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香港电影和连续剧,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电影开头的维多利亚港和远处的高楼大厦,灯火璀璨的香港夜景,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富人的豪宅和身边的美女。
香港由三部分组成: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总面积1092平方千米。1997年回归前,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岛和九龙是割让给英国;新界是租借,期限100年。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得到这些土地。
1842年8月29日,通过《南京条约》英国得到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
按照英国习惯,皇家拥有的土地叫 Crown Land,俗称官地,也就是国有土地,可以按照年限租给民间。
土地的所有权在政府手里,民间通过交租金,拥有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这个和我们现在租房一样,你只能住,没有产权,房产证在房东手里。
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香港成了英国皇家土地。香港政府出租土地使用权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公司开发土地,成就了香港地产大佬。
政府通过批租土地得到了资金,避免了出卖土地的骂名;企业得到土地,买房赚钱,两全其美。当然香港出让官地,并不是都是有偿,公用事业如医院、学校、寺庙等多是无偿使用。我们内地后来学习这个土地拍卖制度,各地纷纷开始卖地,形成土地财政。
自英国占领香港以来,人口一直在增加。1841年香港人口7400多人,1847年2.39万人。1851年太平天国逼近广州,不少广州人跑到香港,1851到1855年,香港人口增加一倍。1876年,香港人口13.9万,1900年,26.3万。2021年,常住人口约718万。
但香港60%的土地是山区。百年来,香港的人地矛盾一直紧张。随着人越来越多,土地不够用,1854年香港开始填海造地,此后填海造地从未停止。
香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两个住房体系:一个私有化的商品房市场,有钱就能买卖。另外一个是公屋和居屋,也就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
1945年二战结束后,70年来香港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公屋体系。截至2021年,三分之一港人住在公屋,约210万人。另一方面,李嘉诚为代表的地产商推动了香港经济繁荣但也推高了房价,给香港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
两种住房体系深深的割裂了香港。一部香港住房历史,就是一部香港发展史。
首先从一场大火说起。
一 寮屋和徙置房
香港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现在国际大都市,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港府和百姓,尤其是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大环境。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香港3年零8个月。日占期间,香港受到严重冲击,房屋损坏严重。人口从1941年的163万减少到60万。
1945年8月15号,日军投降后,港英政府回到惨遭破环的香港,完全房屋损坏8700幢,部分损坏1.03万幢,导致16.1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华人15.4万。
随着经济复苏,香港人口快速增长,以前逃难出去的,现在又回来。同时大量内地人也往香港跑,结果每个月有10万人涌入香港。1945年底,香港已经有100万人,1947年更是增加到了180万,1950年到了200万。
一方面是战争损坏房子,另一方是人口快速增加,香港房屋紧缺,住房成了大问题。港英政府对住房短缺问题,基本是放任自流。
