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最著名的可能就是纲常理论,也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古代一说到忠臣孝子,常常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
这就是所谓的纲常理论定下的规矩。
所以,在古代的中国,君王和父亲是忠孝两方面的大山,谁都不能反抗,否则下场就是一个死。
如何维护君父的权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别人敬畏。
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措施,其中一个,就是保持对皇帝和父亲名字所使用的字的避讳。
比如赵匡胤的名字,其中匡字是个姓氏,但是宋太祖用后别人就不能用了,后来匡姓就改姓为主。
雍正皇帝名为胤禛,他的兄弟就都把胤字改为允字,这就是为上者讳的意思。
这个虽然麻烦点,但是也都不是大事。
但是到了明朝就有点不好办了,明朝皇帝都姓朱,姓氏和猪同音,可是中国吃猪肉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老百姓要杀猪咋办?
如果老百姓要杀猪,这可是听着对明太祖的大不敬。
后来还是朱元璋有办法,他仅改了一字巧妙解决,于是天下就猪照杀、肉照吃。
天下皆吃豕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父母双亡,他被僧人收养在寺庙里,当过僧人、做过乞丐,吃了很多的苦。
后来才被老乡汤和介绍去当兵吃粮,然后凭借着他的聪明智慧,路走越宽,最后打下大明的江山。
朱元璋由于没有上过学,因而属于半文盲性质,但偏偏又天资绝顶,自学成才。
于是因为出身的贫穷,最后又登上最高位,这种两极对比的反差,使他对于外界的评论极为重视。
谁稍有不逊之言,他就极容易往自己的身上引,认为是在嘲讽他。
特别是当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朱姓就成为了国姓。
按照中国的传统,全国无论是官府文书还是民间习俗,都开始避讳朱这个字。
这个要求在来往公文还好说一点,朱也可以用红来代替。
但是在民间就有点难为人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时全天下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肉。
可是这个猪与朱同音,吃猪肉或者是杀猪,不但不好听,而且寓意也不好。
就好像吃朱肉或者是杀朱一样,形同造反。
在那个时代,猪肉绝对是各个家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是不可能绝对禁止的。
而且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苦出身的朱元璋,本人也极喜欢吃猪肉。
他当上皇帝后,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没有吃到猪肉,于是特别想吃猪肉。
然而却因为避讳的原因不能说出来,结果给他做饭的御厨因为没有符合他的心意,被杀了好几个。
后来还是经过马皇后提点,朱元璋这才放过了那些可怜的御厨。
既然皇帝都不能杜绝吃猪肉,那就不能让百姓不养猪,否则就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反面例证。
这点小事当然难不倒聪明绝顶的朱元璋,他下令,让民间将猪改称为豕。
这样,养猪、杀猪,在民间就开始变成养豕、杀豕。
虽然大家感觉非常不习惯,但至少还能够吃上猪肉,大家也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在明朝不允许杀猪、吃猪肉,其实与唐朝不允许百姓吃鲤鱼是一个意思。
这些按照传统说法是避讳,其实就是因为谐音,让这些所谓天命神授的各朝皇室不愿意有一些不好的联想。
当然,这在现在看来就是封建迷信。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即位,这个避讳在民间就不是那么严重了,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又重新禁止杀猪。
这次主要因为当时的皇帝朱厚照本人生肖为猪,姓朱又属猪,他就更加确信,不能让民间养猪杀猪。
可是他自己却每天都在宫中吃猪肉,典型的双标。
对于猪的避讳,在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后,就全都作废了。
当然,清朝自己又弄出了一套新的避讳字眼,那又另当别论。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
读书少的朱元璋在有了自己的势力后,聚集了刘伯温、李善长等文职人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到这些文化人的熏陶,当然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也是直线提高。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他当放牛娃、小和尚,以及落草为寇的过往,更加无法纠正他自卑的心态。
因此登上皇位得势的他,更加忌讳这些不光彩的过往。
于是,朱元璋对于光、秃、僧、生、小偷贼、寇这类字眼就极为敏感,甚至可以说是忌恨。
朱元璋疑心极重,常常在字里行间,推敲琢磨。
他在别人的话里话外,反复研究,把许多字和词认为是讽刺和影射自己,最后甚至演变到对形音相近的字也都忌讳起来。
有一年,浙江府学徐一夔上贺表,其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
本来是极力颂扬朱元璋的一篇颂圣文章,也就是下级官员正常地想拍拍马屁。
然而朱元璋却认为光指的是光头,生实则为僧人,这是嘲讽他当过和尚。
而则被他认为同贼,这是骂他当过和尚、作过贼、扮过寇,实在是可恶至极,于是下令将徐一夔斩首。
朱元璋的爱妃宁妃的哥哥郭德成,脑袋上的头发比较少,估计比较符合那种三根头发被称为披头散发的类型。
有一次,郭德成陪朱元璋喝酒多喝了几盅。
朱元璋问他头发为什么会秃到这种程度,郭德成一时口快就说这几根都嫌多,光了才好。
这个光字一下子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他认为郭德成又在揭他当过和尚的老底,就要杀这个大舅哥。
