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斑是生物吗(霉斑是什么菌)

灰霉病和叶霉病都属于毛霉类病害,那么,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有啥区别?发病条件有啥不同呢?

灰霉病

症状识别:花、果、叶、茎均可发病。病菌先从开败的花上侵入,花表面初密生白霜,后变成浅灰绿色霉,由病花向幼瓜蒂部扩展,渐成水渍状湿腐、萎缩,产生灰色霉层。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发病条件:灰霉病是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所以灰霉病难以防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厚厚的霉层传播广泛,导致病害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

增温降湿。冬春低温季节,为保证白天棚温,可适当延迟通风时间,待上午10点以后,棚温升到30℃左右时,方可通风降湿,下午2点以后若棚温下降,要及时关闭风口,当棚温降至20℃左右时,要放下草帘保温。铺设地膜,行间覆盖麦草可减少地面水分蒸发,调控温湿度,是值得提倡的方式。控制浇水。冬春低温季节,棚室气温低,闭棚时间长,为了降低棚内湿度,要尽量减少浇水,需要浇水时,应膜下浇小水,以满足作物正常的生长需求,切不可大水漫灌。浇水应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后立即密闭棚室,提高棚温,中午前后再通风排湿。

及时去除残花残叶。蔬菜茎、叶、果直接发生灰霉病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由残花生灰霉腐烂后掉落在健康的茎、叶、果上引发灰霉病,因此及时去除残花残叶,拿到棚外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病菌再次侵染的机率。菜农可以使用小木棍敲打钢丝或晃动棵子的方法使残花掉落。

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等。

叶霉病

症状识别:该病发病速度快,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发病严重时可同时危害茎、花、果实等。叶片受害,一般从植株中间部位发病,逐渐向上扩展至幼嫩叶片。初期叶片正面可见黄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叶片反面生淡褐色霉层,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扩展,霉层颜色逐渐加深,可见淡褐色--黄褐色--深褐色或白褐色的不同颜色的变化过程,但大面积发生危害时,霉层颜色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也可导致叶柄和部分幼茎受害,导致叶片干枯卷曲,严重影响植株长势。果实染病后,果蒂附近或果面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黑褐色斑块,并且硬化稍凹陷,造成果实大量脱落。嫩茎及果柄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

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夏和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并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温度在9-34℃之间,病原都能侵染为害,发病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仅需10天到半月就可普遍发病。连阴雨天气多,大棚通风不良或未放风,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易流行成灾。棚内温度升至35℃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光照充足对该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续多年重茬种植番茄的棚室、土壤黏重、棚室设施老化通风透光性差、种植了抗病性差的品种等,均能够引起该病的大发生。

药剂防治:叶霉病一旦发病后,孢子量大,如果用药不当,防治效果就会很差。常用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戊唑醇悬浮剂、40%氟硅唑乳油、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5%乙嘧酚悬浮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25克/升苯甲·醚菌酯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等。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