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观察微信号xinjunguancha
一起拍电影大家族成员,专注于电视剧&网剧,偏好数据分析、产业观察、人物专访等等,愿与你分享我们发现的一切。
文|1874
《奇葩说》之所以好看,不在于题材,不在于形式,更多的在于追求多元价值的表达。除了思辩,其他所有形式感的东西都可以改变。
《奇葩说》第三季已落下帷幕。一年半的时间里,《奇葩说》从0成长为一个知名 IP。现在回过头去看,《奇葩说》这三季一直在变,从自由分散式辩论到组队辩论,从海选到没有海选再到又有了海选,导师阵容和角色也一直在变,而每一季《奇葩说》都呈现出了低开高走的态势。《奇葩说》、奇葩选手们在观众的见证下一步步的成长和蜕变,证明了节目存在的价值:《奇葩说》之所以好看,不在于题材,不在于形式,更多的在于追求多元价值的表达。除了思辩,其他所有形式感的东西都可以改变。
《奇葩说》是一档由爱奇艺打造的说话达人秀。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奇葩说》已经是一档影响千万级用户收看的现象级纯网综节目,并且由此衍生出另一档展现选手海选过程的节目《奇葩来了》。去年9月,马东离开爱奇艺创立米未传媒,今年 2月米未完成了A 轮融资,估值达到 20 亿元人民币,其公开的数字显示,《奇葩说》第三季招商金额破3亿,再次刷新互联网综艺自制节目招商纪录。一直处于开挂状态的米未传媒成为互联网娱乐内容行业内的一朵奇葩,获得了众多资本方追捧和关注。
成功的影视作品要素大概有四点:题材的创新、人物又闪光点、故事具备合理性以及能给观众输出(传达)一种情怀。现在跟着作为资深剧迷的小编秉着殊途同归的原则从剧作评估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奇葩说》成功的原因吧。
一题材创新性:展现(有趣的)价值观的纯原创网综,立意鲜明、角度独特,在是要迎合市场需求还是创作引领观众的需求的选择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奇葩说》的宗旨是要在华人圈内寻找最会说话的人。据说最初节目的构想源于马东和高晓松的一次闲聊。高晓松向马东提议制作一档辩论类的脱口秀节目,看聪明人之间动脑子斗嘴,马东把辩论节目这个点子交给了牟頔,牟頔和她的团队便从无到有策划出一个全新的节目模式即网综中首屈一指的《奇葩说》。不仅如此,马东还拉来蔡康永一起组成奇葩评审团。
作为米未创始人,马东从来没有要取悦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他认为观众是无法取悦的。
观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被喜欢的东西,永远都是以前没有过,他发现了你,他才开始喜欢你,所以你只能够用智慧和创造力,去想象一些你不知道的,观众也不知道的东西。因此作为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成为内地网综的一个拐点,中国的综艺节目不再只有山寨和翻拍,我们也可以原创的如此成功,甚至台湾的一档综艺节目《校花来了》被爆抄袭《奇葩说》。
二人物(性格)塑造:奇葩们真实、可信,群出彩;辩手们成长、变化,弥足珍贵
无论电视剧也好栏目也罢,舞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情景,当选手(演员)们站在舞台上那刻起,观众所期待的就是他们的表演(秀)。人物(辩手)身上或多或少地都会创造出一种让观众认同(讨厌或喜欢)的特质,当观众们看到置身人群也极易淹没的辩手们在《奇葩说》尽情绽放的时候,也是与观众互动最好的时刻。
我们判断电视剧中人物是否真实可信通常会用以下四个标准来衡量:人物是否有明确的戏剧性需求、是否有个人观点、是否有个性化的态度以及人物弧光。好,我们就用这四个标准来衡量奇葩们是否满足以上要素。