吓得郭德成只得装疯卖傻,最后靠着吃斋念佛才躲过去,当然,他妹妹也没少吹枕头风。
当时的山东兖州知府卢熊给朱元璋写奏章,错把兖州的兖字误写成衮。
这下可又惹恼了朱元璋,衮再加个三点水就是滚字,于是不由分说就把卢熊的脑袋给砍了。
地方官给朝廷上贺表时,有一个府的贺表时有望拜青门。
一个县的贺表里有取法象魏,朱元璋认为青门影射寺庙,取法是去发的意思,。
这还是影射他当和尚,是在骂他,于是写贺表的官员都一律处死。
有一次朱元璋私访,走累了在一座庙里休息,看到墙上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
旁边配着一幅画,一个和尚拿着一个张口的布口袋。
朱元璋认为这是影射和挖苦自己的,派出卫士庙里庙外一番搜查,没有找到一个才作罢,否则误撞上的人有可能就被冤杀。
刑部主事茹太素是个胆大敢说的,他有一次上书朱元璋:才能之士,数年以来,幸存者百无一二。
这是直接指责朱元璋杀人过多,恼羞成怒的朱元璋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他给杀了。
朱元璋经常满口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微寒之类。
但这类字眼只能他自己说,别人说,则万万不行。
对元素周期表的巨大贡献
如果说朱元璋在文字的无边无际的联想中,将文字狱也扩展到无穷大,并以此在明代杀戮了无数的无辜人士,使得明初的文坛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那么,他又以一个人们绝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化学界,并千古流传。
在当今网络上,有人戏称朱元璋是化学教父。
这个称呼虽然有些戏谑的意思,但是却有论据来支撑。
这要从朱元璋给朱氏王朝的子孙命名确定的规矩讲起。
朱元璋的出身是众所周知的社会最底层,因而他的祖上名字都是用日期命名的。
他太爷爷叫朱四九,爷爷叫朱初一,爸爸叫朱五四,自己则叫朱重八。
而当朱重八改名叫朱元璋,并当上皇帝后,他对于这个以日期来命名的时代极为痛恨,于是他决定给后代定下一个族谱。
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他让人给每个儿子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其中太子的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一系的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并且做出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从孙子辈起,名字的第二个字,必须按照他赐下的诗的顺序往下排。
按照这个要求,燕王的儿子叫朱高炽,孙子叫朱瞻基。
确定完孙子及以后子孙的第二个字后,朱元璋又确定了第三个字的一个基本原则。
那就皇室子孙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就以五行当偏旁,并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确定。
朱元璋的儿子辈都是木字旁,如朱标、朱棣等。
那么按照五行木生火的原则,孙子辈就是火字旁。
而因为火生土,那么曾孙辈则是土字旁。
又因为土生金,那么玄孙辈就是金字旁。
而金又生水,则五世孙是水字旁,最后水生木,六世孙又回到了木字旁。
以此类推,朱元璋定好了他后代名字的第三个字的偏旁。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朱氏皇朝将周而复始,永掌天下,可惜天不从人愿。
朱元璋最初的一个设想有点违背了现实,那就是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朱氏家族太能生了。
当轮到金字旁时,中国现成的字里带金字旁又高大上的字居然不够用了。
甚至是经过一轮之后当锯、锥、铲、钳等较为粗俗的工具名都被用过后,已经没有字可以用了。
于是乎,还掌握着中国最高权柄的朱氏后人决定自己造字。
这样,后世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字开始出现在了朱氏子孙的名字里,如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钴、朱成钯、朱恩铜、朱恩钾、朱帅锌……
看着这些名字,只要是上过初中的人就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在元素周期表里能找到这些字。
虽然是得益于朱元璋定下的取名规则,但同时还得归功于另一个化学天才的选择。
这个人叫徐寿,他既是化学家还是一个翻译家,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由他翻译引进中国的。
他在翻译的时候,也采取用了朱元璋的方法,那就是金属类的元素名字都使用金字旁。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字,那么就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第一个音阶发音相似的汉字组成一个新字。
很多个金属元素名字都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徐寿再从《明史》里那些王爷名字中选出谐音字来确定的。
而他同时也确定了气体类的元素名字都要使用气字头,剩下的,就都用石字旁。
就这样,因为朱元璋的规定,朱氏后人创造的很多个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被徐寿挪用到化学元素身上,从而使得朱氏子孙的名字流芳百世。
人们在今天看到的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徐寿固然功不可没。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其中还有朱元璋的巨大贡献。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黄才庚,浅谈明清两朝的文书避讳制度,北京档案,1986(8);
[2]赵若朴,朱元璋:一个潜伏在明朝的理工男,幽默与笑话,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