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关前把守严,战鼓声声震碧天的经典解读(白虎关前把守严,战鼓声声震碧天是什么生肖)

白虎守关御剑芒,荧惑执法齿发张,宋人毛吾竹之《钧天》道出了白虎关的险峻和威严。白虎关得名取自民间白虎守关,神人莫过之说, 显示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态势;道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概。

自汉张骞开通西域以来,人们从中原经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必须经过位于敦煌的阳关、玉门关两座重要关隘,经两关分别进入丝路中段南道和北道,前往西域诸地。到了东汉末至三国时期,由于群雄争锋,战争连绵,致使阳关大道和玉门雄关两道时常受阻,使节和商贾只好另辟路径,在北道之北新开了一条路,史称新道或北新道。

唐代初期,河西走廊政局不稳,朝廷为了不让奸细、密探等有机可乘,破坏和平稳定,便下达了禁止出关令,禁止人们远走西域,并将汉晋时期的玉门关内迁瓜州,唐朝为了控制此道,在星星峡以东至瓜州(常乐县)之间分设五座烽燧为警戒。五烽以西,过了莫贺延山就属西域之伊吾国境。五道烽燧,均设兵防守,其中第一座烽燧位于今瓜州县城西北48公里处的山岗上,因夯筑之土泛白,俗称白墩子。唐贞观四年(630年),朝廷于伊吾之地置伊州,又在五烽以西继续设置五座烽火台,故此道总共有十座烽火台,用来护卫护莫贺延碛道(又名第五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唐西征高昌,即循此道进军。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又于各烽燧之间置驿,乃有十驿,于是形成驿站和烽火台并置的格局。

丝绸之路有大家公认的草原北道,还有一条便捷而风险极大的通道,那就是走莫贺延碛的丝绸之路新北道。《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塔 铭》载:玄奘法师渡胡卢河,出玉门关,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说明唐玄奘西行的艰难险阻接踵出现,考验而体现出玄奘百折不挠的精神,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履险犯难的故事,令人心生敬畏,荡气回肠。从瓜州(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到伊吾(今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是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之路最为艰难的路段。

早在玄奘到达玉门关之前,就已有一回丧命的经历。一天半夜,玄奘朦胧之际被一阵响动吵醒,睁眼一看,随行者石磐陀手提腰刀蹑手蹑脚地朝他而来,但犹豫了一下,又转身回去。天亮之后,石磐陀恳求玄奘不要再往西走,说路途遥远,充满危险,朝廷有律令,偷渡当斩,晚上烽火台附近取水,万一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玄奘西行意决,石磐陀后悔怕给玄奘带路触犯王法,求玄奘被卫兵捉住后,不要告诉他人自己曾给玄奘带路。玄奘明白他 夜里举动,觉得此人有点仁义之心,准许石磐陀东返。石磐陀走后,只有一匹枣红色的识途老马与他相伴。没有了向导,玄奘只能孤身一人在戈壁里步履维艰,缓缓前行。他辨不清东西,分不明南北,唯一的路标是行人和驼马死去留下的白骨。边塞诗人岑参诗描绘当年玄奘身处艰难险境: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玄奘从锁阳城出发,傍官道东侧向北,在唐玉门关以东(今瓜州桥子村一带)西渡胡卢河,经瓜州城南趋西北过疏勒河而抵达第一座烽燧(白墩子)。唐代这里尚未开发,人烟稀少,荒芜寂寥。当年玄奘过此,时常出现戈壁幻影:有军众数百队,乍行乍息,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矟纛之形。《玄奘行状》云:至第一烽,水边饮马。少时飞箭频来,几着于膝。既知他觉,急即向之。烽上人将火,问是何人,欲何所去。乃去帽现其法服,报云:从京师来,欲求法于婆罗门国。人将上烽,见校尉,校尉深相责问。法师具陈行意,声泪俱下。

彼亦慜然垂泣云:师能如是,任师去,傥如 所愿,亦国家之益,师且卧。于是安置。这段话说的是玄奘到达第一座烽火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取水,但需要待夜幕降临之后,他绕到烽火台背后,找到了石磐陀所说的泉水。这一汪泉水澄净清凉,环绕着烽火台。玄奘昼伏夜出,行至第一烽西侧泉处取水,被守烽者发现,连发两箭,险些丧命,后被士卒带进戍堡,校尉王祥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见是一僧人,问明来由,心生敬佩。次晨使人盛水及麨饼,并亲自送行十余里,嘱径向第四烽,告以第四烽烽官王伯陇亦有善心,又是王氏宗骨,至彼,可言弟子遣师来,必会给予帮助。玄奘于是从第一烽径趋至第四烽。第四座烽燧经专家考证即今之大泉(后为双泉驿),从大泉向西有便道,人马可通行,向西行即可进入西域第一国伊吾境内。

今天,这里亘古如斯,公路旁用砖石垒筑起的一道白色墙壁上用红漆写着白虎关三个大字,下面有三行文字:唐玄奘西行第一关,薛仁贵征西丧身处,西路军血战白墩子。离白墩子数米处耸立着一个黄土夯筑的土围子,土围子原来就是史书上记载 的白虎关,残破的城堡墙壁上全是用芦苇和黄土夯筑起来的,里面散落在地的残瓦草灰,在沙尘的掩盖下记录着关隘要塞的昔日辉煌。

