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皮曙初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4期
重振长江文明带·之一
水稻简史:稻作农业长江源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条横卧神州大地、跨越东中西部的银色巨龙,不仅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经济带,关系亿万民生福祉的生态带,更是关系民族振兴大业的文明带。
中国农谷
位于千湖之省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这里因长江与汉江冲积而得名。在江汉平原北部,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农谷的地方,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引进了田野股份、宝得瑞科技、聚汇农业等多家龙头企业,还有曹文宣、傅廷栋、陈焕春等10多个院士团队入驻。
风起农谷。农是这里的传统优势,也正在成为新兴的战略资源。
中国农谷屈家岭核心区位于湖北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以前叫国营五三农场,是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
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百里荒原,茅草蔽日,钉螺遍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垦荒拓原,开辟了百里农场,以15万亩平坦而肥沃的黑土地,成为湖北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时光倒转5000年,这个寂寂无闻的小地方,曾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大时代。
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玉蟾洞遗址发掘出土的水稻谷种,使水稻实物的发现提前到距今一万年以前 龙启云/摄
在今日屈家岭管理区屈岭村,有一株古柏树伫立田间,苍劲葱郁,四周则是绿油油的稻田。
如果不是树下立着一块第一次挖掘现场木牌和一排屈家岭遗址简介宣传栏,很难想象,就在这株古柏树下,人们第一次揭开了长江中游史前时期的神秘面纱。
根据碳14测定表明,屈家岭文化存在的时间距今约5300年到4600年,相当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阶段。
屈家岭文化的发现震惊中外。这里不仅发现打磨精致的石器,独具特色的黑陶器、彩陶器以及彩陶纺轮,而且还发现大量史前稻作遗存,包括大量含有粳稻的红烧土块。
研究表明,羼在土中的谷壳,属于粳稻,与今天我国栽培的粳型品种颇为相近。
在屈家岭遗址中,还发现了房屋建筑遗址,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有农具,也有渔猎、纺织器物,表明屈家岭文化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辅有畜牧、渔猎和纺织作业。
出土的陶杯、陶盏等饮酒器皿,还表明当时已有大量的粮食剩余,可以用来储存和酿酒了。
这是在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惊叹:长江中游及江汉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这不仅将中国水稻的原产期向前推进了上千年,而且充分证明,长江流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稻作农业起源
民以食为天,文明的变迁以食物结构的改变为基础。从采摘、狩猎到农耕定居,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有人甚至称之为农业革命。农耕定居的理想场所是冲积平原,所以人类文明往往逐水草而居,水草丰盈、土壤肥沃的流域平原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说,古代文明的发生与谷物农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西亚是小麦和大麦的起源地,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两种麦类的种植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先后产生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中美洲古文明则是以玉米为基础。
中国古代文明,过去一直说起源于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是粟和黍的起源地。现在则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长江流域乃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和最发达的地区。
在屈家岭发现水稻遗存后不久,1973年,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轰动世界,其中又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的稻谷遗存,数量之巨颇为惊人。遗址之中,还发现大批翻地用的骨耜。
专家推测:水稻会不会起源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证据变得更加充分:20世纪80年代,在洞庭湖边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羼合在红烧土或陶器中的稻壳,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栽培稻的产量已经不小;20世纪90年代,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湖南道县玉蟾岩两地,相继出土距今12000年左右的水稻植硅石,在玉蟾岩还发现几粒完整的栽培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指出,所有这些稻谷遗存的年代都远远早于中国其他地区发现的稻谷遗存,也早于一般认为可能是稻作农业发源地的印度恒河流域和东南亚山地的发现,所以长江中下游应是稻作农业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
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某些文明因素的发达程度甚至还要超过黄河流域。而这都是以稻作农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严文明认为,稻作农业和粟黍农业共同构成了中国长期以来农耕文明的基础。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成就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谷物农业特征。正是这不同的谷物经济基础,成就了后世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
水稻革命何以在中国
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长江中游湖南安江农校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9年4月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40年后的今天,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总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有人称袁隆平开启的是一场水稻革命。得益于此,中国用世界7%多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0%左右的人口,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的大片稻田 徐昱/摄
有意思的是,追根溯源,地球上最早的那一粒水稻,就出自距离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大本营不远的地方,出现在长江中游两湖之间。
《史记·货殖列传》记述: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薅。水稻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唐宋以后,长江流域经过多番水利兴修,水稻种植效率极大提高,全国的粮食供给越来越多依赖南方水稻。苏轼就曾说过: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馈不可悉数。
虽然秦汉以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在北方,但在唐宋之后,重心南移日益明显,滚滚长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营养源。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是全国主要粮仓。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就是说水稻占了全国粮食供给的七成,而麦、黍、粟等不过十中之三。
今天,水稻仍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5亿公顷,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而中国稻谷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年产2.1亿多吨,占全球稻谷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可以说,源自长江中下游的水稻,至今仍是养育全球大多数人口的主粮。
以水稻之一斑,可窥中华文明发展之全貌。从天府之国到湖广熟,天下足的两湖平原,直至江淮稻粱肥富饶甲海内的下游三角洲,长江流淌万年,形成了朴素而深厚的农耕文化,也孕育了华夏儿女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更蕴藏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END