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味渐阑如嚼蜡,惟诗直恐死方休是什么生肖(世味渐阑如嚼蜡,惟诗直恐死方休猜什么意思)

引导语

自打能走路开始,我们便习惯了满世界疯跑,越跑越得意,只有碰了壁才停下来,没心没肺地呻吟:我的 心好疼啊。

闲话嚼劲

先从嚼字聊起。嚼,篆文由口(喝水)和爵(酒器)组成,造字本义是用高级酒器爵细品美酒。《史记 • 郭解传》有个细节: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疆必灌之。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如果别人酒量小,就强行灌酒。看来古时就有斗酒的习俗,且有仗势灌酒的记录。

现今嚼多指上下牙齿磨碎食物,例如嚼食嚼咽等等。宋代陆游《杂书》中有世味渐阑如嚼蜡,惟诗直恐死方休之句,这里的嚼虽有用牙咬碎之义,但对象已经不是食物了。除了蜡可以嚼,文字和舌头也可以嚼,是曰咬文嚼字嚼舌头;文字嚼碎了好消化,舌头嚼碎可够疼的了,但疼的是别人。

吃东西为什么要用嚼?大概跟食物有韧性、弹性有关,但绝不是嚼不烂,这叫有嚼头或者有嚼劲,比如牛皮糖就是典型的有嚼劲。

哪些食物有嚼劲?最先激活你味蕾的恐怕是辣条。辣条也叫大面筋。辣条激活了你童年的末梢神经,成全了你儿时的美好记忆,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火了四十年。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有嚼劲。辣条算是中国一道非常具有特色的零嘴,不仅口感劲爆,香辣劲道,而且回味无穷。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要说有嚼劲的食物非拉面莫属。拉面的嚼劲怎么来的?其实我也只知一二,一查,嚯,一般人还真弄不出来。第一选面,一般要选择新鲜的高筋面粉。第二是揉面,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的灰,实际上是碱,却又不是普通的碱,是用戈壁滩所产的蓬草烧制出来的碱性物质,俗称蓬灰,加进面里,不仅使面有了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且拉出来的面条爽滑透黄、筋道有劲。第三是饧面:将面粉和成一块光滑、较硬的面团,饧30分钟。第四是溜条:由膀圆力大的小伙子先将大团软面反复捣、揉、抻、摔后,将面团放在面板上,用两手握住条的两端,抬起在案板上用力摔打。这样千锤百炼出来的拉面没有嚼劲才怪呢!

有一年去欧洲,市面上能够吃的东西,大概只有意面,吃起来口感筋道。英语里有个词al dente ,意思是有嚼劲的。有人说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形容面条或蔬菜耐嚼的。可见意大利面原本也是很有嚼劲的。

还有一种很有趣的说法,品红酒的人往往说某款红酒有嚼劲。这里嚼劲指的是单宁在口中的感觉。单宁会使口腔表面产生干渴之感,让人想要饮用更多葡萄酒,同时又不得不眉头微皱,脸颊紧绷。当葡萄酒中单宁含量较高时,一些酒评家会形容葡萄酒强劲而有嚼。

食物有嚼劲,大多还是取决于食物的弹性,就是取决于被咀嚼者。若文字有嚼劲呢,应该取决于文字本身的弹性。

什么样的文字有弹性?最高境界当然是言近意远。文字层面上平易浅显,而表意丰富深远。简单地讲,就是要把大家熟悉的词语用活、意义用尽,把词语的多义性彰显出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功效。康老师说我的文字有嚼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以《松岗大道的雨》结尾为例略加诠释。

只为了变成这一阵细雨/轻吻植物的甜蜜/松岗大道东连凤凰,西接长安

我删除文明对自我的束缚后,回归自然,"变成细雨"、亲吻植物,达成与植物和谐。而被文明修剪的"松岗大道也挣脱文明的捆绑,回归原初的吉祥和谐(凤凰)、达到长久的安宁。这里的"细雨"植物""松岗大道"凤凰长安等词语都改变了原意,或引申或转义,或隐喻或转喻,有了多层意蕴,在语境的暗示下,脱离了通常的意义,产生了新意,从而形成了词语本身的张力,就是有厚度,具有弹性

文字有嚼劲,创造文字的人当然也要有嚼劲。比如说这个人很有嚼劲,大概是说这个人有经得起咀嚼的厚度或深度,绝非乏味无趣、肤浅之辈,就像小说里的圆形人物一样有嚼头。再如说有人跟你较劲,生命才有嚼劲,是说你生命就不会单调乏味,就有了厚度。嚼其实就是玩味,一个人是否值得玩味,不仅取决于咀嚼者,更取决于被咀嚼者的厚度和弹性

…………………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