1戏剧性需求即人物想要赢得的东西(打赢辩论),是人物的使命和动机,是推动情节(辩论)发展下去的驱动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个人观点:每组辩论三个辩手都会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而且也会针对对方辩友的发言找到辩论的突破口,此项满足; 3个性化的态度:
马薇薇:反应快、逻辑缜密,善于抓对方漏洞,除此之外,还能够一口气说出很长同时又押韵的话,把辩题发挥得生动有想象力;
颜如晶:平时少言寡语连与人交流都有问题,但只要给一个辩题,她就会迅速开启高能辩论模式,而且任何话题都能与吃挂钩,网友们亲切地称呼她如晶宝贝;
范湉湉:外表强悍,言辞犀利泼辣,富有激情和煽动力,善于用嬉笑怒骂掩饰自己内心;
妖孽蛇精男 肖骁:早以娘炮的做派、犀利直白的言论闻名于网络,是可遇不可求的妖孽,奇葩中的极品;
花希:国民男闺蜜。娓娓道来的语言,吸引无数粉丝和赞扬,每次发言都能产生共鸣,在合群中带着一些锋芒;
邱晨:条理清晰,辨析精微,声音不大却直击人心,小身体蕴含大智慧;
陈铭: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鸡汤王, 心中时刻默念天下唯有辩论和老婆不可辜负;
黄执中:网友称黄少爷,辩论风格儒雅动情,被称为情辩。黄少爷最牛之处在于辩论场上好角度好价值观留给其他队友,他去选那个最邪恶最不被世人认可的刁钻角度,他说话的魅力不在于多么暖心而在于多么有效,撕开现实的角度看起来那么粗暴但却总能回味出甘甜。
三季奇葩说辩手有几十人之多,放到电视剧里就是一部典型的季播群像剧,而且还是无论哪一季播完都会有许多辩手被大家所讨论、喜欢的群出彩。
4人物弧光:纵观三季《奇葩说》,总体印象就是选手们的语言技巧和辩论逻辑整体都有明显提升,以往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导师发言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众多选手中我们首先来聊聊姜思达(大美玲)的惊人蜕变。大美玲姜思达作为校辩论队队长很意外的第一季时被淘汰的很早,第二季也反响平平。起初他也安慰自己说:辩论是一种表演。言外之意,我是来讲理的,你却跟我唱戏。观众喜欢听动静,我也没办法。这是学院派新咖经常会感到愤愤之处。
退出赛场,以局外人的心态去观看辩论时,就会发现,相比密不透风的理论架构,有时候令人信服的说话方式才是辩论的精髓,是制胜之道。不知从何时起,大美玲学会了以学院派的扎实基本功优势融合了表演的套路找到了适应这个舞台的表现方式。
他持续在线的逻辑、金句频出的幽默、偶尔插科打诨式的自恋,这一切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他终于不再是那个只拥有出柜标签的奇葩说选手,而成为足以抗衡老僵尸们的一名强将。
第三季关于时保联是不是一种暴政这一期节目中,姜思达用十三分钟的精彩论述赢得满堂喝彩,而且竟然能让黄少爷放弃奇袭,简直比电视剧还励志。采访大美玲时,他说他希望能够一步一步的证明其实自己讲的东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种渴望证明自己又骄傲的咬着牙不服输的真实,不矫揉不造作。可想而知大美玲在台下要做多少努力才能才呈现出这神奇的十三分钟,让大家领略到蜕变的含义。
肖骁:前两季里靠撒娇、嘴贱、阴柔的举止与另类言论让人记忆深刻,如今,马薇薇说:肖骁的逻辑越来越强了。高晓松说:开始以为肖骁只是花瓶,到现在他已经才貌双全,那是一种能力密度冲破法旨以后绽放出来的光彩。经过三季的《奇葩说》,肖骁蜕变成一个真正的有棱有角、有理有据的辩手。
颜如晶:很多人还记得第一季海选时一脸蒙圈的颜如晶,经过三季奇葩之旅的磨练,如晶宝贝除了场上的应对裕如,在场下,也早和节目组打成一片。她成了一个会说损色和你咋不上天呢的马来西亚人。甚至被评为污力亚军!
