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相似,相映成趣,飞禽走兽成一对是什么生肖(物有相似,相映成趣,飞禽走兽成一对指的生肖

侗锦古称纶织,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独特的纺织工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侗族妇女以织锦为载体,传承着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一根根丝线细如针、多如麻,一块一尺见方的侗锦要用1000多根纱。杨羽 秦鑫 摄

传统的侗锦分为素锦和彩锦,用黑白棉线织成的称素锦,用彩线交织而成的称彩锦。睡觉盖的被面、背小娃娃用的背带、五彩头帕和衣服,还有侗家姑娘出嫁配的八件套……侗锦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日用锦,还有寿锦和法锦。寿锦专门用于老人死后垫棺;法锦用于祭祀挂单、祭师披的法毯等。杨羽 秦鑫 摄

侗锦纹样类型繁多,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瓜果藤蔓的动植物类纹样十分普遍。侗族妇女将各种图案与符号纺织在侗锦上,凝聚着侗民对祖先、土地、生命等的崇敬与爱戴。以纹饰承载着丰富的文意,形成一种纹饰语言,并世代传承至今。蜘蛛是侗族独具特色的吉祥物,生命力旺盛且繁殖能力强,具有象征种族繁盛不衰的美好寓意。图中这块侗锦带有传统的蜘蛛纹图案。织机上方的编织竹签就是花纹图样的模板,这样的竹签图样每个侗族妇女都有几块,由侗族母女代代相传。杨羽 秦鑫 摄

文坡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这个处在湘黔桂三省交界处的小山村,90%以上的妇女会织侗锦。村口有一栋三层高的木质绣楼,每天上午9时许,咔嗒、咔嗒的织锦声从楼内响起,清脆悦耳。图为绣楼大厅,镂空雕花隔断和麻线卷帘装饰,头顶七彩丝线展示的是侗锦的编织流程。杨羽 秦鑫 摄

平日里热闹的绣楼里今天略显冷清。村里的道路硬化工程在施工,绣娘们都去工地上帮忙了。村民粟胜地今年四十出头,尽管家中也有织机,她还是习惯每天早晨忙完家务就来绣楼织锦。依靠织锦,现在的她每个月能赚两千多元。她说,到这里既能和大家一同研习技艺,也能拉拉家常,比一个人在家里织锦有趣多了。杨羽 秦鑫 摄

侗锦用斜架式织机全手工编织,经线坐底,纬线起花,通经通纬织造。用斜架式织机编织时,讲究眼、手、脚、腰的高度配合。纺织时,腰上、腿上会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眼数丝线、脚踏手捋,一方侗锦就这样织成。织侗锦是个精细活,一位技艺娴熟的织锦女,从早到晚也只能织一寸而已。杨羽 秦鑫 摄

侗锦织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难的当属数纱。1000多根纱要靠眼力一根根数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杨羽 秦鑫 摄

粟田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少时,每晚伴着母亲的织声入睡,12岁随母研习侗锦,15岁掌握全套编织技术,50多年来,粟田梅与侗锦从未分离。2011年,粟田梅当选为村支书。如何带领大山深处的乡亲们脱贫?她想到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侗锦织造技艺,将千年侗锦打造为产业,就能带着姐妹们在家门口致富,用双手编织美好生活。杨羽 秦鑫 摄

如何让传统的侗锦走出一方侗寨,走入千家万户?2011年起,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来到这里,将现代文创理念与侗锦传统文化元素结合,通过材质、颜色和功能的创新,让千年侗锦从前世走向了今生。创新了产品,打开了市场,依托侗锦产业,如今文坡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3500多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脱贫。图为侗锦基地的产品——围巾,设计简洁配色经典,青春时尚感十足。杨羽 秦鑫 摄

文创产品——这组杯垫创意取自十二生肖,图案生动、色泽艳丽,兼具艺术感和实用性。杨羽 秦鑫 摄

文创产品——橱窗中的这块锦帕将侗锦编织技艺与刺绣等元素相结合,图样设计别具一格、纹饰样式丰富多样,色彩搭配明艳动人,让人眼前一亮。杨羽 秦鑫 摄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