1947年,港英政府颁布《业主与租客(综合)条例》规定战前建的房子租金,不能超过战前的租金。但战后建的房子或者用战前租金100倍重新修建的房子,租金不受管制。
这个法规想法是好的,就是限制涨租金,禁止业主赶租户,让普通人有个住的地方,避免社会动乱。但人口越来越多,即使原有的房子住更多人,但房子还是不够住。
在市区租不起房子的人便在周边空地,用木头或者铁皮搭建了一两层的房子,慢慢的这些房子连城一篇,也就是寮屋区,也就是贫民窟,类似我们说的城中村。
1950年香港总人口220万,寮屋区住了30多万。寮屋区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没有正规的电力供应,人们经常偷电,电线经常超负荷运转,到处是安全隐患。
现在寮屋
过去在九龙深水涉大埔道山脚,有大埔道村、白田村、石硖尾村、窝仔等遍布寮屋的村子。
1953年平安夜,石硖尾发生火灾,当晚北风很大,火势蔓延到附近村子的寮屋区,大火烧了5个小时,1.2万户家庭,5.8万人没了住的地方。之后一年,寮屋区又发生了5次大火和一些小火,4.2万人没了家园。
大火前的石硤尾
石硤尾大火后,为了安置灾民,港英政府最初计划发给灾民补助金,安置灾民。但当时政府财力有限,港英政府转而在着火的地方建起了费用较低的临时徙置房,也叫鲍宁平房(Bowring Bungalows),低价租给因寮屋区着火没地方住的人。这个方案两全其美,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得到社会好评。
1954年政府建了8幢6层的徙置大厦和一批2层房子,安顿了5.4万人。每个房间12平方米,5个人住,成人每人2.2平方米,小孩1.1平方米,每月租金14港元。
香港公屋建设由此开始,延续到今天,走过了曲折历程。几百万香港人和公屋绑定在一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塑造着香港的社会结构,是几代的难忘记忆。
港英政府盖房子,低租金,不完全是活雷锋,有政府自己打算。寮屋区占据了位置很好的市中心周边地段,土地利用效率很低,还有很多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政府没办法卖地,如果能把这些地收回来,政府把地卖给私人开发商,能得到不少收入。
1954年徙置大厦的成功,鼓励政府系统地建设徙置大厦,处理寮屋问题。1954年政府把寮屋称为容建物,登记备案。对已有的寮屋逐步清理,对后来非法建设的劝阻无效后可以拆除。
1955年,港英政府重新修订了《业主与租客条例》,允许业主把不能住的旧房子拆了重盖。前面提到过战前旧房子,租金不能变,但战后新房子租金没有管制。
面积一样的5层楼,新建房子一年租金有2.7万,但战前的旧楼房,租金只有4800。所以这个方法一提出来,业主开始大量拆旧楼,大量的住户被迫跑到寮屋区,希望得到政府的徙置房。
1953年有30万人住在寮屋区,1960年达到60万,占总人口的20%。寮屋区人越多,港英政府收地计划越难执行,港英政府被迫建更多的徙置大厦,安顿越寮屋区居民。
1957-1963年,政府平均每年拆除9000间寮屋,1963-1967年每年拆除的寮屋高达1.6间。政府在拆除的地方建起徙置大厦。1957-1967的十年间,政府建的徙置大厦为近50万人提供了安身之所。
这些徙置大厦建设标准很低,有人称之为兔子窝。用现在标准看,这些早期徙置房几乎都是毛坯房,但还是比漏风漏雨的寮屋好,改善了寮屋区人们的生活条件。
有的楼房8个星期就建好了,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只有楼房两端才有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类似筒子楼和工地临时板房的组合。后期徙置房的标准提高了,有了独立卫生间和厨房。
石硖尾邨建于1954年,是香港首个徙置屋邨。旧屋邨于2006年进行最后一期的清拆重建,只保留一座美荷楼。一群在石硖尾邨度过童年的旧街坊,重回旧地,缅怀昔日简朴而富于人情味的岁月。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徙置大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对于有一定收入,买不起商品房的人,政府推出了价格高一点的廉租房,往往称为xx邨(邨同村),标准要比徙置房的高。
二 公屋—廉租房
1954年,政府建设徙置房的同时,成立香港房屋建设委员会筹划廉租房。以前的徙置大厦是政府出资建设,廉租房需要自负盈亏,在土地价格和贷款方面得到政府优惠。
