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勘,◆追究查問。○[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岳州》:來日午時送五萬緡,亦可無追勘之厄。○《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司縣略問是實,即合解赴各路州府,推問追勘結案。○《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即聞殿上宣旨,令士吏追勘。
質勘(质勘),◆追究查問。○[宋][洪邁]《夷堅三志辛‧朱安恬獄》:提點刑獄[范子由]祕監選委[婺源]丞[葉南夫]就[鄱]獄質勘。
制勘,◆按察裁決。○[宋][龔鼎臣]《東原錄》:時[黃中]通判[濱州],亦有公累被劾,數翻異,朝廷遣御史[丁翊]往制勘。○[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七:忽得密旨,令往[新州]制勘公事。
照勘,◆核查。○[宋][司馬光]《論皇城司巡察親事官札子》:有百姓殺人,私用錢物休和,事下[開封府]推鞠,皆無事實,欲乞元初巡察人照勘。○《元典章‧刑部一‧刑名》:凡有刑省刑名事理,多送本部照勘,擬定呈省。
斬勘(斩勘),◆謂勘治和斬除作祟的鬼怪。○[明][陸粲]《庚巳編‧張道士》:鄰人怪之,扣以五人居止姓名。謝不知。乃曰:‘此必祟也,聞[張碧虛]精於斬勘,盍招之?’
校勘學(校勘学),◆研究校勘的學問。指我國自[漢]代[劉向]奉[成帝]之命校讎秘府書籍到現今所形成的一整套整理古書的專業知識。○[胡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校勘學是用科學的方法來校正古書文字的錯誤……校勘學的重要工夫在於‘評判’。
校勘,◆1.指對同一書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關資料加以比較核對,以考訂其文字的異同和正誤真偽。○[唐][白居易]《策林二‧大官乏人》:秘著之官,不獨以校勘之用取之。○[宋][歐陽修]《書<春秋繁露>後》:予在館中校勘群書,見有八十餘篇,然多錯亂重複。○[胡適]《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他料定讀小說的人決不會費大工夫用各種本子細細校勘。◆2.猶核實。比較核對。○[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定謚》:太常博士掌謚,職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錄行狀,申尚書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擬議訖,申省,省司議定,然後聞奏。○《元典章‧刑部二‧獄具》:照得先為校勘笞杖,具呈都省照詳,遍行合屬依例施行去訖。◆3.[宋]代校訂宮中藏書的官名。○《宋史‧歐陽修傳》:[脩]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委勘,◆交付審查。○《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先將臣速斬,以快母氏之心。次將臣詩委勘,有無事情。
枉勘,◆曲法審訊無罪之人。○《元典章‧刑部十六‧違枉》:上下官司將[鄧阿雇]枉勘枷禁五年,實為冤枉。
推勘,◆1.審問。○[唐][劉肅]《大唐新語‧公直》:近者朝臣多被[周興]、[來俊臣]推勘,遞相牽引。○《宋史‧刑法志二》:鞫獄官推勘不得實,故有不當者,一案坐之。○[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摺:則聽得閉宮門推勘這女嬌姿,多應是十年前那一場公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王法還須推勘,神明料不差池。◆2.考察;推求。○[宋][司馬光]《乞以十科舉士札子》:須合差官體量相度,點檢磨勘,戔刷催促,推勘定奪。○[明][馮惟敏]《一枝花‧題丹元樓》套曲:旌賢寶善勤推勘,敕使觀風幾駐驂,指日傳宣聖恩湛。○[蘇曼殊]《非夢記》:由是往復推勘,如入魔不醒。
聽勘(听勘),◆聽候勘問、審訊。○[元][無名氏]《鴛鴦被》楔子:我如今有罪赴京聽勘。○[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臺省‧御史墨敗》:[穆宗]初年,屯鹽都御史[龐尚鵬]疏劾[淮][揚]巡鹽御史[孫以仁]侵匿鹽銀千餘兩,宜令先革職聽勘,上允之。○《清史稿‧裕憲親王福全傳》:十一月,[福全]等至京師,命止[朝陽門]外聽勘。
