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无上的成语解读(至高无上打一个生肖)

在很多人印象中,鼎是高端的代名词。作为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早在公元前21世纪,它就出现在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历经1500余年的发展,鼎的地位愈发重要,相传大禹曾征敛青铜,铸造九鼎以代表九州。此后,鼎就成了王权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与说一不二。

有关鼎的成语也有很多,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大名鼎鼎、春秋鼎盛……无一不体现出鼎的显赫、尊贵与至高无上。还有鼎立三分、钟鸣鼎食、四海鼎沸、鼎成龙升、革旧鼎新、拔山举鼎等成语,也十分有气势。

那么,鼎在古代到底有什么作用,才让古人这么重视它?

炊器:简单实用

别看鼎现在十分尊贵,但在诞生之初,它还是很接地气的。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发明火、制造烹饪工具并食用熟食的时间远早于汉字的产生。因此,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在一开始就对人类的饮食文化有所反映。下图为鼎的象形文字,它看上去像是一口拥有支架的锅。

鼎的早期古文字字形。来源/朱英贵《三足鼎立,人声鼎沸——释鼎》

蜀汉学者谯周《古史考》曰: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及黄帝时,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经过长期实践,远古先民学会了烧制陶釜,用来烹煮食物,这正是鼎的初始形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用鼎足把陶釜顶起来,这或许正是鼎、顶同音的原因。

总之,鼎在诞生之初,就是用来烹煮食物的一种圆形炊具。许慎《说文解字》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又曰: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在《易经》中,鼎卦的卦象就是上离(火)下巽(风),意思是把木头劈开放在陶鼎下面,再以风力助燃来加热食物。所以,汉字鼎中的目才是鼎的象形,指盛放食物的容器;下方的爿(音同盘,即劈成片的竹木)和片则是指被劈开的木头。

从出土文物看,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为圆腹三足,没有两耳。陶鼎由陶釜发展而来,形状自然还是圆形,这样更有利于食物的烹煮。作为常见的家用炊器,陶鼎一般都比较小,体重很轻,易于端取;加之陶鼎在加热时,外部不会很烫,不需要另加鼎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用青铜铸鼎,铜鼎重量较高,且导热性良好,所以要加上鼎耳以便于移动。

有关鼎的一些成语,直接源于其本义——炊器。最直观的莫过于三足鼎立,即三根鼎足使圆形陶鼎受力均匀,使鼎身更加稳定。故成语三足鼎立或鼎足而立就形容三方势力互相对立、鼎峙的平衡状态。

东汉末年,刘备寄寓荆州,遇到了诸葛亮。后者在隆重对中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规划,指出: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天下大势的发展的确如诸葛亮所料: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孙权据守江东,得到喘息之机的刘备也相继得到了大半荆州和益州。自此天下三分,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

鼎的外部是三足,内部则是沸腾、翻滚的汤水,这就像一群人聚在一起,吵吵嚷嚷,停不下来,于是就有了人声鼎沸的比喻。再把范围扩大到整个天下:乱世之下,各路军阀你争我抢,乱成一锅粥,就是天下鼎沸或四海鼎沸,用来形容局势动荡,天下大乱。如东汉末年,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唐代中期,及安禄山之乱,华夏鼎沸。

再从功能上看,鼎是用来烹煮食物的炊具,故有牛鼎烹鸡,形容大材小用。有时,被烹的对象还可能是活生生的人。古代有一种残酷刑罚,名为烹刑。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就曾被齐王田广烹杀。成语刀锯鼎镬就是指四种刑具,后借指酷刑。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被捕后,曾作《正气歌》云: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文天祥宁死不屈,主动要求被处以烹刑,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得到后人的一致称颂。

晋侯温鼎,温食器。温鼎是一件可以在托盘中加木炭保温的饪食器。来源/山西博物院

青铜时代的鼎,常被用来调味,即《说文》中提到的和五味。著名贤臣伊尹,就擅长用鼎烹调食物。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伊尹把治理国家比作调味,让调鼎有了治理国家的意思。另外,由于伊尹带着鼎来相见商汤并成功得到重用,故成语负鼎之愿后来就形容臣子有承担辅佐君王这一重任的愿望,即提携玉龙为君死之意。

商王武丁在位时,立傅说为相,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就像在鼎中做羹汤,需要往其中加入盐和梅,使羹汤具有咸味和酸味。而贤相傅说,就是武丁做汤时的调料。身为朝堂顶梁柱的宰相、三公在处理朝政时,也相当于在鼎中调味。唐文宗在任命裴度为相时,也说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因此,宰辅或其他朝堂重臣也被称为鼎臣鼎位或鼎辅。成语调和鼎鼐即指处理国家大事。

