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合三起一六,午夜钟声更夫敲猜一生肖(二七合三起一六,午夜钟声更夫敲打一个生肖动物)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更夫巡夜是一种报时方式,古代科技十分落后,几乎所有的事都需要以人力完成。而大家在电视剧中听到更夫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其实是属于火甲的役务,类似现代的消防,因更夫与火甲功能重合,而被合并起来。

古代的时钟

古人的时钟大概有四种——铜壶、香篆、圭表、辊弹。铜壶即为刻漏,圭表即指日晷,辊弹记载很少,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和西方的自鸣钟一样的东西。香篆,又称火钟,以火均匀燃烧的特点计时。

这其中古人使用最频繁的有二种——日晷刻漏。日晷主要原理是利用阳光来确定时刻,只不过只适用于白天。而刻漏,利用水的均匀流速计时,为了保持流速恒定,就要保证下面桶水平面恒定,所以需要上面的桶持续给它补水。

谯楼

有二样时钟后,就需要一个动作它们的平台——谯楼

谯楼,最初是一种军事设施,用于对敌警戒——古者兵车所次,必巢居于其上以观敌,谯楼就是仿照古代兵车而建。

和平年代兵车就成谯楼,变成了用于计时和报时的高楼,通常在古代城市城墙的城门楼上,或者建在县衙门前。

谯楼慢慢发展,会分出二种新建筑——钟楼鼓楼

二者可以用暮鼓晨钟(晨钟暮鼓也行)解释,即钟声表示天快要亮了,而鼓声则表示进入夜晚。

古代建筑讲究中轴对称,钟楼鼓楼也就分别建在一东一西。如果县里条件有限,也可以将二者合关起来,称为钟鼓楼

这样以城市钟鼓楼为中心,再由钟声、鼓声及更夫打更将时间传达出去,这就涉及古代城市中的更夫制度。

更鼓制度

《史记》鸡鸣狗盗中孟尝君某门客学鸡鸣骗开函谷关,使孟尝君安全出关。此事确实是真的,因为战国年代城镇中无精确的时钟,只能利用动物的某些特征看时间,所以当时的报时员称为鸡人。

鸡人之后便改称更夫,更夫之得名,是因为古代习惯将一夜分为五更,负责夜晚报时的人便称为更夫、更人、持更人、支更人等。

大致在明朝宣德间,基层的治安组织火甲开始出现,在城市称为火夫,它的职责是值更巡逻,遇有火警和匪警及时救护报官,同时还有擒捕盗贼之责。所以它承担了更夫值更报时的职责。

城市中的打更

更(火)夫是一种,基于保甲制度。由州县统计共需多少人,由官方统一雇用。但更夫有工食银,为防止官府胥吏从中舞弊,更夫需要在自打更的区域内沿门讨要。

即将那些夜晚巡更范围可包括在内的房屋编定房号,确定其应缴的房税,发给由贴,即通知单,通知单一式两份,火夫根据通知单,挨门打讨,领取工食。

确定好打更区域后,每当夜晚夜禁时,更夫会按谯楼更点往来巡逻。

每夜五更,起更之后,更夫开始夜巡,更夫所使用的工具有锣、梆、铃等,按谯楼更点鸣锣击柝,每交一更,还要高声喊唱,唱词约;凡我甲户,致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连续唱三次。

行走路线如图,先从谯楼起,依次巡视县城中各个机构,如监狱、仓库、城门等。

乡村的情况比较松散,因乡村地区特殊,没办法实行夜禁。所以一般在交通要道设置栏栅,再由乡里抽人看管,再组织壮年巡视,遇有情况,即敲打铜锣、竹梆,引来增援。

古代社会为什么需要更夫

中国古代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明而动、晦而休的传统社会,对于时间虽不要求准确性,但也要因时而动,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开城门时间,还有士大夫上朝时间,知县坐堂时间,科举开考时间等等,都要有时间的准确性,所以必需要更夫提醒人们时间。

而且古代的更鼓制度更类似于今天的北京时间,只不过是一个地域性的报时系统。今天的我们没觉得时间有什么不便,是因为时间已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