更具生存力。我们身边的那些遭受过重大挫折的人,总是要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具生存力。一个人不可不尝尝苦辣酸甜的各种滋味。经过一次逆境,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深了一层,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一步,适应性和生存力就会强了一些。
其四,灾难不仅仅给人们带来悲痛和损失,它同时还给人们带来新生,这种新生绝对不会重复以前的生命,而是更高级、更焕生机的新生。
以上讲的都是以患为利的道理,在人生中,以患为利的这种思维,能使人的精神永远不败,使人永无绝路。
孙悟空因其历经四次磨难,百折不挠,最终升为斗战胜佛,毕竟是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人需不需要经受磨难呢?一起来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