體勘(体勘),◆探察。○[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摺:那巡[江]官員人等,都在此處參見老夫,須索仔細體勘一個虛實。○[明][唐順之]《三沙賊遁疏》:臣即星馳前往[江]北體勘賊情。○《明史‧雲南土司傳三‧南甸》:敕[雲南]三司官同巡按御史詣其地體勘,以所占田寨退還。
踏勘,◆到現場實地查看。○[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上:山陵事重,踏勘覆按,動經日月,恐不及七月之期耳。○《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鄉間人紛紛的都來告荒。知縣相公只得各處去踏勘。○[清]顧壽開《發倉穀》詩:紛紛州縣動呈祥,踏勘災成例報荒。○[陸文夫]《獻身》:他經常出外踏勘山川河谷,風塵僕僕,輾轉萬里。
送勘,◆謂送交官府查問。○《宋史‧刑法志二》:[二廣]州軍獄吏,畏憲司點檢送勘之害,凡有重囚,多斃於獄。
刷勘,◆核查。○《元典章‧兵部三‧雜例》:如提點官違期不行刷勘,或照出稽遲事件不行舉問,照依不項事理施行。○《元典章‧兵部三‧雜例》:總府末職府判,每季將伊司吏一名,祗侯一名,遍所屬刷勘,牒報本路,違者比依前例減一等究治。
收勘,◆受理勘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縣令隨即差了一隊兵快到彼收勘。
審勘(审勘),◆1.查看核實。○《舊唐書‧食貨志下》:戶部奏……諸道遭災旱,請委所在長吏,差清強官審勘,如實有水旱處,便任先從貧下不支濟戶給貸。◆2.審訊查問。○《宋史‧刑法志三》:[景定]元年……甚者有十餘年不決之獄,仰提刑司守臣審勘。
取勘,◆1.審理。○[宋][孔平仲]《孔氏談苑》卷二:[葉康直]為轉運使,以糧草不辦……明日早,劄子至,[葉康直]枷項送[渭州]取勘。○《續資治通鑒‧宋哲宗紹聖四年》:帝以[張天說]所進書立意狂妄,詆訕先帝,送[開封府]取勘。◆2.猶查核。○《元典章‧兵部三‧給驛》:﹝官員﹞到任之後,不幸病故,拋下家屬……仰所在官司取勘,見數應付元去鋪馬車船,仍給行糧,遞送還家。
契勘,◆1.[宋][元]公文書用語,猶言查,按查。○[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契勘[熙寧]四年以後至[元豐]八年登極大赦以前,人戶積欠,共計五萬三百餘萬貫。○《宣和遺事》後集:牌使至[五國城],宣北國帝敕曰:‘契勘皇后[趙氏]已廢為庶人,賜死。今[瓜歐]妻[趙氏],是庶人親妹……並令賜死。’○《元典章‧戶部四‧婚禮》:中書戶部:契勘人倫之道,男女婚姻為大,據各處見行禮數,事深不一……省部公議得,今後但為婚姻議定,寫立婚書文約明白。◆2.考核;查考。○[宋][朱熹]《答周叔謹書》:所示仁說,差勝往時,但所引[熹]說,亦有誤字處,恐又錯認了,更略契勘為佳。○[宋][吳聿]《觀林詩話》:《西京雜記》云:‘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為研,亦取其不冰。’[賀方回]詞云:‘羅帷映月,玉研生冰。’似失契勘。○[清][惲敬]《<堅白石齋詩集>序》:六義附性情而各見於詩,雖合古今而契勘之,何虞乎蹈襲,何畏乎規摹哉!◆3.猶對質,當面對證。
盤勘,◆盘查核实。○明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一:户部主事莊襗公差廣東,奏稱官庫錢糧數十萬,多爲有司侵費。瑾正欲藉此媚上,乃奏差司禮監官同給事中盤勘,且令各盡數解京。
磨勘,◆1.[唐][宋]官員考績升遷的制度。○[唐]時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長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狀,期滿根據考績決定升降,並經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等復驗,稱磨勘。○[宋]代設審官院主持此事。○《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戊午,詔應南郊行事官,並付三銓磨勘,優與處分。○[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宋][王明清]《揮麈後錄》卷二:[唐]制,郊祀行慶,止進勳階,[五代]肆赦,例遷官秩,本朝因之。○[孫何]、[耿望]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進秩之法。