高晓松说在一个节目里看到别人进步,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个草根,然后突然过了一阵子星光熠熠,这些成长都让你觉得一个节目能改变人,是一个节目最大的收获和财富。
三.节目模式的合理性:模式的成立(合理)是每个部分(环节)都设计好的共同结果,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果1于节目内容来讲,牟頔回忆,谁来说、怎么说、说什么是策划这个节目最关键的三个问题。
谁来说是选人标准。是选择个性不太突出但确实是辩论上的大咖呢,还是个性和表达很鲜明、在罗辑思维上的要求可以放弱一点、真正的奇葩。
怎么说 是关于赛制的问题。是采用传统辩论赛的 4 对 4 的打法,还是说采用英国议会制的那种一个人说,其他议员可以去反驳他的舌战群儒式 的打法;对辩论结果怎样打分,是专业评委打分,还是一些嘉宾老师打分还是让观众来评分;是最后按总分决胜负还是按回合淘汰。
说什么 是关于辩题内容。辩题要犀利,符合当下年轻人生活中关心的接地气的话题。希望选手片汤话还是金句迭出;是娱乐为主,还是辩论为主,这也一度是他们最初在第一季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都是决定一个节目模式方向的基础部分。
而为了符合年轻观众的需求,整个舞台的 VI 设计也非常鲜艳。模式的成立是每个部分都设计好的共同结果,也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果。(关于对牟頔的采访文稿来源网易财经/原标题:《奇葩说》背后站在内容风口上的米未传媒和马东)
2于节目的运作模式来讲,《奇葩说》衍生出《奇葩来了》这档节目,米未旗下还设立了一家经纪公司,去负责《奇葩说》捧红的那些辩手的艺人经纪。
随着这个生态的生长,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出现。就像马东用朝阳公园的树林来比喻生态的构建,生态有些东西是种树种花,这一块种什么树,那一块种什么树。但是真正的生态不是种出来的,是长出来的。米未运作的模式就是这种生态雏形。
四
情怀输出: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的,对错不是绝对的,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同的价值观,追求多元价值的表达
马东被采访时多次被提到,娱乐及本质。他认为娱乐直指人心,是最简洁的路径,最容易接近你的受众,所以米未坚持做娱乐。但在全民皆娱乐的时代,综艺娱乐节目数不胜数,为何《奇葩说》会独树一帜如此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呢?
原因很简单,首先《奇葩说》没有一味的的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去做什么,而是用具备青春活力的节目内容去引领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去激励当下年轻人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年轻心态。而且不仅仅是节目内容上的年轻化,米未的运行机制、团队文化、营销推广等是整个系统的全面年轻态。
其次,米未,先是me(我)才是 we(我们),在受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多年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强调个人、尊重独立个体价值观的出现必然会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的青睐。第三,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它从来不把道德选择作为辩论是非的阵线,在讨论同性恋、开放式婚姻等敏感话题时,奇葩说模拟或构建出来的社会存在各种多元文化取向,个人取向也可以多元化,小众的生存方式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没有人用道德捆绑说这个不道德,然后封杀,这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恰恰相反,脑洞再大、黄段子再多的奇葩们也从不触碰道德底线,导师们也常从社会层面引导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念,远是那些冠冕堂皇的说教节目没法比的。正如马东在节目里常说的,辩论的结果不重要,赢得一方也不代表就是真理,他们不是照亮最终真理的明灯,而是启发观众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让观众和选手们一起体现思辨的乐趣。
奇葩一词在《辞海》里的定义是奇妙美丽的花朵。如今,却给这个词贴上恶俗、怪咖等贬义的标签。而《奇葩说》却选择逆势而上,以奇葩之名为奇葩正名,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叫做奇葩。
总之,与《疯狂动物城》构建出的社会平等、《琅琊榜》构建出的政治清明,以及《信号》追求的终极正义异曲同工,《奇葩说》构建出一个具备开放性、包容性、思辨性(别再说当下年轻人只知道颜值及正义,奇葩们用自身告诉大家思想才是正义)的乌托邦,让多少奇葩迷们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