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是什么意思(废墟是什么)

42年前那场大地震,让唐山这座百年城市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我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

地震中我失去了母亲,家破了;聪明能干的父亲,将倒塌的砖石、檩木收拾出来,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盖起简易房,供我和姐姐居住,家又保留下来。那个房子的四周都是废墟,成一个怀抱,温暖地拥着我们。家门前的路,也由废墟铺成;街道的路,则是大体量废墟间的一个个夹道,壕堑一样。这样的路,其实一样可以通向罗马。

我对废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废墟里,有真实生活的气息,有人间烟火的味道,有看不见、已经结晶的眼泪的琥珀和藏在某一块砖头下、发着光的笑语转换成的金子。

在震后起初的恢复生产、重新建设时期,城市抗震救灾的进展速度是以清除掉多少吨废墟来衡量的。废墟是破坏的结果,自然不能留它。盖居民楼也反映着当时的观念,高度以6层为上限,震后第一代的楼房都是那个样子;楼越盖越高,那是后来的事。

直到许多年以后,特别是旅游产业兴起来以后,人们才发现,这座城市有一个巨大的缺失——没有一块大规模、具有相当震撼力、能充分呈现地震惨状和当时居民生活状况、能解读那场天灾的警示意义和客观反映历史时间面貌的地震现场遗迹。

试想一下,在今天繁荣的市区,留出几平方公里、十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的地震破坏的生活现场,让这座新城的高楼大厦在上面投下自己的影子,让这里的居民随时可以出入于永不虚幻的记忆,让人类能够在此更深刻地认知防灾减灾这一永恒课题的重要性,该是多么难得。一个惨痛、凄然、令人浩叹的地震发生实地情景,让一座经历过大劫难的城市不仅能够具有充足的生活底色、命运的实在背景和存在的可见依据,同时也能够拥有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对比、记忆与怀想的情感空间和缅怀与憧憬的命脉联系。废墟与新楼默对,瓦砾与玻璃幕墙互衬,冷却、流散的灶膛灰烬与闪烁亮变着的霓虹灯上下呼应,这,该是怎样一种悲壮的让庸俗生活顿显暗淡的壮奇景观啊。

按当时的统计,唐山的面积是13472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我们有13472平方公里的废墟可资选取,留出一块,十分现成。最终,我们还是忘了、没想到、过后又无法弥补去做这件事。

唐山现有两处地震遗址,一处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墙的旁边,一处在新华道上华北理工大学的院内,前者是厂房,后者是学校图书馆,都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街区和居住区,面积也小,虽已属十分珍贵和难得,但从传递的信息量、展示的充分度和陈列的怆然感上看,显然都不够。

我们失去了一个大面积的生活废墟与现代化的都市美景同在的绝配状况,失去了一个涅槃重生的实景呈现,失去了每一位地震幸存者都有的精神上两个家并存、过去与当今相互慰藉的灵魂现场。一种风光,一种独具的风光,一种能够震撼世界的风光,与我们无缘。以致后来拍电影,就只能造景;去展览馆参观,里面人工布置的地震现场不少,怎么看也觉得那些东西还远不如墙上的黑白照片更有冲击力。

这,谁也怪不上。我们不可能在40多年前就想到40多年以后的事,更何况,那是在1976年,一段特殊时期的结尾处,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就停留在那儿,当政者和老百姓都没有现在这种认识文物的眼光和善待历史遗存的文化观念。

汶川就做了保护地震大面积遗迹这件事,其中的根源还是因为时代进步了。

我们总是在说超前,其实我们超前的能力十分有限。客观的历史条件制约着我们,我们又不具备挣脱束缚、超越现状、早几步进入预定场域的飞翔能力,大胆和勇气便不足,就只能徒生感慨了。多年前,在一个文化建设的座谈会上,我就感慨了一下,许多人于是就跟着感慨复感慨,其实,我知道,我这是事后诸葛亮,真的于事无补。但有一点是可以从中领悟到的,那就是,废墟不都是垃圾,废墟也不只是废墟,有的废墟比闪亮的金子更贵重。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空空的两手上也就有了一样东西。

毫不夸张地说,在大自然的侵蚀、冲刷和摧毁下,再加上横生的人力,人类的文明成果最终大都是以废墟的形式留驻并呈现给后人的。

废墟,就是真实的存在及其纪念。

(徐国强/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8年7月17日第22版 徐国强,诗人,现居唐山)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