○《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咸平四年》:審官院初引對京官於[崇政殿],遷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對自此始。◆2.科舉時代對鄉、會試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復核,稱磨勘。○[清][陶福履]《常談‧磨勘》:[唐][開元]二十五年,禮部侍郎[姚亦]奏請應試進士等唱第訖,其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國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鄉試硃墨卷。○[乾隆]元年,戶部侍郎[李紱]奏請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3.查核。○《太平廣記》卷三八○引[唐][谷神子]《博异志‧鄭潔》: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畢,所言受罪亦不見其餘,但拷問科決而已。○[宋][范仲淹]《再奏辯滕宗諒張亢》:一面勘鞫干連人,並將已取到[慶州]錢帛文帳磨勘。◆4.反覆琢磨;鑽研。○[明][李東陽]《麓堂詩話》:但憶與[彭民望]作悲秋長律七言四十韻,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東山]細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明][高攀龍]《答顧涇陽先生論格物》:但子細磨勘,似說得稍闊。○[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塘南]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澈心境者矣。
履勘,◆實地勘測。○[清][馬建忠]《借債以開鐵道說》:[中國]鐵道未經監工估計,而由[津]至[京],聞有一[英國]監工嘗為履勘。
窺勘(窥勘),◆暗中察看。○[明][梁辰魚]《駐雲飛‧邀請》曲:在何處久停驂,要人窺勘。只得再寫封書,定把冤家賺。
勘正,◆1.審問核實。○《警世通言‧萬壽娘報仇山亭兒》:押下司理院,繃爬吊拷,一一勘正,三人各自招伏了。◆2.校正,糾正。○[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文求堂所印《選集》,頗多訛脫,前曾為之作勘正表一紙。
勘災(勘灾),◆[清]制,地方發生災情,由督撫委派官員勘定受災程度,六成以上的為成災,五成以下的為不成災。然後結報督撫,限期奏聞。夏災限六月報完,秋災限九月報完。
勘驗(勘验),◆1.調查檢驗。○《朱子語類》卷四一:先生厲聲曰:‘公而今去何處勘驗他不用克己?’[清][曾國藩]《復唐義渠書》:望與[丁]、[王]、[黃]各鎮將下游河道逐節勘驗。◆2.法律名詞。指對具有物證意義的痕跡、物品或屍體進行的檢查。
勘校,◆1.審核校對。○[宋][司馬光]《論夏令公謚狀》:王公及職事官三品以上,皆錄行狀申省,考功勘校,下太常禮院擬諡訖,申省議定奏聞。○[元][劉壎]《隱居通議‧禮樂》:於是以其七調勘校七聲,冥若合符。○[郭沫若]《西湖紀游》詩:那幾個肅靜的西人,一心在勘校原稿喲!◆2.特指對比書籍的不同版本和有關資料,審定原文的正誤真偽。○[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清][葉廷琯]《吹網錄‧李渾事正文與目錄年代不符》:凡此皆當取正文與目錄互為勘校,而正其舛訛者矣。◆补证条目■审核校对。○《北史·序传》:其《南史》刊勒已定,《北史》勘校粗了。
勘誤(勘误),◆校正書刊中文字上的錯誤。如:勘誤表。
勘問(勘问),◆查問;審問。○[唐][白居易]《奏所聞狀》:除四節外,非時進奉,一切並停;如有違越,仰御史臺察訪聞奏。今若不許報臺,不許勘問,即是許進奉而廢德音也。○[宋][何薳]《春渚紀聞‧王樂仙得道》:固知子棲心之久,更俟與子勘問之也。○[元][無名氏]《留鞋記》第四摺:有琴童來告狀,叫屈聲冤。我老夫秉公道當堂勘問。○《水滸傳》第十八回:知縣把一干拿到的鄰居,當廳勘問。
勘同,◆1.猶勘合。◆2.指勘合時所用的符契。○《前漢書平話》卷中:[惠帝]與[劉肥]合盒子為勘同,各收一扇:‘如寡人宣王兄時,將此一扇勘合相同為准,如無乃詐也,就便斬使封頭見朕。’
勘探,◆查明礦藏分布情況,測定礦體的位置、形狀、大小、成礦規律、巖石性質、地質構造等情況。○[郭沫若]《孩子們的衷心話》:不准爬山,怎麼能夠去勘探?[李若冰]《在柴達木盆地》:我們的人民,按照黨和[毛澤東]同志的計劃,開始了[柴達木盆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地質勘探事業!
