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常用意象典故(共12个)
【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达亡国之痛。又如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以绵邈真挚的情思,描绘了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创造出淳朴真挚、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盛于唐。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蝉】 以蝉表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风餐露宿,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达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品行。
【草木】 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亭】 路上的送别之所。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比喻离恨。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梧桐】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它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意。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梅花】 以(梅)花贵,自战国始,到南朝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咏梅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之意。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的《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的《松》: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时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凄然泪下。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