1957年,港英政府的第一批廉租邨,北角渣华道廉租屋邨落成,高11层,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阳台、和电梯。
房子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公交站、轮船码头、商店。这个廉住邨的推出后,社会反响很好,符合资格的市民踊跃申请。
北角渣华道廉租屋邨的成功鼓励港英政府建设更多廉租房。
其中华富邨是香港最大的廉租屋邨,1966年动工,1971年完工,有25栋多层大厦,9259个居住单位, 可住6.4万多人。华富邨远离市区,目标是发展成自给自足的社区,内部有商业、文化教育、和配套交通网络,就像一个微型城市。
在这些廉租邨里,彩虹邨因其多姿多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了网红打卡地。
申请廉租房有一定的要求:收入400-900港元才可以申请,低于和高于这个收入没有办法申请。虽然有申请门槛,但抵不住香港人越来越多,住房需求旺盛,不能满足需求。
二战后,香港和很多地区一样,进入深入生育高峰期,这些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结婚生育年龄。
大家庭逐步消失,进入小家庭时代,也就是核心家庭。家庭多了,住房需求就更大了。
能达到申请标准的人越来越多,廉租房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廉租房建设速度赶不上需求。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港英政府推出《寮屋管制、徙置大厦、及政府廉租房屋政策检讨》白皮书,核心是控制寮屋发展,加快廉租房建设。
1964年推出政策到1971年,政府兴建了各种徙置大厦225幢,住在里面的人从54万增加到118万;住在廉租房的人也达到40万。两类人口占到香港总人口的37%。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香港已经有400多万人。虽然政府建了大量公屋,私人房地商大力建房,但底层百姓住房需求依旧没有得到满足,房慌问题依旧在加重。
1971年,麦理浩出任香港第25人港督,上任后第二年推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从1973年到1982年要为180万居民提供舒适的住房。三口之家都有独立的居住单位,每人居住面积不少于35方尺。
为了到达这个目标,港英政府要在香港新建72个公共屋邨,其中包括新建53个,改建12个,以及7个乡村屋邨。如果完工,香港再也没有居住简陋、拥挤、质量差的居住环境了。
这就是著名的十年建屋计划
为了完成这几计划,港府把以前负责徙置房和廉租房的机构合并改组,成立新的房屋建设委员会。把过去分散和权宜之计的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的规划。
十年建屋计划工程浩大,考验着港府的执政能力。除了庞大的资金,还需要找地盘,修建配套的交通、电力、水等基础设施。在地皮方面,一方面拆除早期的徙置大厦,另一方面是在新界开发新市镇,新建公共邨屋。
美东邨是十年计划的开端,后面陆续修建了爱民邨、南山邨、富山邨、彩云邨等,54万港人住进这批新邨。
短短十几年,香港出现了一些居民多达到10多万的徙置区和公屋,其中慈云山徙置区有14万人。
人多了,事情就多。为了抢地盘,黑色会打架,非法聚集,偷窥等时有发生。这种乱七八糟的环境,香港一度称为红番区。
明清,荷兰人到广东、香港、澳门一代活动。当地人称这些人为红毛人,大意是没有开化的野人或者恶霸,红番区就是黑社会比较猖獗的地区。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成龙主演的《红番区》讲述了警察和美国黑社会的故事。
电影《古惑仔》开头给写道:
1956年,石峡尾大火,香港政府为安置贫民,大量自建迁置区。随着战后一代迅速崛起,数以万计的家庭生活在这狭小单位里,加上父母为口奔食,填鸭似的制度又不完善,很多少年因此走上歧路。迁置区球场也是他们发挥精力的英雄地、培养古惑仔的温床。
以前看《古惑仔》没有注意这段话,现在看百感交集。这些没人看管,不爱读书的青少年,走上了黑社会道路,不仅危害社会,也毁了他们自己前途。很多香港黑社会大哥都是从徙置房或大型居屋社区混出来。
当年热播的时候,陈浩南和山鸡是多少人的偶像,有青少年在学校或校外组织类似的组织,整天不学习到处游荡打架,有人悔改了,有人陷阱去出不来,整个命运都变了。
三 居者有其屋计划