勘實(勘实),◆猶查實。○《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五:知縣寫了口詞,就差一個公人押了[徐達]與同[謝][鄭]兩家人,快到井邊來勘實回話。○《清會典事例‧戶部‧賑饑三》:將勘實成災之[豐縣]、[沛縣]、[銅山]、[碭山]、[蕭縣]五縣,七分極貧民,加恩結賑兩箇月。
勘審,◆考订核实,审查异同。○《隋书·律历志中》:令與太史舊曆,並加勘審。○《旧唐书·萧瑀传》:比每受一敕,臣必勘審,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宋史·职官志三》:凡小事則擬畫,大事諮其長貳;應申請更改舉行勘審者,則先檢詳供具。◆对案件进行调查审问。○《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便差中軍官押了三人,發去本州勘審。○《野叟曝言》第八六回:金相大怒,立刻傳到府縣,當堂中飭,限令即日要把搶本人犯,一齐拘拿勘審。○《荡寇志》第一三六回:此時天色已晚,堂上堂下,點起無數火把蠟燭來,提蕭讓、金大堅上來勘審。
勘契,◆驗對魚契。○[唐][宋]之制,殿門開閉要核對魚契。其制,以檀木刻魚形,分為左右,左留中,右置門使處,魚契左右相合始開殿門,謂之勘契。○[唐][劉鄴]《侍漏院吟》:玉堂簾外獨遲遲,明月初沈勘契時。○[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官制》:舊制,郊祀禮成,駕還闕門,有勘契之儀……其制如勘箭之儀,[熙寧]中,詔罷其制。○[宋][王應麟]《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魚契》:皇城司上新作[文德殿]香檀魚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長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魚形,鑿枘相合,縷金為文。車駕至門,勘契官執右契奏,閣門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畢,奏云:‘外契合。’參見勘箭。
勘破,◆猶看破。○[宋][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遺忘。○《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冰心]《寄小讀者》二六:這種地方,深沉幽邃,是哲學的,是使人勘破生死觀的。
勘箭,◆[宋]代皇帝郊祀禮畢,還闕門時,行勘箭之儀。規定用竹簽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塗銅為鏃,由駕前掌握。鏃端用以合符,符合,即開門。○[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大駕鹵簿中有勘箭,如古之勘契也。○《宋史‧禮志一》:南郊,乘輿所過,必勘箭然後出入。參見勘契。◆补证条目■宋代皇帝郊祀礼毕,还阙门时,行勘箭之仪。规定用竹签为箭,由金吾掌握;另以金涂铜为镞,由驾前掌握。镞端用以合符,符合,即开门。○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二:大禮畢,鑾輅還至闕門,則行勘箭之儀,内中過殿門,則行勘契之儀。勘箭者,其箭以金銅爲鏃,長三寸,形若鑿枘。其笴香檀木爲之,長三尺,金鏤飾其端,以絳羅泥金囊韜之,金吾仗掌焉。其鏃以紫羅泥金囊貯之,駕前司掌焉。每大駕還,闔中扇,駐蹕少俟,有司聲云:‘南來者何人?’駕前司告云:‘大宋皇帝。’行大禮畢,禮儀使跪奏曰:‘請行勘箭。’金吾司取其笴,駕前司取其鏃,兩勘之罷,即奏曰:‘勘箭訖。’有司又聲曰:‘是不是?’贊喝者齊聲曰:‘是。’如是者三,方開扇分班起居迎駕。■参见勘契。
勘剪,◆謂以武力征服。勘,通戡。○《隋書‧河間王弘傳》:今者共舉義旗,勘剪凶虐,八方同德,萬里俱來,莫不期入[關]以亡[秦],爭渡[河]而滅[紂]。
