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曾发表在《语文世界·2006年高考备战攻略》(2006年1——2期)上,现补充了2020人教版初中新增文言文中的大部分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都要提到动词或形容词前作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有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于+宾语格式。翻译时,于可译为在、向等,并提到动词(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少数可仍作〈补语〉。例如:(1)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
(2)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国国君【向丁家】询问情况(4)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操蛇之神)【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内心】受到困扰,【在 思虑中】遭到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6)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 【在树下】休息。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形作动。增广、扩充)
(8)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赏赐。(10)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庄公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 齐军交战。
(二)形+补或形+于+补格式。形容词后的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1)意暇甚(《狼》)——神情【很】悠闲(或神情悠闲得〈很〉)(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更青(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召公谏厉王弭谤》)——堵塞民众的嘴,危害[比堵塞河 流]更严重。
例(2)中的于蓝,分别在动词、形容词后(三)动词(形容词)+乎+宾语格式。介词乎同于,可译为在、向,并提到动词(动词短语)前作[状语],少数可仍作〈补语〉。例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或意译为……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动词参省之前的时间名词日活用为状语)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道东方已经亮了。
(四)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在表所处的词前补充介词于,并把(于)××提到动词之前作状语。例如:(1)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文言文中的河,均指黄河)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我从十五岁起就在项脊轩内读书(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例(1)(2)(3)表所在的空中河北河南轩中前均省略介词于,也属于省略句。(五)动词+以+宾语格式。翻译时,多提到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作状语。例如:
(1)屠惧,投<以骨>。(《狼》——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投以骨,又是省略句,应为投之以骨,之,指狼)(2)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筑起高台盟誓,【用尉官的头】作祭品。(4)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先帝)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六)动词(动词短语)+如xx格式。翻译时,如可译为像xx一(那)样,并提到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作状语。例如:(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2)细<若蚊足>(《刻舟记》)——(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若:如,像)(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尾声婉转、悠长【像细丝一样】绵绵不绝。(4)给贡职<如郡县>(《荆轲刺秦王》)——【像(秦国)的郡县那样>】交纳贡赋和听人差遣(或:交纳贡赋、听人差遣如同秦国的郡县一样
(1)(2)(3)(4)的翻译顺序,应分别为而两狼如故并驱、若蚊足细、如缕不绝如郡县给贡职
状语后置句基础练习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河中石兽》)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6、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愚溪诗序》)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8、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张衡传》)
9、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10、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勾践灭吴》)
状语后置句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与后有老父遗剑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001年上海春季卷)
A、死生,昼夜事也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刑戮是甘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2004年上海春季卷)
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许逖传》)(2004年浙江卷)
3、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苏轼《放鹤亭记》)(2004年湖南卷)
4、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苏轼《放鹤亭记》)(2004年湖南卷)
5、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晋语九》)(2004年福建卷)
6、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新唐书·阳城传》)(2005年江苏卷)
7、奇之,立许字以女。(清·张惠言《周维成传》)(2005年山东卷)
8、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列传第六十二》)(2006年重庆卷)
9、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人名,指刘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郑日奎《醉书斋记》)(2006年江西卷)
10、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传》)(2006年天津卷)
1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明·江盈科《催科》)(2007年江西卷)
12、欲潜师就尚(人名,指刘尚)于江南,并兵御之。(《后汉书·吴汉传》)(2008年江苏卷)
状语后置句的特点和翻译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寻找他们。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介词结构于师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译时提到 学之前作状语。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3、使承担栋梁的大柱子,比田地上的农夫还多。(介词结构于南亩之农夫放在形容词多后作补语,译时提到多之前作状语)
4、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5、从前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受到羞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昔者夫差于诸侯之国耻吾君。耻,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羞辱)
6、根据它的性能命名,所以称它染溪。(状语后置句,译时把以其能提到名之前。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7、—人总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或人本来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8、用(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来检验仪器,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以事,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到动词验之前作状语)
9、不如派遣最亲信的人主动跟东边(吴国)结盟,以共同成就传世的大业。(于东,状语后置,译时提到动词结之前作状语。莫如,固定结构,可译为不如,比不上)10、一定像埋葬自己的儿子一样(那样)哭泣着埋葬他(如其子,状语后置,译时提到动词短语哭泣埋葬之前作状语)
状语后置句真题训练
(一)1、A(A项是判断句。题干中的句子与B、C、D三项均为倒装句)
(二)1、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星都环绕着它。(以德,状语后置,译时提到动词为之前作状语。共,同拱,环绕)
2、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于其族于其友,状语后置,今译时分别提到动词闻著前作状语)
3、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于斯亭,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到动词饮前作状语)
4、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介词结构于涧谷之间在原句中作状语,不属于介词结构后置,今译时仍作状语)
5、范献子把董叔抓来并把他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动词执和纺后省略宾语之,即董叔。于庭之槐,状语后置,今译时可仍作补语)
6、正逢同乡郑俶要给亲人下葬,向别人借钱没借到,阳城知道了这个情况,把缣(绢)都送给了他。(贷于人无得中的于人属状语后置,今译时应将于人提到动词贷的前面)
7、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以女属介词结构后置,今译时提到动词字之前作状语。字,动词,女子许嫁。如《周易·屯》:十年乃字。奇,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以之为奇之意)
8、既然已经用刑罚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是断绝他们悔(改)过自新的道路啊。(以刑为介词结构后置,译时提到动词加之前作状语。目,名词活用作动词,看待。末分句用也表示判断。是,代词,这)
9、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介词结构于书翻译时位置不变,于酒为状语后置,译时提到不异之前。于书于酒后省略痴迷,翻译时应补出。畔,通叛,违背)
10、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于邓禹为状语后置,翻译时提到动词问之前。末句用疑问代词谁表示疑问)
11、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于……之君王和于……之百姓为介词结构后置,译时分别提到动词短语得罪忍怨之前作状语;固定结构与其……不如表选择,不译)
12、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于江南为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就,动词,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