前面说过,入住廉租房需要达到一定条件,结果出现了夹心阶层:条件比较好,不能入住廉租房,但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买商品房。为此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和资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自己买房。
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居屋。居屋质量比较好,和私人楼房差不多,但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低30%到50%。居屋就是我们说的经济适用房。
看到这么合算的房子,有人就开始打主意:买下来,卖掉就能赚不少钱。为了防止这类投机行为,政府规定房子前5年只能原价卖给房委会,不得私自出售。
1987年首批居者有其屋计划的8400套房子上市,3.6万个申请者。
为了加快进度,1978年政府推出私人参与居屋计划:政府以招标的形式把土地卖给私人开发商,开发商以政府规定的价格把房子卖给政府批准的购房者。
1973到1982年,政府建了22万个住宅,其中18万个廉租房和3.2万个居屋,为100万香港市民提供安居之所。
随着70年代中东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本来要买私人商品房的人也转向廉租房,同时大陆偷渡过去大量移民。
结果到了80年代,香港依旧缺房,寮屋未能清理干净,等待廉租房的人有增无减。十年建房,延长5年到1987年,政府总共建了可容纳150万人住的房子,和当初180目标接近。
1987年政府计算后发现,让每个家庭有住的地方,政府还需要建设96万住宅。
未来的情况是廉租房可能过剩,但可以买卖的居屋和商品房子可能不够。所以政府的政策变了,从支持市民租房到支持市民买房,有自己房产,作为解决香港房子问题的办法。
随后政府加快居屋和私人机构参与建设居屋。政府推出购买居屋人贷款计划,1988年每个房子贷款额度13万,到了1993年提到20万。
为了配合贷款计划,房委会推出了双倍租金和富户计划。就是有人在居屋住了多年,但现在收入是当时申报收入的2倍,这些人本应该搬出廉租公屋,但有些人就是不走。政府为了逼走他们去买居屋,就提高租金,把腾出来的房子让给需要的人。
四 八万五计划
香港政府知道住房问题严峻,可是解决起来有异常艰难。大家都知道供需和价格的关系:东西多了,价格下降;东西少了,价格上升。房子涨价有人不满意,降价也有人不满意,政府很难平衡
高价买了房子的人,很大比例资产都在房子上,房价降了,资产缩水,家庭经济崩溃,社会不稳定。
但是不降房价,任由房价继续涨,普通人就更难买得起房子和改善居住环境了,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
上面提过政府的居屋计划,也就是经济适用房,发展的不好,因为这个房子和私人商品房竞争。如果市场上经济适用房多了,那么商品房的价格就会受到影响,大概率是下跌,这样高价买房的人就不满意了。
我们先回到1980年代,中英谈判香港回归问题。
新界是租界,租期100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到了70年代末,新界租期要到,如何处理未来的土地使用,成了制约香港发展的大问题。有人觉得未来政治不稳定影响香港发展,人心惶惶。
1979年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没有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开始谈判香港回归问题。
经过2年长达22轮的谈判,1984年9月26日,中英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这个协议给了投资者信心,中英政府努力维护过渡期香港的繁荣稳定。
《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锲约》规定从1985年起,过度期港英政府每年新批出的土地不超过50公顷,但不包括批给房委会建造公屋的土地。
这个50公顷计划是按照70年代的土地供需制定的,不符合后来社会发展需求。从实际来看,从1985到1987年,每年供应私人建房土地40-80公顷,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在12年的过渡期内,不管是私营商品房还是政府公屋,都比实际预测的少。据测算公屋少了8697个,私人住宅少了2.8万个。
可是香港经济繁荣,人口增加。1992年香港政府预测到2006年香港人口到达630多万,实际是1996年香港人口就超过631万。
人口大量增加,可是房屋供应减少,住房紧缺加剧。怎么办?