勘會(勘会),◆審核議定。○[唐][陸贄]《貞元改元大赦制》:京畿及近縣所欠百姓和糴價直,委度支即勘會支給。○[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四:尚書省文字下六司諸路,例皆言‘勘會’。○[曾魯公]為相,始改作‘勘當’,以其父名[會],避之也。按勘會一詞[唐]已用之,[葉]說不確。○《元典章新集‧刑部‧隱藏人口》:諸人誘略良人等罪,經原免,其被賣之人雖未勘會完備,合依發付給親。參見勘當。
勘合,◆1.驗對符契。古時符契文書,上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一半。用時將二符契相並,驗對騎縫印信,作為憑證。凡調遣軍隊、車駕出入皇城、官吏馳驛等,均須勘合。○《唐律‧擅興‧應給發兵符而不給》不以符合從事,或符不合不速以聞,各徒二年[唐][長孫無忌]疏議:不以符合從事者,謂執兵之司,得左符皆用右符勘合,始從發兵之事。◆2.指勘合時所用的符契。○[宋][葉適]《經總制錢一》:得產有勘合,典賣有牙契。○《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又將銀五十兩買了個勘合,馳驛到京。○《明史‧食貨志四》:編置勘合及底簿……轉運司亦有底簿,比照勘合相符,則如數給與。
勘覆,◆反覆查核。○《北史‧儒林傳下‧劉炫》:今之文簿,恒慮勘覆鍛鍊,若其不密,萬里追證百年舊案。○[唐][白居易]《薦李晏韋楚狀》:及被人論,朝廷勘覆,責不聞奏。○《明史‧江秉謙傳》:今[廷弼]勘覆已明,議者猶以一人私情沒天下公論,寧壤朝廷封疆,不忘胸中畛域。
勘對(勘对),◆1.核對。○[明][湯顯祖]《牡丹亭‧聞喜》:奏准,要平章、狀元和小姐三人,駕前勘對,方取聖裁。◆2.猶言命中注定。○[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摺:口角涎垂,覷不的村沙樣勢。也是我前緣廝勘對。
勘定,◆1.核定;校定。○《舊唐書‧王彥威傳》:乃命[彥威]充十二州勘定兩稅使。○[清][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沅甫]重寫一冊,請余勘定。○[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從上面舉的兩個例子,說明資料的時代勘定是十分重要的。◆2.測定。○[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兩天後就由一個行地理的風水先生用羅盤在後山頂上勘定了地勢。◆3.戡定。勘,通戡。以武力平定。○《清史稿‧選舉志一》:[世祖]勘定天下,命賑助貧生。
勘當(勘当),◆1.審問核察。○[唐][劉肅]《大唐新語‧持法》:[崔宣]反狀分明,汝([張行芨])寬縱之,我令[俊臣]勘當,汝無自悔。○《新唐書‧儒學傳中‧徐堅》:比犯大逆,詔使者勘當,得實輒決。◆2.審核議定。○[宋][蘇轍]《論邊防軍政斷案宜令三省樞密院同進呈札子》:元係樞密院指揮取勘及保甲司乞特斷公案,令大理寺定斷,刑部勘當申院。○[宋][洪邁]《容齋隨筆‧吏文可笑》:予白丞相別令勘當,乃得改命。
勘察,◆亦作勘查。◆實地調查。今多指在采礦或工程施工以前,對地形、地質構造、地下資源薀藏情況等進行實地調查。○《紅樓夢》第七四回:[王夫人]正嫌人少,不能勘察。○[冰心]《再寄小讀者》十: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寶貴的、對於工業建設極其有利的礦產,也正在勘察之中。如:對這個盆地,我們已先後勘查了三次。
勘查,◆見勘察。
勘測(勘测),◆勘察測量。徐遲《地質之光》:但是野外勘測,餐風飲露,地質工作也是艱苦卓絕。○[魏巍]《做新型的知識分子》:沒有設計就不能施工,沒有正確的勘測,就不能有正確的設計。
軍籍勘合(军籍勘合),◆軍人的憑證。○《續文獻通考‧兵二》:﹝[明][洪武]﹞二十一年,令衛所覈實,軍伍有匿己子以養子代者,不許。是年秋,令衛所造軍戶籍,又置軍籍勘合。○《續文獻通考‧兵二》:命兵部置軍籍勘合。遣人分給內外衛所軍士,謂之勘合。戶由其中開寫從軍來歷,調補衛所年月及在營丁口之數,如遇點閱,以此為驗。底籍則藏於內府。