伫立在白虎关边,远去的风已经带走了玄奘西行的故事,唯有千年的沙尘依然在飞舞。从烽燧的顶端举目四顾,白墩子周围戈壁丘陵尽收眼底,古老的丝绸之路北新道即从烽燧旁经过,按照《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地形等推断,这座名为白墩子的烽燧应该就是唐代西出玉门关后的第一座烽燧。唐玄奘西行偷越玉门关,看到白墩子守卫森严,只好等到天黑再到泉边取水。但守关的士兵还是发现了他,并向他连发两箭,差点击中他的膝盖。玄奘随即进关听凭发落。幸运的是,白墩子校尉王祥是个佛教徒,他对玄奘十分敬佩,不仅没为难玄奘,还为他备足了干粮和水,并亲自送玄奘出关远行,直走出10多里地之后,才依依不舍地洒泪而别。玄奘由此沿着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西域。此后玄奘历经艰险,几乎葬身莫贺延碛,终于到达伊吾。一代高僧玄奘冒杀头之罪偷越国境,涉荒漠,过五烽经伊吾、高昌,龟兹,阿富汗、印度。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又经过五年的学习,玄奘获得了大乘天的解脱天极高 荣誉,被公认为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如今的白墩子所在地为戈壁丘陵地带,在这一带平坦的戈壁中显得十分突兀。丘陵中一座较高的山岗上屹立着一 座高大的烽燧,民间称其为白虎关。烽燧为夯土版筑,宽 4.5 米,残 关城寻踪 253 高 8 米。烽燧被一座长 30 余米、宽 10 余米的坞院环抱着,坞墙基本完好, 基厚近 2 米,高约 5 米,墙头雉堞犹存,坞墙的西面有门,院墙的近旁, 尚有一些清晰可辨的建筑遗迹。北墙外面山岗之下,茂盛的芦苇肆意生长,在戈壁荒野这么茂盛的芦苇很是罕见。我们信步来到了这片葱茏的芦苇边, 发现芦苇环绕的是一个四方形的水塘,一泓碧波荡漾的湖水。荒漠戈壁中有水,那就是一处风水宝地,唐政府军在此地据水而守,就是掌握了要害, 把住了命脉,商贾或偷渡者走过漫漫戈壁,必将到此补给水源,所以这里是西行者的必经之地,在此守株待兔,往往有人自投罗网。有关白虎关和唐朝大将薛仁贵的故事,至今仍在瓜州一带流传。

唐朝初期,青藏高原的吐蕃首领杨藩大举兴兵入侵大唐边疆,唐朝名将薛仁贵奉旨挂帅西征,讨伐叛乱之敌。唐军一路夺关斩将,破敌安民。所至之处,人民夹道欢迎,箪食壶浆不绝。经过激战,唐军把吐蕃兵赶到了瓜州地界,白虎关成了杨蕃最后一道拼死抵抗的坚固堡垒。杨蕃在白虎关利用险峻的地形与坚固的城堡同唐军对抗,唐军久攻不下。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习得一身好功夫,很想随父效命疆场,为国杀敌立功,遂领军前往白虎关驰援。到了白虎关附近,忽见从山顶上跃下一只白虎,急匆匆向自己扑来,情急之下,薛丁山拉弓射箭,白虎在应声倒地的瞬间变成父亲薛仁贵。回过神 来的薛丁山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闻讯赶来的军士、百姓缟服素衣,哭跪于地。众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同仇敌忾,一举攻下白虎关,杀了杨藩,取得了西征的胜利。

后来,人们在白虎关薛仁贵阵亡之处修了一座庙,叫作白虎庙,以此纪念薛仁贵的功绩。民间传说终归是民间传说,薛仁贵之所以名闻西部,流传不衰,完全是因为他的神勇和战功。唐朝大将薛仁 贵(614年—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北魏将领薛安都的六世孙。据《唐书·薛仁贵传》载,仁贵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唐军中传唱的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即由此而来。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如此神勇,天下少有。从此一代战神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的神奇,成了一段流传不朽的千古佳话。

史载薛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明史记事本末》言:军若惊飚,彼同败叶,遥传仁贵,咋舌称神。唐太宗曰:朕旧将并老, 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高宗曰: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卿左突右杀,所向无敌。史实是这样的:薛仁贵败于吐蕃,则是 670 年发生在青海大非川的事情,应与甘、新交界处的白墩子没有多大的联系。薛仁贵是否来过白虎关,值得思考,民间将薛仁贵征西的神勇事迹附会到了白虎关,这一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是人民对一个战功显赫、破敌安民将军的一种崇拜,一种讴歌,一种爱戴,一种怀念,一种别样的祭奠。即使是他的败亡,老百姓也以一种悲壮的神话予以褒奖。

白虎关在丝绸之路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何曾相似,几千年之后,现代人以丝路古道为基础修建了甘新公路 312 国道、连霍高速、兰新复线,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干线,连接中西的纽带再一次从白虎关前经过,再一次将边疆与内地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这是必然的,也是永恒的。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有一段话掷地有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舍生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玄奘留给我们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 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玄奘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是感人至深的,是难以忘怀的。

一代战神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多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让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今人凭吊古战场遗迹,缅怀这位唐代名将抵 御外辱的显赫功绩,为国为民的悠悠丹心,通过学习和借鉴英雄们的精神, 以此来磨砺我们的意志,提高我们的素养,提升我们的境界,净化我们的灵魂,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砥砺前行!

(王彦峰 杨秀川)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