1997年7月30日晚,伴随着权力交接,董建华成为香港首任特首,开启香港新时代。
上任后,董特首推出 八万五计划:从1999年起,每年兴建公营和私营单位不少于8.5万个,10年内香港70%的家庭可以拥有自己房产。
港英年代,政府抑制房屋需求,打击投机解决问题,结果房价越来越高。董特首扩大房屋供应,遏制房价上涨,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难问题。
1999年3月前供应120公顷土地,后面3年每年再供应260公顷土地,同期还将提供285公顷建公屋。
如果这雄心勃勃的计划能够实行,会比较彻底解决香港住房问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危机马上到来了。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延到整个东南亚。10月中下旬,国际炒家开始瞄准香港,香港股市和楼市开始动荡,经济衰退。
1997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楼市非常繁荣,但到了三四季度,房价开始下降。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另一方面是政府增加工地,未来房屋供应增加,投资者降低未来房价预期。1998年1月,房价降了30%,回落到1996年的水平。
看到房价降了,私人开放商新鸿基停工或放缓建设10个楼盘,等价格涨起来再开工,高价买房子。作为香港私人住宅大开发商,新鸿基的举动在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很大。
面对楼市的大幅度下降,特区政府软化八万五计划。董特首后来说,在1998年已经搁置了这个计划。
到了1998年5月,房价依旧在下降。当年6月23日政府计划停止卖地9个月,稳定楼市。1998年特区政府卖地收入122亿,比1997年少了70%。
特区政府调控下房价有小部分反弹,但随着八万五计划房屋逐步落成,房价继续下跌,2003年8月24日跌到低谷。从金融危机开始到2003年,香港房价降了70%。
面对房地产颓势,政府开始救市,重振房地产,调整房屋政策,目标是在公平稳定的环境下,让私营房产市场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配合这个目标,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其中就包括停止建设和停止出售居屋,减少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房子,拖住商品房的价格。雄心勃勃的八万五计划,就这样措不及防的减速和停止了。
1997到2002年,这是大干快干的5年,公屋和居屋的建设大提速,建设了公屋14.06万个,年均2.81万个;居屋5.77万个,年均1.15万个;公屋和居屋总共19.84万个。
2005年董建华辞去特首职务,曾荫权接替。2005到2007年,曾特首主要发展经济,施政纲领没提房地产。随着经济复苏,香港房产租金和地价上涨。
可是好了没多久,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来了。为了维护经济和房地产稳定发展,特区政府继续兜底房地产。
曾特首强调:房地产是香港的重要基础,与民生息息相关....是他们的重要资产。回归初期,金融风暴对房地产造成的打击,历历在目....政府在危急时刻不会任意供应商用土地,更不会贱卖地。
金融危机的风暴不久过去了,香港房价失控,大幅涨价。房价太高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触发新危机。政策再次调整方向。
2011年1月曾特首说,政府的目标是让所有香港市民有自己住所,私人房屋短缺和价格上涨,人们买不起的时候,政府要介入,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和资助房屋政策。
新形势下政府决定恢复居屋政策,停建10年后,居屋市场再次启动。
回顾2002到2011这10年,香港人口从670万增加到710万,净增40万。但这10年房屋供应减少。
这10年,公屋落成15.54万个,每年1.5万个,是1997-2002年的55.27%。居屋1.47万个,其中2002年就有8727个,后面几年还有以前开工的陆续完工5873个。
人口增加,新增住房减少,需求不匹配,为后来房价大涨和社会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房价涨得快,港人买房困难,想要住进公屋,排队时间越来越长。迫不得已,很多人只能住在寮屋、鸽子笼、或者劏(tang)房,成为人间悲剧。
劏房类似内地的合租,内地大部分合租是共用卫生间或厨房。但香港人为了隐私,就把大房间改造成类似我们的隔断房。大部分情况下,房子有卫生间,有厨房。房间特别小,我们就看到在卫生间做饭的怪事。
2012年梁振英出任第四任特首,上任之初,就表示房屋政策是重中之。2017年3月,林郑月娥出任第五任香港特首,继续大力解决住房问题。
梁特首和林特首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心情是急迫的,但在执行中面临各种困难,比如土地供应不足、漫长的行政审批、利益集团的反对。
公屋和居屋建设速度和计划有一定差距。2012-2021年,建成公屋12.09万个,居屋2.1万个。
从1997到2019年,分为三个阶段,看看公屋和居屋建设数量对比。
年份
公屋(万
居屋(万)