禁勘,◆拘押审问。○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九:許將坐太學獄,下御史臺禁勘,僅一月日,洎伏罪,臺吏告曰:‘内翰今晚當出矣。’
較勘(较勘),◆考校核對,以審定原文的正誤真偽。○《元典章‧戶部‧行用圓斛》:付令工部造到圓斛一十隻,較勘相同。○[清][戴名世]《閩闈墨卷序》:鎖院之內,手披目覽,往復較勘,惟恐失一士而衡量之有差也。○[廖仲愷]《<全民政治論>譯本序》:其關於立法原理之作,對於[英國]所行數種法律,以彼所立功利之標準,嚴為較勘,有不適合,指摘無遺,使知前人立法之不周,而個人自覺之足尚。
簡勘(简勘),◆檢查;審核。○[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三齣:以此陰司所定功罪,俱送來我這裏簡勘,大凡有片念靈通,就許他同歸佛會。
檢勘(检勘),◆1.檢驗考核。○《新唐書‧元載傳》: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於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會昌五年舉格節文》:今諸州府所試,各須封送省司檢勘。○[宋][司馬光]《務實》:材任相違,職業廢弛,而檢勘出身,比類資序,其於審官,不亦遠乎?◆2.檢查考定。○[唐][薛用弱]《集异記‧陳導》:見一人龐眉大鼻,在舟檢勘文書,從者三五人。○[後蜀][何光遠]《鑒誡錄‧神口開》:[唐][大中]初,有[任士元]與[宇文錯]爭田,俱無公執,雖經檢勘,難定是非。
監勘,◆监督审问。○宋王銍《默记》卷下:宰相聞之怒,再命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蘇安世勘之,遂盡用張前後語成案。俄又差王昭明者監勘,蓋以公前事,欲令釋憾也。
繫勘(系勘),◆囚禁審訊。○[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又以[吳]人[陳濟生]所輯《忠節錄》指為[炎武]作。○[炎武]聞之,馳赴[山左],自請繫勘。
計勘(计勘),◆核查勘驗。○《釋迦方志》卷下:[晉][太元]十九年歲次甲午,比丘[道安]於[襄陽]西郭造丈八金像一軀。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當滅。計勘年月,悉符同焉。○[明][倪岳]《會議》:果有滲漏損壞之日,聽令照依具奏,計勘明白,方許興工。
會勘(会勘),◆會同查勘。○《明史‧宦官傳二‧高淮》:參隨[楊永恩]婪賄事發,奉旨會勘,卒不問。○[明][張居正]《答河道總督王敬所書》:故請差科臣會勘,徒以息呶呶之口耳。○[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其友昔在某公幕,因會勘宿古寺中。
行勘,◆進行審問。
歸勘(归勘),◆送交有關部門審問。○《元典章‧刑部四‧殺親屬》:[延祐]二年八月×日,承奉行省劄付來呈[建寧路]歸勘到[李孫]砍死妻[蔡佛姑]。○《明律‧戶律‧鹽法》:凡守禦官司及鹽運司、巡檢司巡獲私鹽,即發有司歸勘,各衛門不許擅問。
根勘,◆徹底查究。○[宋][蘇軾]《論高麗進奉狀》:兼今來引致[高麗]僧人,必是[徐戩]本謀,臣已枷送左司理院根勘。○[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一日,朝士同觀報狀,見[嶺]南郡守以不法被劾,朝旨令[但中庸]根勘。○[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操戈入室,理所必然,根勘已明,可驅之去。
覆勘,◆審核。○[明][沈德符]《野獲編‧臺省‧御史與邊功》:至於御史,雖有監軍記功之責,例主糾彈,不主薦舉,又主敘功後覆勘,不主報捷時敘功。此定規也。
