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是什么意思(历史沿革是什么意思)

二千多年来、我国历代行政区制变化频频,而只有县这个最基本单位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格局;那么,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仅仅从它身上就能看到较为丰富完整的行政区历史沿革脉络呢?

我国幅员广大,答案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得先从行政区制的虚拟和实体开始说起。

象征着行政区分界的楚河汉界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九州五服(另一说是十二州)的概念,概念自然是虚拟的,只能在青简和键盘上说说而已。直到西汉武帝时期,过往上千载的概念才第一次落实到官方行政设置上,那就是西汉的十三刺史部。

十三刺史部以西周《禹贡九州》为基础,以一个个虚拟的州来统管战国末年至秦以来形成的郡县实体,这样的州就好比星爷在电影里的八府巡按、空有一个好听的名衔,跟实际上的地方行政管理几乎是毫无关联的。

因为这缘故,以我的家乡广东新会为例,我也可以据此说我是扬州人,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九不搭八?因为在西汉的十三刺史部中(冀、兖、徐、扬、荆、豫、幽、并、梁、雍、青、交趾、朔方),当时我国整个东南方和南方(江浙闽越)都属十二分野中的扬州(岭南实属十三刺史部里的交州),那时候州的帽子未免也太大了!

古冈新会

看到这里后,你该会知道上文所说的地方便是广东新会;没错,它就是今天广东江门市的新会区。为何我会挑它来说事,倒不是因家乡之便,而是因为它身上小地方大历史的行政沿革、那简直太完整不过!

州制的历史沿革

前面说到了汉武帝时期虚头巴脑的十三刺史部,这样的州自然只能用来吹水,直到东汉末年,州—郡—县的三级行政制度才逐渐落实为实体。东汉后就是三国时期,也正是新会首置县级行政区的年代(公元222年,孙吴黄武元年),那时候的它属南海郡、即交州南海郡平夷县。州制从武帝时期虚无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耗去了近三百年。

汉代刺史部

孙吴只是个局地政权,自然无法再沿用大汉朝十三刺史部这样的配置,南越大地终于摆脱了扬州这八辈子见不着的远亲。当时天下三分,各政权都在该时段里细化行政区划,许多地方的行政实体化都始于该时期。西晋时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平夷县更名新夷、开始属广州南海郡,再次摆脱了交州这远亲,朝实体化又迈进了一步。不然一会说是扬州人一会又说是交州人,那都不如说是广州人更接近实际呀!

也就是西晋初步奠定了更为务实的州制划分,经过东晋南北朝割据后、隋朝在这基础上罢天下郡(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开花——郡开始消失了。隋朝在短暂的34年间虽也局地存在过郡县制(隋炀帝时期),但州领县占了24年。

与冈州建制及整个岭南息息相关的冼夫人

南朝时的新夷县曾在割据过程中升级为跟南海郡平级的新会郡,由宋文帝钦封给北燕后人冯业作为封地并世袭郡守。由于冯氏家族有功于隋朝一统岭南(见冼夫人列传),隋文帝罢天下郡时不好意思将新会郡降格、只好将其升级封州(肯定这依旧是冯氏封地的意思)、一年后又改允州(郡治位于盘允之意),再两年后又改冈州(辖地多山、有别于南海的多平地滩涂),更名跟玩儿似的。唐初时的冯盎将军同样有助岭南一统,于是其家族封地冈州就相对稳定了下来、治所也在唐贞观年间迁到冈城(今日会城)、前后持续二百余年,历任刺史也多为冯氏。

隋唐时期没有了郡,在州领县的设置下冈州本身就跟广州一样领有下辖县域,为新会行政级别最高的历史年代。

当代新会的冈州留痕

州-道-路-省的走马灯时代

从上文可看出,两汉之前的州面积过于虚无庞大,确实不够务实。隋唐时以州领县后,州才相当于今天的各地级市,那上头不还得设一个相当于省的实体监察机构?唐代时的这个机构就是道,隋末就有了、但唐太宗时才真正颁行天下。

唐代的道相当于隋朝行政区域调整后的省,下辖各州,如冈州就是岭南道十四州之一(《唐书》地理志之四),长官为刺史。唐玄宗时在道下面又增加了监察性质的府(长官为都督),州和府的关系就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和市委书记,可见府的权力实际上会稍大一些。尤其是唐代边疆的那些个都护府、都督府,级别上虽跟州一样,但掌权者实际上就是个土皇帝了!

后来(公元711年,唐景云二年),凉州都督府的老大充任河西节度使,开启了唐代的节度使政制,这些节度使又发展到兼监察与行政于一身的权力,最终开启了唐代溃亡之祸。由于节度使的存在,唐代后期的道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

曾在冈州结庐为庵进行子午线勘测的一行和尚

接下来的宋太祖继续沿袭唐制,将全国分为13道;道路道路,道即是路,宋太宗又逐渐将其改为路制,从最初的15路发展到北宋末年的24路,即便是半壁江山的南宋,也保有着17路的行政规制。宋代在路-州结构下也跟唐代一样增设平级的府,不过宋代的府纯粹就是政治含义,不具备唐代的行政实体;比如有重要人物跟某州发生关系后、这个州就可升级为府,其实一切都没变。

北宋端王赵佶登基后就将肇庆(端州)提为肇庆府、南宋末年以新会为行朝临都时也将其所在的广州提为翔龙府,这都是一种规制而已。

元朝在宋代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行省,由于路-州(府)-县模式下路本身就相当于今天的省,可见元朝行省跟当代并不是同一层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今天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北之类分区,但它确实也是一种行政设置,有专门的直隶府或州来管辖。元朝行省在明清时期成了布政司,但清朝则觉得布政司级的省太大,在它的不断调整下、当代省制行政划分在清代已奠下了基础。

新会的行政规格与辖区变动

冯业率三百人浮海渡宋为新会诞生之始

公元420年宋文帝给冯业封地时也着实大方,当时新置的新会郡合附近6个县会而成,面积八千多平方公里、比当代广州还要大。这还只是个开端、到隋文帝罢郡设州时,新会郡已扩大到12个县(面积不可考、应比6县要大得多),调整为冈州后这12县又合并为两个、实际面积变化却不大,即12约等于2、相当于你家12个小房间和2个大房间都还是那个固定大小。

北宋初年时(公元972年,宋太祖开宝五年)已没了冈州、只有隶属广州的新会县,不过那时候的县境相当于隋唐两代的整个冈州、真正PLUS级的一个县!该辖区直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52年)才出现大调整,先是割部分地域置了香山县,从此开启了持续千年的减肥过程(也是江门五邑及周边香山县、顺德县、斗门县的诞生过程,撤县改市和撤市变区过程)、直到今天仅含十镇一街的区,好歹还算坐不改姓、行不改名,既顽强又苗条地活着。

当代新会与时俱进的苗条形象

按照古代行政规制,一样的新会却有过太守(南朝冯氏郡治时期)、刺史(隋唐州治时期)、知县(宋代之后)等不同层级管治者,最高规格的当属宋祥兴年间的宋帝、最低的怕是当代的区长了吧。它身上从州郡到区县的这一千多年间、也正是我国行政区制变化的整个过程。隋时的首任冈州刺史冯士翙可以说:它交趾刺史是刺史,我同样也是刺史!不过当代的新会区长怕是不好意思跟北宋时的新会知县相提并论了。

如果不了解这样的变化过程,当古时候一个新会人说我是扬州人、交州人、广州人、南海人、冈州人时,不知底细的不得整个蒙圈?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