1997-2002
14.06
5.77
2002-2012
15.54
1.47
2012-2021
12.09
2.1
从中看到,2002到2021两个10年中任何一个建的房子,没有1997到2002这5年建的多。
截至2022年6月底,过去一年,普通人申请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为6.0年,长者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为4.1年。公屋 81.33万个,住了210.71万人,79.52万户,大约占香港总人口的30%左右。
时光荏苒,2022年寮屋依旧在香港一些地方存在。
香港婷婷一家四口排队等待公屋,7年了依旧没有等到。目前婷婷一家住在11平米铁皮寮屋,下雨就漏雨,外面大雨,屋内小雨,屋内自然少不了蚊虫。铁皮房在山上,没有车通行,全靠步走,单程45分钟。
五 无奈
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中,一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边是简单搭建的贫民窟房子,几乎是每个城市绕不过去的。
就拿北京来说,如果你去二环内的胡同转转,就会发现大部分北京胡同大概是就是贫民窟,也叫大杂院,虽然这些地皮很值钱。
这些老胡同很矮,光照不好,比较阴冷,没有独立卫生间,附近有公共厕所,有的家里还没有暖气。一个院子住了好几家,每个人很熟悉,但也意味着没有隐私,每个从每天都要从彼此的窗户前走过。你说话,隔壁都能听见。
有个朋友小时候在胡同长大的,后来搬到了楼房,说起在胡同的岁月,就是怀念,但不愿意回去住了。住个几天还可以,但时间常了不行。
香港公屋租金相对市场租金来说,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国家免费医疗。对国家免费服务,有人说好,有人反对。说好是因为可以做到人人都有。但结果是效率低,需要等很久,就有人反对。就像印度和英国的国家免费医疗,看个病要排队等好几个月。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类似内地改革开放前政府给职工的福利分房。这类房子主要目在社会兜底,不可能建的非常好,而且排队等房子时间长。
后来国家仿照香港的土地财政,开始市场化改革房地产,房地产飞速发展了20多年,人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生活方便的楼房。
反过来,我们学习的香港老师在住房问题上剪不断,理还乱。
回顾公屋建设,我们发现建设速度一直跟不上需求速度,房子一直紧缺,主要是政府规划,赶不上膨胀的需求。
回归前香港土地在港英政府手中,回归后在特区政府手中。按理说,香港开辟了土地财政制度,政府可以大量卖地建房子,但香港特殊环境带来很多困难。
香港的住宅使用面积只占土地面积的6.9%。香港的土地开发率只有24.3%,而深圳的土地开发率是50%。
香港不用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大量的土地没有开发,成为环境优美的绿地和公园。香港7%的土地住了740万人。香港人的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105平方米,世界少有。
香港回归后,开始民主化,几乎所有话题都要和政治挂钩,总有人反对。政府想推动很多项目,但在反对派干扰下,很难推进,掉进了民主低效率泥潭。
美国修一条简单的路要可能要10多年了。首先在政府里,两党争论是否修这条路就可能要5年。通过后可能面对各种环保组织阻扰修路,工会可能也过来找麻烦,时刻要面对各种阻扰。现在香港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了。
政府要开发地盘或者填海造田建房子,环保组织会抗议破坏环境,影响海洋生物。同时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持高房价,也反对多建房子。
1985-2000年,香港填海造田3000多公顷,每年200多公顷;但2005-2015年,10年造地690公顷,每年69公顷。
政府的美好想法,总会被各种妖魔鬼怪阻挠。有些香港人说是要绿地要环保,反过来就抱怨房价高,居屋等不上。可是你们不让政府和开发商建房子,不增加供给,怎么会有更多的房子住。
对于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政策的争论不断,有人说公屋帮助困难群众有了安居之所,非常成功。反对的人说,因为香港政府卖地,推高房价,更多人买不起房子,只能蜗居在小公屋中,勉强维生。
从上世纪80年到本世纪2010年左右,香港连续剧、电影、时尚潮流、明星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能模仿几句粤语都感觉很时髦,港台腔甚至代表了一种高级感。
期待香港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以香港住房管理局制作的一段公屋视频结束本文。听听曾经住在牛头角下邨的人们的故事。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有逾40年历史的牛头角下邨是香港最后一个徙置屋邨。该邨在2010年年初展开清拆之前,不少居民、店铺东主、旧街坊,以及数位艺术工作者道出他们对屋邨的印象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