鼎烹煮食物这一过程,是正在进行时的状态,所以鼎还能解释为正当、正在。如成语春秋鼎盛,就形容人的年龄正处在强壮、旺盛之际,可谓当打之年。同样是这个过程,食物由生变熟,意味着新旧事物的交替,故鼎新还有革新、更新之意,相关成语有鼎新革故、革旧鼎新等。

当然,鼎新还能指代王朝兴替、政权更迭,这就涉及鼎的另外两层身份了。

礼器:神圣色彩

炊器是鼎的本来面目,而它的第二层身份,正是礼器,即夏商周时期用来祭祀的重要器物之一。这正是鼎逐渐高端起来的主要原因。只是,鼎并非古人使用的唯一器具,为何它就能击败一众竞争者呢?

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远古时代,吃是一件头等大事,与吃相关的饮食文化也在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古人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会想着把好东西进献给他们;所谓的好东西,自然就是食物。鼎的多功能与实用性,让它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一件食器,所以在祭祀时,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盛放食物的容器。

青铜时代(夏商周)后,鼎的作用与地位愈发突出。彼时,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伴随着国家建立,社会上层宣扬君权神授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神灵与巫术的色彩也愈发浓厚。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难免被统治者神圣化;在国之大事作为主要祭祀礼器的鼎,极其重要与宝贵,是以它不可避免地被赋予尊贵、显赫与神圣的色彩,进而被视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

鼎的材质与形状也因为其身份的转变而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鼎由陶土烧制而成,成本低廉,实用性却很强;之后,铜鼎更为常见,除三足圆鼎外,还出现了四足方鼎。与圆鼎相比,方鼎的祭祀功能更加突出,形状也愈发高大。这是因为,用来祭祀的牺牲一般都是整只,没有被肢解,这对鼎容量的要求就会更高。此外,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和神灵高大形象的尊敬,也需要更大尺寸的鼎。

这样一来,鼎就有了盛大、显赫的含义,如大名鼎鼎。成语函牛之鼎原指能容纳一头牛的鼎,后引申为气势宏大。鼎的尺寸变大后,重量也随之增加,成语一言九鼎与言重九鼎就比喻说话极有分量;鼎之重,举起须用全力,故鼎立相助就引申为他人对自己的大力支持。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与孟说比赛举鼎,结果一时脱力,让大鼎砸断胫骨,随即气绝身亡。而成语举鼎絶膑就是指举鼎不成而折断胫骨;后用来形容人的能力不足,无法承担重任。可见,鼎的分量的确不轻,非一般人所能抗。力能扛鼎者,必付出全部力量,交出的作品,自然就是扛鼎之作。

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来源/电视剧《大秦帝国》截图

项羽年轻时,力大无穷,有拔山举鼎之力。凭借这一优势,他在秦末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击败各路强敌,成了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尽管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但他的英雄豪迈仍得到了后人认可。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就把项羽列入了帝王本纪当中。

言归正传。虽然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但由于青铜开采难度高、产量稀少,导致它仍是一种极其珍惜的材料,一般人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铸造青铜器。在此情形之下,铜鼎逐渐成为贵族生活的象征。贵族用铜鼎烹煮、盛放食物,还用铜编钟来听音乐,场面极其豪华,这就是成语钟鸣鼎食鸣钟列鼎的由来。与之相反的则是桑杯石鼎,即木碗瓦锅,形容生活简朴。

列鼎而食、列钟而乐是贵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鼎和钟也被用来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既然贵族也分三六九等,那他们使用的鼎、钟就要在规格上有所区分。考古研究表明,周代贵族会常用一组形制相似、纹饰相近但大小不同的列鼎来随葬。因此,墓葬中鼎的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人的身份高低。

具体该怎么判断呢?汉代学者何休注《公羊传·桓公二年》曰:祭祀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一般认为,天子用九鼎,九鼎中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而这,或许正是九鼎成为王权象征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人指出,天子的规格为十二鼎,见《周礼·膳夫》曰: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对此,东汉经学大家郑玄解释说:牢鼎九,陪鼎三。

