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机动性最好的坦克之一,苏联T-34中型坦克是半个舶来品,装备美国血统——克里斯蒂弹簧悬挂系统,堪称锐不可挡的战地跑车,经历着卫国战争的洗礼,从莫斯科到柏林的每一场艰难战斗中冲锋陷阵,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图腾。
作为克里斯蒂弹簧悬挂系统发明者,约翰·沃尔特·克里斯蒂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年轻时喜好追求速度并痴迷赛车设计。1907 年,他驾驶自己设计的赛车试图打破单圈速度纪录,结果被跑道上的障碍物撞得人仰马翻,飞出去10多米远,身受重伤。
伤愈后,克里斯蒂的设计开始偏重安全,推出了一款底盘异常沉重的出租车,结果因成本过高无人问津。不过墙里开花墙外香,不介意成本的美国军方对克里斯蒂的设计很感兴趣,后者遂放弃赛车,转而设计坦克。
1924 年,克里斯蒂向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交了一份水陆两栖坦克设计方案,并在演习中展示了样车。陆战队少将艾利·K·科尔观摩后评论称,这款坦克具备成为致命武器的潜力,特别在登陆作战时能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克里斯蒂的设计得到了陆战队的首肯,却因越野能力欠佳卡在了美国军械委员会那里。愤愤不平的克里斯蒂拿回自己的方案,用了5 年时间、花费30 多万美元对坦克底盘进行了重新设计,最终,他于1928 年推出一款安装有特殊弹簧悬挂系统的M1928 式坦克底盘的样车,改变了坦克原本慢吞吞的机动性,搭配上足够坚固的履带和大马力的发动机,坦克终于可以快乐地奔跑
出于崇尚速度的心理,克里斯蒂的M1928 式坦克底盘安装了类似汽车轮胎的负重轮,公路行驶时可将履带卸下,以汽车的速度飞奔。
1928 年10 月,以M1928 式底盘为基础制造的克里斯蒂坦克接受步兵坦克委员会的测试,结果后者对这款坦克不以为然,认为它的装甲太薄,连最小口径的穿甲弹都抵御不了。同时,双方在坦克的使用理念上也不尽相同,坦克委员会认为坦克只能作为步兵进攻的支援武器使用,而克里斯蒂则认为坦克应该像骑兵一样,以轻型、快速为主要特点,能独立突破敌军防线并向敌后纵深发展。
官司打到战争部长那里,部长大笔一挥:拒绝生产以M1928 为底盘的克里斯蒂坦克,理由是太贵。一气之下,克里斯蒂开始寻找国外买家,波兰、苏联和英国都对他的设计表示出浓厚兴趣。
起初,克里斯蒂允诺将M1928 底盘出售给波兰。波兰政府于1929 年专门派出军事代表团赶赴美国考察,并与克里斯蒂的公司签订了购买合同,同时支付了预付款。但后来证明波兰人空欢喜一场,由于美国军械委员会的干涉,克里斯蒂未能履行合同,不得不遗憾地将预付款返还给波兰。
于此同时,苏联也派出一个代表团,在欧洲和美国军工企业中寻找新型装甲车项目。那时,莫斯科的军事指挥员们大多是骑兵出身,对快速的正面突破和纵深突击情有独钟。这种情怀与克里斯蒂的坦克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但那时美国与苏联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而且前者禁止与后者进行武器交易。无奈,急于得到克里斯蒂坦克的苏联人只能暗度陈仓:先在美国建立了一家贸易公司,然后通过一系列瞒天过海的手段制定了交易计划和流程。根据约定,苏联决定购买克里斯蒂坦克M1928底盘。为促成这笔买卖,克里斯蒂还同意向苏联方面出售所有的坦克设计技术文件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产品,比如代号为自由的先进坦克发动机,并约定,如果需要,克里斯蒂本人会亲自前往苏联,指导建立坦克生产线。
1930 年4 月28 日,克里斯蒂公司终于同意向苏联公司出售两辆坦克,售价为6 万美元。为防止波兰事件再次发生,苏联方面要求克里斯蒂在合同签订后的4个月内交货,同时还要附带价值4000 美元的坦克零配件。合同还规定,坦克交付后,苏联有权在国内生产、买卖和使用,权利有效期为10 年,为此苏方将向克里斯蒂额外支付一笔10 万美元的专利费。
作为瞒天过海的手段之一,克里斯蒂与苏联签订的合同并不是买卖坦克,而是大型农用拖拉机。美国军方在苏联人的游说下,就这样睁只眼闭只眼批准了这宗拖拉机买卖,两辆没有安装炮塔的克里斯蒂坦克底盘被贴上拖拉机的标签,打包发向苏联。
两辆克里斯蒂坦克底盘很快运到苏联,红军坦克工程师们迫不及待地着手对它们进行测试。他们花了10 天时间测试,用这两个底盘行驶了150 千米,发现摘掉履带在公路上行驶时速度可以达到70 千米/小时,跟汽车有得一拼。同时,它们在轮胎状态下还具备一定的越野能力,可以轻易越过不太宽的壕沟、压过铁丝网障碍等。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缺陷也很明显——悬挂系统不是很稳定,远距离行驶容易出故障,而且坦克的驾驶员舱过于狭小,方向舵很沉重,只要开上5个小时,驾驶员就会被累得半死。
总而言之一句话:需要对克里斯蒂坦克做大手术,以进一步挖掘其蕴藏的作战潜力。最终,苏联工程师们以克里斯蒂坦克底盘为基础,为红军研制BT 系列坦克,研制工作交给了苏联最大的履带车辆制造厂哈尔科夫机车厂。
BT是俄语中快速坦克的字头缩写,它的研制工作很快超出了计划的限制,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核心是研制一种轮履两用的装甲战斗车辆,这是克里斯蒂坦克底盘拥有的最明显特征。
第一辆原型车于1931 年9月制造完成,测试后,设计局又对实验车型做了进一步修改,定型后的坦克被称为BT-2 快速坦克。1931 年11 月7 日,第一批3 辆BT-2 坦克参加了莫斯科红场阅兵式。那时候,大多数BT 坦克都安装了37 毫米火炮,威力远远超过克里斯蒂坦克。
实验证明,训练有素的坦克兵可在30 分钟内完成轮履转换,但红军很快发现这个功能完全是鸡肋,因为苏联境内根本没有多少像样的公路,轮式机动系统除了占用空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于是,红军决定放弃轮式机动系统,BT 快速坦克遂再次得到升级,这次的结果是著名的T-34 坦克的出现。
T-34 坦克沿用了‘克里斯蒂’底盘的弹簧悬挂系统,继承了‘克里斯蒂坦克’快速、灵活的设计理念,同时,T-34 对‘克里斯蒂坦克’的倾斜式装甲进行了升级:后者只是炮塔前装甲有一个倾斜面,而前者的炮塔四面装甲都是倾斜的,这有助于将射来的反坦克炮弹弹开,参与BT 坦克设计工作、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坦克部主任的扎斯拉夫斯基教授说,不得不承认的是,从那时起,我们的红色战车就有了美国血统。
T-34中型坦克于1939年12月19日被命名和批准装备部队,批量生产始于1940年,最后一个批量生产型是T-34/85。直到1946年苏联还在生产,之后改为生产更新型、更完美的坦克型号。苏联总共生产了67000多辆T-34系列坦克,这相当于德国IV号坦克的6倍、黑豹坦克的7倍,虎式坦克的35倍,超过德国在二战期间坦克和突击炮产量的总和,缔造了苏俄武器装备史上的传奇,堪称现代坦克的真正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