對勘(对勘),◆1.猶對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金剛經鳩异》:又說對勘時,見一戎王,衛者數百,自外來。○[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席方平》:當堂對勘,[席]所言皆不妄。◆2.對照比較。○[宋][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二》:以兩司奏狀對勘,以防虛偽。◆3.鎖合。○[元][喬吉]《一枝花‧私情》曲:從今將鳳凰巢、鴛鴦殿遮籠教暗,將金縫鎖、玉連環對勘的嚴。
點勘(点勘),◆1.校對勘正文字。○[唐][韓愈]《秋懷》詩之七:不如覷文字,丹鉛事點勘。○[宋][劉克莊]《漢宮春》詞:夜窗猶坐書案,點勘偏旁。○[清][李調元]《別檢討李琪園鐸》詩:他時不朽業,點勘煩乘間。◆2.檢點查看。○《前漢書平話》卷上:﹝[劉邦]﹞宣[周勃]排甲馬,點勘軍兵。○[明][單本]《蕉帕記‧鬧婚》:朦朧,點勘春光,又早漏洩東風一種。◆补证条目■校对勘正文字。○余章瑞《千藏万藏,不如藏书》:孙星衍从小‘窃视柜中书,心好之’,日读《十三经注疏》及诸史,朱墨点勘,凡数过。
打勘,◆1.查問。○[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演福新碑》:﹝[家之巽][志行]﹞為[演福寺]作[觀音殿]碑……碑成,打造遍送當路,其後官司打勘沒官。◆2.拷問;刑訊。○《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山前行][山定]看着小娘子,生得恁地瘦弱,怎禁得打勘?怎地訊問他?
讎勘(雠勘),◆校勘。○[唐][道宣]《續高僧傳‧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至於尋檢文理,取會多乖,乃結義學沙門讎勘正則,其有詞旨不通者,並諮而取決。○[清][葉方蔚]《<水東日記>序》:因取三本參互讎勘,是正頗多。○[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二:爰搜取各家刊本,彼此讎勘。
吃勘,◆亦作喫勘。◆勘問。
察勘,◆實地調查。○[清][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中:朕心深切軫念,著行該撫親歷[直隸]被災各州縣,通加察勘,悉心籌畫,應作何積貯,該撫詳議具奏。○[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總理》:一則草料喂養,勤行察勘。○[茅盾]《送考》:原來這位少爺已經像總司令察勘地形似的把這龐大校舍的每個角落都摸過了。
查勘,◆實地調查;查看。○《元典章‧臺綱二‧照刷》:如因後事發露或查勘後卻有漏報,該刷卷宗首領官吏情願當罪。○《明史‧宦官傳二‧陳增》:[萬曆]十二年,[房山縣]民[史錦]奏請開礦,下撫按查勘,不果行。○《紅樓夢》第一○三回:且說[賈雨村]陞了京兆府尹,兼管稅務。一日,出都查勘開墾地畝。○[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今天我自己查勘了一下:我從在《新青年》上寫《隨感錄》起,到寫這集子裏的最末一篇止,共歷十八年,單是雜感,約有八十萬字。○[洪深]《青龍潭》第三幕:如果現在報了上去,省裏派人下來查勘,把田里的青苗,拍一張照相呈上去,縣長的報告,就成為不盡不實了。
駁勘(驳勘),◆駁回原判,重行審勘。○《宋史‧刑法志三》:比詔諸提刑司,取翻異駁勘之獄,從輕斷決。○《元典章‧刑部二‧斷獄》:雖經按察司審錄無冤,中間卻有漏落情節,追勘不完,以致再行駁勘。
比勘,◆謂比照驗證。○《花月痕》第十回:[荷生]回營,細想那丫鬟的話及園中光景,與那[呂仙閣]麗人比勘起來,覺得[劍秋]的話句句是真;也疑[呂仙閣]所見的,定是[采秋]。
保勘,◆核查勘定,擔保。○《元典章‧戶部五‧站戶典賣田土》:今後,站戶如必消乏典賣田土,當該社長里正主首,親鄰並原簽同甲站戶,從實保勘是實,止於同里戶內互相成交。
勘鞠,◆見勘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