蟠螭纹盖鼎,出土于林州。来源/林州博物馆藏

被祭祀的牲畜在大型镬鼎中煮熟后,要移入到牢鼎中,这一步骤称之为升,故牢鼎又称为正鼎或升鼎,其中装有肉羹。陪鼎又称羞鼎,装有带佐料的菜肴,是正菜之外的加菜。按照惯例:太牢九鼎、七鼎,配羞鼎三;升鼎少牢五鼎,配羞鼎二;升鼎少牢三鼎或一鼎,配羞鼎一。一般来说,三牲五鼎已经是颇高规格,所以它也被用来形容食物丰盛。

鼎的使用方式。来源/曾曦《法象明器占施知来——先秦鼎文化考论》

鼎被广泛用于祭祀后,就变得愈发神圣;后来,商周统治者为强化自身统治,还继续在鼎上大做文章,让它成为一种教化的载体。据《礼记·祭统》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

想当初,大禹在九鼎上刻有九州各地山川、异物图形,列于宫殿之外供人参观,也是希望能达到教化百姓、沟通神灵的目的。从出土的青铜鼎来看,鼎身上还刻有很多的铭文与纹饰,尽管一些纹饰如饕餮纹等至今未能被破解,但其代表的神异,足以体现出威慑世人、教化万民与沟通神灵的含义。至此,鼎已神圣而不可侵犯,有了象征王权的资格。

国器:王权象征

鼎成为国之重器的标志性事件,是禹铸九鼎,使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把九州山川河流分别绘制在九鼎上,并传承了下去。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及至商朝末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据先秦典籍《左传》所载,夏、商、周之间的王朝更替,是以夺取前代之鼎为象征的。于是,鼎就成了传国重器,用以指代王朝或国家政权。如鼎玉龟符,就分别指代传国玉玺与兵符。汉武帝时,还曾以元鼎为年号,以示其正统地位;三国时,吴末帝孙皓亦曾以宝鼎为年号。

按《宋书·武帝纪》: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这里提到的鼎运,有国运之意。将鼎移至新都,是定都建国,故被称为移鼎和定鼎。春秋时,周王室日渐衰微,秦、齐、楚都曾打算谋取九鼎,最出名的莫过于楚庄王的问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以征讨陆浑为由,率领楚国大军行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刚继位的周定王十分忐忑,便令王孙满为使者,让他去探一探楚庄王的口风。谁知,后者一见到王孙满,就直接问了九鼎的重量。九鼎为王权象征,楚庄王问鼎,便是对王位有所觊觎。对于他的狼子野心,王孙满斥责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三国杜预注曰:示欲逼周取天下也。因此,楚庄王虽未成功,但问鼎从此便有了谋权篡位之意,如潜图问鼎;后又引申为对某种重要事物夺取的欲望和行动,如问鼎冠军。

尽管九鼎目前还没有被考古证实,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有学者认为,九鼎其实是一个鼎,名为九州鼎,简称九鼎。但更多人认为,九鼎确实存在。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昭襄王)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曰: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后世传九鼎入秦,但秦始皇时已经失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九鼎在周显王时全部被沉于泗水之中(见《水经注》),秦始皇派数千人寻找,未得,遂以和氏璧为传国玉玺。及至后世,女帝武则天曾重铸九鼎,以维护其统治。

影视剧中,秦王欲迁徙九鼎,其意等同于迁徙天子。来源/电视剧《大秦帝国》截图

九鼎虽然失传,有关它的传说还在继续。作为王权象征,人们主动把它与更早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按《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相传黄帝铸鼎成功后,被神龙接引,飞升而去。因其铸鼎所在地被称为鼎湖,故后世相继诞生了龙归鼎湖云暗鼎湖鼎成龙升龙驭宾天等成语,都暗指皇帝去世。

综上,鼎在诞生之初,因为自身的接地气而被广泛使用,成为远古时期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民以食为天,国家建立之后,鼎以自身的实用性与普及性成为统治者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首选礼器,并被逐渐赋予了神圣色彩,最终进化为国之重器,成了王权象征与显赫、尊贵和盛大的代名词。

时至今日,宝鼎不仅象征着国家,还代表了和平与团结。2001年7月18日,值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送给西藏自治区一座民族团结宝鼎。鼎身上铸有56条夔龙,代表全国56个民族像兄弟一样团结友爱;还刻有西藏人民都喜爱的切玛和八吉祥图案,表达了国家对西藏地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除西藏之外,新疆(2005年)、内蒙古(2007年)、宁夏(2008年)、广西(2008年)等自治区也都曾获赠民族团结宝鼎。而早在1995年10月21日,我国还曾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世纪宝鼎,象征着中国与国际的友好往来。由此可见,鼎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