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器乐曲谱,都是以记录曲调为主,再加注该项乐器的专用指法符号。唯独古琴曲谱例外,从文字谱到减字谱,都是只记指法,不记旋律和节奏。
汉以前,古琴尚未定型,有五弦、七弦、十弦等,大小长短不一,琴面不平,没有徽位,以弹散音为主。
那时古琴主要是作为歌唱的伴奏乐器,曲调很简单,技巧也不复杂,能唱就能弹,故有家弦户诵,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
用民歌曲调弹唱民间歌谣,才可能做到诗三百五,孔子皆弦歌之。
这时,琴谱并非必需,即使有,也是以官商唱名记录曲调。相传琴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是别谱,不行于后代。
这种别谱,可能就是曲调谱,《碣石调·幽兰》的弦序名称,大概还保留着这种别谱的痕迹。
东汉以后,古琴体制逐步完善,为了适应演奏按音、泛音的需要,琴面趋于平整,出现了徽位,再不是一弦一音了。
且古琴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同声的徽位多,音色变化大,若不注明弦序、徽位和左右手指法,将使演奏的人无从下指。
随着古琴器乐化的发展,演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这时既有必要,也有可能记谱了,于是就产生了文字谱。
古琴的教学,向来都是依靠口传手授,要口传就要有一种说法,而这种说法写成文字,就是文字谱。
文字谱约产生于魏晋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
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人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
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至少度过了近千年的漫长岁月。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美学趣味与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大致说来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草创期 ◆中唐
此期减字谱以曹柔为代表。
它刚从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与文字谱相比,有两大不同:
1、明确区分四指八法,改变了文字谱食、中两指均可用抹或中、无名两指均可用勾的传统。
2、将所有的指法、术语,取其偏旁,进行简化,组成新的谱字。
其他方面,特别是重用右手蠲、全扶等繁声指法,弦名称宀(宫)、倽(商)、⺈(角),徽位名称,儚(寸许)等,均与文字谱一样。因此,这种减字谱还是比较繁琐的。
由于各琴家对同一谱字减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减字体系。
发展期◆ 晚唐至两宋
此期减字谱可以晚唐陈拙、北宋成玉为代表。
其主要变化有三:
1、有的术语进一步简化,如弦名改称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
2、右手繁声指法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同类指法。如蠲即有叠蠲、背蠲、正蠲、反蠲、夹蠲之分。
3、与日益强调声韵的要求相适应,左手指法得到了发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夹徽猱、再猱等等。
成熟期◆ 宋末至明清
此期可以宋末《事林广记》、明中叶《松弦馆琴谱》、清初《五知斋琴谱》与清末《琴学入门》各谱为代表。
总的倾向是,右手繁声指法被单声指法所替代;
各种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如徽位已统称几徽几分;
左手指法得到发展;开始出现点板的要求。
自古以来,有关减字谱的文献数量甚多。其重要者见于《太古遗音》、《琴书大全》与明清两代的大量琴谱内。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可供参考。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